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徹底澄清對孟子的誤解:"不得罪於巨室" 着眼於穩健、漸進、因勢利導的改革,絕非向權貴靠攏
2012/01/15 17:05:49瀏覽4116|回應0|推薦43
孟子曰:「為政不難, 不得罪於巨室巨室之所慕, 一國慕之; 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 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孟子離婁》

這句話裡的 "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 常被引來做為孟子巴結巨室,向權貴靠攏證據。持這種論調的人應該想想有沒有搞錯?"巴結巨室,向權貴靠攏" 怎麼可能達到 "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的效果。

孟子主張務實因勢利導的改革方式。他比提出類似看法的 Edmund Burke (1729-1797) 早了兩千多年。
我們來看一個孟子書中的例子
,看他如何實際運用這個原則。孟子最關切的是社會上最可憐無助的人,而透過巨室的力量較易達到照顧這群人的目的。孟子對齊宣王說,文王施仁政必定先安頓鰥、寡獨這四類 "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宣王覺得有理但無法辦到,因為自己有 "好貨" 和 "好色" 的毛病。

齊宣王是巨室中的巨室
孟子並沒有告誡他應該 "賤貨而貴德","去讒而遠色";他反而引了兩段詩,印證公劉也好貨,古公亶父也好色,結論是:「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孟子因勢利導,將齊宣王個人的私欲淨化擴展為對整個國家有好處的政策 (讓百姓知道規劃糧食儲備的重要,且都能成家,做到內無怨女,外無曠夫)孟子希望能借着 "巨室之所慕, 一國慕之; 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 的人性自然趨勢,順利達到 "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的目標。

孟子一書中有不少其他段落用喜好音樂、田獵
園囿等不同的主題來闡釋這個與民同樂的原則,其終極的德化目標則皆無二致。

----------------------------------------------

《孟子梁惠王下》本章原文後半


        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

        對曰:「昔者公劉好貨;詩云:『乃積乃倉,乃裹餱糧,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後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詩云:『古公亶甫,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中華民國壹佰零壹年壹月拾伍日初稿拾陸日晨增改)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ndulover&aid=603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