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9/13 23:49:38瀏覽120|回應0|推薦0 | |
元禧評論:中國學者垃圾多,常常騎驢找馬,想佔盡便宜! 新新聞》綠營資深政治工作者:我真的受夠了學者治國! 新新聞劉宜翰 民國一〇六年九月六日 蔡英文(左)「鏡子裡的自己」林全(中)下臺,有打天下經驗的賴清德(右)接棒。(郭晉瑋攝) 林全即將卸下行政院長職務,民進黨內公職紛紛透過臉書,對林全任內的表現極盡溢美之詞,這是在過去一年三個多月未曾見過的「擁戴」,十分諷刺。 林全做到流汗卻被嫌到流涎,從他自己在辭職記者會上的一段話,提供了部分解答。他表示:「我告訴總統,我無意擔任太久的院長,比如明年地方選舉,有政治性問題,不是我興趣所在。」 即使要卸任了,林全始終沒有認清,閣揆本身就是一個高度政治性的工作,即使是政策也無法脫離政治單獨存在,一個不政治的總統,搭配一個拒絕政治的閣揆,英全體制注定成為希臘神話中不斷要將巨石推上山頂,巨石卻重複滾落的薛西弗斯們。 不僅僅是林全,去年一月蔡英文當選後,和林全共同籌組的這支以學者及文官為基底的執政隊伍,這些閣員們有類似的養成過程及性格,他們的中產菁英形象,在劇烈變化的現代政治中,與庶民社會格格不入。一年三個月實驗下來,只能以悲壯慘烈形容。 一如八月間因停電事件下台的前經長李世光,他曾談到去年剛獲知要接任經長時的反應是:「那天是愚人節!」這或許也成為他官場走一遭的經典註解,其他還有多少官場來去一陣風、不知道留下什麼的「李世光們」。 「我真的受夠了學者治國!」一位綠營資深政治工作者近身觀察英全體制的運作,難掩失望情緒,做下這樣沉痛的註解。這位人士投身綠營政治工作超過廿年,見識過政治赤裸裸的博弈梭哈,對於學者治國的外強中乾,有相當深刻的體悟。 他以一種穿透、戲謔卻發人省思的方式,提供第一手觀察,縱不能以偏概全、全盤否定,但一一「對號入座」下,竟也發現足堪玩味,值得卸任者省思、執政者參考。以下是他的自述紀要: 學者拷貝問題而非解決問題 英全內閣基本上是一群「布爾喬亞」組成的。布爾喬亞(Bourgeoisie)是法國中產或資產階級的代名詞,代表的生活方式是理智、謹慎、崇尚資本主義。 放到英全內閣裡檢視,這些號稱擁有專業背景的閣員,具備相仿的特徵:不錯的儀表,會講場面話,能夠優雅的藏拙,這是他們能夠雀屏中選坐上內閣重要位子的原因。但光是具備這樣的條件,注定成不了好的政務官。 先從他們學習養成曲線談起,一般成不了大師的學者有個共通點,他們都是挑選冷門議題,研究愈做愈窄,以彰顯自已的價值。 李世光(前排中)是林全內閣典型的學者閣員。(林瑞慶攝) 學者寫論文的方式說穿了就是做拷貝,甲說、乙說貼來貼去,然後寫成結論;當上政務官後也是到處拷貝問題,但就是解決不了問題。你去看哪一篇論文有告訴你解決方案的?幾乎都沒有。他們的簡報都做得很炫、很漂亮,可是如果真的想要知道他們在講什麼,要很認真聽才行。 再來講學者的社交圈,充其量就是學生跟老師,人際關係簡單到不行,頂多搞搞校內鬥爭,談談師生戀,沒有人求人的複雜關係,他們大可不當行政職,完全做自己,誰也奈何不了我。相較於政治人物看盡人生百態,學者頂多參加學術趴,沒有見識過什麼叫三教九流趴,對人性缺乏基本的認識及判斷能力,學者只會判斷跟自己一樣的人。 也因為人際關係單薄,以至於處理人際關係的抗壓性低,要不被權力弄得暈船,要不就是被文官唬弄,他們很容易看到文官訓練有素的一面,就覺得很專業,被「騙」還會謝謝人家。 嚴格來講,能做學術咖的,不一定能做政治咖,更何況當中很多人,可能在社會上都不能稱得上是個咖。要當政務官,必須要擁有足夠的政治資本,政治資本來自不同的面相,包括選舉歷練、社會聲望、乃至長官的愛等等都是組成要素,不同的人有不同政治資本,條件也不一樣。 例如,賴神擁有選舉歷練,加上派系力挺,政治資本就會高;再如,前經濟部長林信義固然沒有政治資歷,但有社會聲望,也能成為他的政治資本。 反觀,學者能有什麼政治資本?英全內閣的政務官,他們所謂的政治資本多來自於過去的學術專業,加上一點長官的愛,被挑選入閣。但很顯然的,這樣的政治資本根本弱到不行!以至於立委不埋單,甚至連幕僚都欺負他。 誠如林全的政治資本是極低的,他縱然擁有一○○趴長官的愛,可是最後卻只能做成「大家不愛的院長」。只有威權時代,學者才能當好政務官,因為威權體制下只要有長官的愛就夠了。民主時代若沒有政治資本,就無法耍得開,甚至寸步難行,政治實力要搭配政治資源才會相得益彰。 陳金德(右)辭不辭,差點引發綠營內鬥的政治風暴。(林瑞慶攝) 另一方面,從這些能夠爬到前面、成為政務官的高級「布爾喬亞」人身上,他們的性格曲線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他們大多擁有還不錯的人緣,是好好先生(或小姐),走的是討好路線,他們都靠著不做決定、不得罪人,爬到這個位子。他們從來不覺得不做決定是一種罪惡,或許他們的生命經歷也從來沒有受過「做決定」訓練。 政治人物最重要的是膽識和眼光 大停電事件懲處就是典型不做決定的案例。本來就打算八月底要走的李世光請辭,意外賺到同情,算是矇到;但一開始對於中油董事長陳金德是否應該下臺負責,府院高層你看我、我看你,都在等對方做決定,最後差點演成政治大風暴,是世大運救了英全內閣民調不至於繼續探底。 為什麼這些人不敢做決定?因為沒有膽識!政治人物最重要的條件是膽識和眼光。有膽識、沒眼光,國家會陷入災難;有眼光、有膽識,專業根本不重要,因為做到領導者,每天、乃至每分每秒最重要的事情叫做「做決定」,而不是「做專業」。 專業是幕僚的工作,不是領導者的工作,只要洞悉人、事,很會做決定,即使小學畢業也可以當總統。做了決定知道會有負面效果,卻可以自我辯護,這才叫膽識。 小英最大的問題也是她不做決定,因為她想要雙贏,不敢賭。賭就是一種膽識,缺乏膽識,就沒有辦法取捨,人世間很多事情無法雙贏,政治是分配,不是討好。 外界老是說,小英因為早年談判的經驗,不喜歡太早攤牌,但即使是談判,最後還不是要梭哈。或許台灣長年的談判經驗,都是被決定的對象,所以不能攤牌、也不能自己決定,否則會更早被決定。但是這難道反映小英不做決定的生命歷程? 基本上,小英跟林全症頭都一樣。至於政委、部長們呢?他們也不能決定。這群學者治國的狀況是,一個推一個,部長、政委不做決定就看院長,院長不做決定就看總統。也因為大家都不敢做決定,所以也無法替自己辯護,表面上都一直在開會,卻不是在做決定。 整個內閣沒有一個敢做決定 小英是焦慮決策的領導類型,透過不斷的會議,大多時候只是在解決焦慮,她往往拖到最後一秒沒選擇了,才做決定。小英交付任務,還會指定手段或方法,如果她沒有指定,一旦閣員們揣摩錯了,還會被罵,大家乾脆躲起來,統統不要出面。 誠如林全在記者會上感嘆:「總不能我一個跑,累死了。」累壞了的林全,注定要畫下句點。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