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徹底澄清對孔子的誤解(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用意在顛覆君父權威,強調獨立思考
2011/12/10 23:53:00瀏覽5856|回應1|推薦15
大多數人相信孔子認為君父至高無上,臣與子必須唯命是從。實情正好相反。春秋時代,君父權威早已廣為一般人所接受,孔子是改革派,主張打倒這種陳腐的封建思想。

孝經中有這樣一段對話,曾子問孔子:「敢問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孔子認為這樣問,背後的假設錯得太離譜,連說了兩次「這是什麼話!」他馬上為 "孝" 正名,他這樣回答曾子:「是何言與!
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 ... 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孔子顯然認為,為人臣和為人子,都必須能不畏權勢,獨立思考,必要時要犯顏力爭。

郭店楚簡中保存了一段魯穆公和他的老師子思的對話。穆公問:「何如而可謂忠臣?」子思回答說:「恒稱其君之惡者,可謂忠臣矣。」子思比他祖父孔子又更進了一步,做一個忠臣,不只要爭,還得當面反覆地提君王的錯處缺點。穆公聽了這話,心中不悅,但無可如何。子思也在 "正名"在一問一答間,改正了穆公對 "忠臣" 的看法。

"正名" 的用意在提醒我們,不要被世俗的傳統語言用法所誤導;要像孟子回答齊景公的問題(「臣弒其君,可乎?」)時一樣,無懼于權勢,獨立判斷,看出紂之為君,只是一個虛有的名號,並無實質意義。必須行仁行義,為民父母,才算是名符其實的君王;紂 "賊仁"、"賊義",犯了 "不君" 之罪,已經不能算 "君",所以孟子說:「
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在這些例子中,孔子以及子思、孟子都站在向君父權威挑戰的立塲,是陳腐的封建濁流中的一股可貴的革新力量,我們絕對不能再繼續誣衊他們,該還他們一個公道!


(中華民國壹佰年拾貳月拾日夜初稿)

( 時事評論雜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ndulover&aid=5868738

 回應文章

嵐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重複的動詞
2012/06/10 15:11

君主應有君主的權威

臣子應盡臣子的本份

為父的應盡父親的責任

為子的應順應父親

記得是這樣解釋,對嗎?



嵐山(Blue Mt.)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