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08 06:46:07瀏覽981|回應0|推薦6 | |
作者:李雲路 王建華等 先是毫無證據地控訴遭到中國政府支持的黑客攻擊,後來又以“最後通牒”的蠻橫姿態威脅要求中國取消依法管理否則退出網絡搜索市場,繼而又是美國政客們和一些政府機構紛紛跳上臺面,為其“撐腰打氣”,共同演出了一場鬧劇。 一個以擁有雄厚高科技和創新精神而著稱的全球最大搜索引擎公司——谷歌,終於不再“遵守”在商言商的普世之道,露出一張“政治臉孔”。這不能不讓人們質疑谷歌作為一個“商業公司”的獨立性,及其背後支持者的真正目的。 按道理,已經在中國經營了4年並為自己起了一個好聽的中國名字的“谷歌”,不應該不知道,無論在哪個國家經商都應該尊重遵守所在國法律、制度的國際商業通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入鄉隨俗”,贏得豐厚的客戶市場與商業利益。 網絡空間也存在著主權和邊疆,必須受到各國法律法規的管制。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允許互聯網傳播色情、暴力、賭博和封建迷信,發表有關顛覆政權、民族分裂、宗教極端、種族主義、恐怖主義、仇恨排外情緒的信息,甚至煽動“顏色革命”。 令人遺憾的是,從“谷歌事件”可以看出,谷歌來華的真正目的似乎並非“拓展商務”,而是充當了借助互聯網輸出思想,進行文化滲透、價值觀滲透的工具。據美國《華爾街日報》披露,谷歌創始人之一布林,因曾“在原蘇聯度過童年”,所以對於與政府內容審查合作的道德困境更顯突出,他多次向同事和朋友吐露其在華經營的矛盾心理。 既然互聯網是自由的,那麼谷歌又憑什麼打著“信息自由”的旗號處心積慮地將美國的價值觀和評判標準強加於中國,並通過改變中國的社會制度建立美國的“思想霸權”“文化霸權”?! 谷歌高層與美國官方的關系可謂千絲萬縷。據美國《環球政客》網站報道,谷歌是奧巴馬競選陣營的第四大贊助者,目前已有四名谷歌高管服務於美國政府,其中包括將任美國國防部副助理的前谷歌無線產品管理主管阿加瓦爾,而五角大樓還有一些安全專家來自谷歌也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谷歌正在成為一個被政治化的品牌,這或許是政客們樂於見到的,但無疑也是這個已經憑借互聯網技術創新贏得競爭優勢的知名跨國公司的悲劇。當一個商業公司缺乏應有的獨立性和商業道德準則,人們又憑什麼相信其提供的搜索內容不帶任何偏見?正如那家披露谷歌與美國政府關系的美國網站所評論的:“當想到谷歌的管理層不斷跑往白宮的路上,人們有理由擔心谷歌送來的東西,加上了多少美國政治的私貨。” 了解谷歌歷史的人知道,谷歌創始人相信谷歌有能力“通過信息自由傳播民主”,並奉行一個信條“不作惡”——DON T BE EVIL。但善惡的標準又是什麼呢?它不是由谷歌公司來單方界定的,更不是由美國一個國家說了算,否則對美國有利的就是所謂“善”,對美國不利的就一概冠以“惡”名。而且,也不是看它說了什麼,而應該看它做了什麼。 更不用說,谷歌地圖上清晰地展示著各國軍事及其他敏感設施,惟獨將美國同類設施打上馬賽克進行掩護。一些喜歡使用谷歌的中國網民也許還不知道,鑒於谷歌與美國情報部門的密切聯系,谷歌用戶的搜索記錄都將被永久保留,以供美國情報部門掌控。據《華盛頓郵報》報道,谷歌尋求美國國家安全局支持,幫助其分析據稱來源於中國的網絡攻擊,並已與美國國家安全局達成合作協議。 中國這些年向世界開放的心態和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中國也會按照自己的步驟和意願逐步完善互聯網的管理,這是中國的內政。更何況,作為現實世界的延伸,互聯網是不可能做到毫無障礙的絕對自由,即使在美國也是如此,也未允許互聯網信息傳播的放任自流。“9‧11”事件後,美國為了反恐需要,規定警方有權搜索公民的電子郵件通訊,甚至可在不經允許的情況下監視公民通訊,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德國、瑞典等西方國家也有同樣的法案和規定。 無論是去是留,谷歌和美國政客合演的鬧劇終究隨著鬥轉星移而被人淡忘,已擁有近4億網民的中國互聯網市場也只會日益勃興。但隨著時間推移更加清晰並發人深省的是,谷歌事件的背後,美國正在強力推行的“網絡戰”。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引入網絡戰概念的國家,美國正在把網絡戰作為下一個4年必須應對的現實威脅,美國國防部秘密研發的“網絡武器”正企圖將觸角伸向網絡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有報道說,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今年1月7日邀請包括谷歌CEO在內的信息與網絡經營者參加的小型晚宴,討論如何利用高科技推動美國在世界各地的幹預行動,鼓勵民間運動等,稱21世紀的工具諸如微博網站TWITTER、谷歌以及視頻網站YOUTUBE將是關鍵。還有報道說,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網絡戰士”也已得到廣泛運用。據悉,一貫以網絡攻擊受害者示人的美國,目前擁有“網軍”近9萬人,專業黑客達5000多名。 有一點是明確的:中國不會因為一家商業公司提出要挾,而允許它破壞市場的規則和法治準則。一家美國的互聯網公司企圖改變中國社會和法律制度的行徑是狂妄和可笑的。中國不歡迎“政治的谷歌”和“谷歌的政治”。 (摘自2010年3月21日《中國文化報》) 鏈接一:西方應從谷歌事件讀懂中國 谷歌公司挑起來的這場風波已折騰了兩個來月,西方一些人的感覺是中國“不願讓步”,而中國的感受正相反,是谷歌固執己見,西方輿論拒絕就此事反思並正確認識中國。 據外電披露,谷歌和中國有關部門的談判“日益陷入僵局”, 谷歌退出中國已“勢成定局”。英國《金融時報》3月14日文章將原因歸結於谷歌“不屈從於中國審查制度”,是中國政府對谷歌“公開挑戰”。 從這場風波的開場,西方一些媒體就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說話,不容分說地把責任推給了中方,認為中國政府在應對谷歌事件的過程中變得“更加強硬”。這樣的情況在近期中西碰撞的一些問題中並不罕見,有關“中國人傲慢”的說法越來越多,連一些西方著名學者也產生了這樣的印象。 西方對中國的認識顯然出了問題。他們沿用陳舊的邏輯,試圖框住迅速發展的中國,並一直拒絕對這個認識框架進行反思。這樣一來,中國變化的東西西方看不見,對中國一直在堅持的東西,西方反而會感覺“中國變了”。 谷歌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中國社會環境在變,但中國對待外資的態度和政策並沒有變。而谷歌對中國的現狀和未來都產生了誤判,導致其對中國政府提出了中國斷不可能接受的要求。 中國什麼能改變?什麼不能改變?什麼時候變?怎麼變?都要由中國人根據中國的實際來確定、來安排,從來不會以外國人的喜好而左右,更不會受制於國外的壓力。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還是這樣。 不可否認,谷歌確實推動了中國互聯網的發展,也給中國網民帶來了很多便利。谷歌也因此在中國市場上獲得了不少好處。但谷歌忘記了一個基本常識:既然你要的是國民待遇,那就要像國民一樣遵守必須遵守的法律,那就不應當去要中國改變中國根本無法改變的東西。 對於那些覺得中國人變得更"傲慢"的人來說,他們應當更仔細地想一想,中國人究竟“傲慢”在什麼地方?難道是過去不這麼“傲慢”,現在才變得“傲慢”嗎?如果不是,這頂“傲慢”的帽子又該戴給誰好呢? 谷歌事件再次告訴我們,這麼多年來,西方總有一些人不願變換觀察和認識中國的視角,不願走下高高的"講壇"。如果這些人能更多從中國人的視角來理解中國,情況就會好得多。他們也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動不動就覺得中國人變得更傲慢、更強硬了。 改革開放以來,中西之間的交往不斷加深,出現谷歌事件這樣的事情並不值得大驚小怪。但這樣的碰撞應幫助西方思考一個問題:如果要減少類似的沖突,除了怪罪中國之外,西方是不是也要找找自己的問題所在。 (摘自2010年3月16日《環球時報》) 鏈接二:世界議論谷歌“最後攤牌” 中國不相信網絡“上帝” 一些媒體已開始幫谷歌展望“後事”。美國彭博社22日說,谷歌退出中國後,其在亞洲能否成功將取決於日韓市場。依據今年2月統計數據,谷歌目前在韓國的市場份額只有8%,在日本市場為48%,都是“失敗者”。與日韓相比,谷歌在印度占有絕對優勢,市場份額高達 88%。印度zee新聞網3月22日題為“谷歌比上帝更偉大?”的文章說,8100萬印度網民很難想象沒有谷歌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世界上很多人對谷歌的依賴已到了認為它到了無可替代的地步。曾經喊出“披頭士樂隊比耶穌更受人歡迎”的約翰‧列儂如果還活著,他很可能會唱出“谷歌比上帝更偉大”。文章說,在互聯網世界,谷歌就是上帝,但對無神論中國人來說,它不過是個搜索引擎而已。 退出中國,谷歌買不到後悔藥 3月21日,新華社等中國官方媒體幾乎同時發表文章抨擊谷歌。這被CNN形容為,中國官方媒體對谷歌發動的新一輪“集體掃射”。新華社文章指責谷歌的決定是在美國政客和一些政府機構支持下演出的鬧劇,稱谷歌來華的真正目的似乎並非“拓展商務”,而是文化滲透、價值觀滲透的工具。BBC說:“很顯然,新華社文章字里行間都清楚流露出北京政府對谷歌做法的惱怒之情。” 一些美國媒體也借谷歌事件言辭激烈地批評中國。《舊金山紀事報》22日題為“中國將谷歌稱為美國政府走卒”的文章說,谷歌的退出將“打青中國的眼眶”,令其吸引外資變得更難,因為人們會記住谷歌遭遇的一切。文章說,美國企業界已經感到在中國拓展業務正變得越來越難。但一名西方在華商會人士表示,外商在華經商環境沒有因谷歌事件變環或變好,兩者沒有因果關系。 美國《華盛頓郵報》3月19日的一篇文章甚至引發了媒體間的激烈論戰。該文章稱,對中國人來說,失去谷歌意味著只剩下一片黑暗。其理由是占中國1/3互聯網市場的谷歌已成為中國人沒法失去的必需品,有被訪者說連丟失眼鏡也本能地先想去谷歌找。如果中國不向谷歌妥協,勢必走向封閉和自我邊緣化,此外還可能引發一場如1989年般的社會動蕩。 3月 21日,美國華文媒體《星島日報》刊發題為“沒有谷歌的中國是否只剩下黑暗”的社論,針鋒相對地駁斥《華盛頓郵報》的說法。社論說,依據文章思路,今天的谷歌在中國占有一定市場份額之後,便企圖以其自以為“不可代替”的地位要求改變遊戲規則,逼中國政府改變互聯網法規,這股氣勢很容易令人想起清中葉借船堅炮利打開中國大門的列強。《華盛頓郵報》的記者或谷歌也許不明白他們已重蹈當年列強的舊路,區別是昔日用的是軍事武器,今天用的是互聯網服務。文章質問谷歌擺出一幅“你不可能沒有我”的姿態,是在期待中國會投懷送抱,抑或是令中國敬而遠之? 俄羅斯《新聞網》3月20日說,谷歌想借退出迫使中國修改法律,放松對互聯網的控制,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中國決不會允許外國幹涉自己的內政。俄《導報》援引評論家的話說,退出中國谷歌將徹底斷絕自己的後路,未來未必能有機會再重返中國市場。中國目前的網民數量比美國人口還多,到2013年甚至將達到8.4億人,撤離這一市場對谷歌公司來說將是重大損失。 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3月22日表示,谷歌錯在根本沒搞清楚誰是自己的對手,它的對手不是中國政府而是其他網絡運營商,中國政府只是遊戲裁判,谷歌卻一直和裁判較真,如果“出場”,其原有的機會和市場統統留給了別人,自己卻得不到任何補償。谷歌退出中國當然會給中國用戶造成一些損失,中國政府可能還要承受外人幾句指責,“但我們不在乎,因為裁判本就擁有執法權”。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湧說,現在的世界並非離開誰就過不下去了,退出中國將是谷歌的悲哀。谷歌應該清楚,這個世界買不到後悔藥。 敢讓谷歌離開的或許只有中國 在西方,谷歌事件的意義被拔高,一些人在惡意探討“如何與中國打交道”。《舊金山紀事報》3月21日說,過去幾年,在中國做生意有條基本原理:只要生意做得久中國就會屈服,隨著中國經濟成長以及中國領導人面對變革的強硬,這種事情不會再發生了。《華爾街日報》說,無論谷歌事件如何發展,都可能對外國企業與中國打交道和方式產生持久影響。多年來,外企高管經常錯誤地照搬中國官員與上司打交道的方式,這種方法可以概括為“拍馬屁”,但這是一種拙劣的商業戰略,中國人可能喜歡受人磕頭,卻看不起磕頭之舉。西方外交人士看起來已得出上述結論,最近幾個月他們對中國的措辭更加直接——並準備在共同關心的問題上聯合行動。有中國分析人士認為,這樣的評論具有明顯的煽動性,是在為西方在發生沖突時抱團壓中國出謀劃策。 臺灣《旺報》3月22日社論說,谷歌爭議已非單純經濟議題,而是涉及價值體系、網絡安全與情資國安的政治議題了,中美之間的戰略夥伴關系也可能受到沖擊。但有中國人士表示,除國務卿希拉里最初曾借谷歌事件壓中國網絡自由外,美國政府在此事上的態度實際在往後退,谷歌事件現在更表現為谷歌對中國政府的挑戰。法國《電腦觀察家》說,美國政府在最初高調介入後迅速抽身,一方面是因為忙於醫改,同時也是為避免自身利益受損。瑞典學者安德斯‧鮑威爾說,谷歌的後臺是美國,假如谷歌退出這件事發生在其他國家,世界上有幾個國家敢對谷歌說“隨你去吧”?放眼全球,或許只有中國。 有境外媒體註意到,中國網民對待谷歌的事件的態度正變得越來越平靜,同情谷歌的聲音在弱化,言辭也沒有以往激烈,環球網過去幾日一項近3萬人參與的民調顯示,84%的中國民眾對谷歌退出中國表示“無所謂”,其余的人認為“很可惜”。中國技術經濟評論家瞬雨說,如果谷歌真想退出中國,完全可以一走了之,沒必要猶豫這麼久,谷歌顯然是希望用一種打太極的方式和中國政府周旋,但它對中國文化的把握似乎還有欠缺,沒有弄明白嚷嚷得越久,中國民眾對它的同情就越少。 美國專欄作家伯勒說,谷歌結束在中國的業務,“是悲哀和可避免的錯誤”。“相信威脅和最後通牒能帶來正面效果是出奇的無知”。臺灣《經濟日報》3月21日說,谷歌在過去6年銳不可當的潛力曾讓華爾街神魂顛倒,但自1月表示有意退出中國以來,股價已大跌近6.3%。如果不回頭,谷歌恐將大傷筋“股”。《旺報》就此評論說, (摘自2010年3月23日《環球時報》) 鏈接三:谷歌試圖將“退出事件”政治化 大談人權 谷歌要求白宮施壓 英國《衛報》網站3月24日報道:谷歌創始人之一謝爾蓋‧布林呼籲華盛頓反對中國的互聯網審查制度,敦促美國將這個問題列為“重點”。 布林向本報記者評述了谷歌停止對中文搜索引擎進行審查一事,呼籲政府和企業采取行動向北京施壓。他說:“我當然希望他們把這件事當作重點,在人權問題上花的時間應當與在當前重點——貿易問題上花的時間一樣多。我希望這件事得到重視。” 奧巴馬政府一直竭力淡化谷歌與中國當局之間愈演愈烈的沖突,聲稱中美兩國關系“很成熟,能經受住分歧”。但布林表示,奧巴馬必須解決這個問題,原因之一是,互聯網的重要性意味著貿易與網絡審查息息相關。他說:“服務和信息是我們最成功的出口項目,假如中國境內的監管有效地阻礙了我們的競爭力,那就是貿易壁壘。”現年36歲的布林還批評了與北京配合的公司,尤其點名批評了微軟的舉動,該公司曾批評谷歌的對華態度。多年來,許多技術公司因協助中國政府對互聯網進行審查而遭到批評,包括著名的思科系統公司。布林措辭最為尖銳的批評是針對微軟的,他宣稱,微軟屈從於中國政府的要求而踐踏人權,唯一的目的就是壓倒谷歌。 “我對他們尤其失望,”他說,“據我所知,他們幾乎不占市場份額,因此他們無視言論自由和人權的講話純粹是為了與谷歌作對。” 他指的是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在谷歌被中國境內黑客攻擊一事曝光後對美國的電視臺記者說,北京的審查“非常有限”。 蓋茨今年1月在美國廣播公司的《早安,美國》電視節目中說:“你必須做出決定要不要遵守所在國的法律,如果不想遵守,那就別去那兒做生意。” 布林早就提出要取消對谷歌在華服務的審查。他表示:“我希望中國的政治制度有所演變,這樣我們就能重新更多地直接參與......我希望這會使門開得再大一點。” 事實上,布林表示,像谷歌這樣只能在防火墙以外登錄的公司越多,中國承受的壓力就會越大。 反政治化 中方定性“商業糾紛” 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3月23日報道:中國沒有與谷歌對抗,因為它試圖淡化爭端。 中國政府沒有采取任何行動阻止谷歌將網絡搜索轉接到不受限制的谷歌網站上,因為它試圖淡化自己與這家互聯網巨頭的爭端。 人們原本預計北京的官員會幹預此事,阻止網民被轉接到香港的谷歌網站,不過他們只是譴責了谷歌的這一舉動。 國際民權組織將谷歌的驚人之舉稱為在中國爭取言論自由的“關鍵時刻”。然而,北京政府尋求淡化此事造成的影響,說它不過屬於商業糾紛而已。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說:“如果把谷歌問題和中美關系聯系在一起,把它政治化,甚至同中國國際形象聯系在一起,未免小題大做,言過其實了。” 谷歌是在中美關系日益惡化之際作出退出決定的。中美兩國可能就人民幣匯率問題發生激烈爭吵,而兩國政府昨天似乎都決定將谷歌爭端產生的政治副作用降到最小。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還說:“谷歌事件無非是商業公司的個別行為,我看不出它會對中美關系帶來什麼影響,除非有人想把它政治化。” 美國《洛杉磯時報》網站3月23日報道:谷歌公司今天停止在中國的搜索引擎業務。一些人認為,這項決定帶來的沖擊波可能會從矽谷擴展到華盛頓,但也有一些人對谷歌退出的意義輕描淡寫。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政治學教授史蒂文‧韋伯說:“最大的危險是反應過度,裝作這是一個具有轉折意義的重大事件,會使商業部門和技術部門與中國建立關系的方式發生重大改變。我認為這只是大浪中的小小波紋。” 日本《讀賣新聞》3月24日報道:在因谷歌退出而陷入輿論漩渦的中國網絡業界,作為國外各種網絡運營商的“替代物”,在網絡審查問題上保持合作態度的國內網站正在受到政府的扶植,市場占有率也在擴大。網絡上越來越多的網民認為谷歌的退出“並不會令日常生活感到不便”。 3月23日在網絡上,大部分網民對於谷歌退出一事持歡迎態度。認為“即使沒有谷歌也可以使用其他搜索引擎”的意見很突出,特別強調中國沒有受到實質性損害。 暗挺谷歌 美國擬設網管高職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3月23日報道:美國將加強海外網絡安全。 谷歌公司遭到據稱來自中國的網絡攻擊,已促使美國國務院和國會拿出提案,擬設立一個大使級的網絡安全職位,並把對外援助同一個國家能否管制網絡犯罪聯系起來。 前國務院官員、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網絡安全專家詹姆斯‧劉易斯說,谷歌事件是一個分水嶺,它幫助推動了辯論朝著提高網絡安全的方向演進。 在谷歌遭遇網絡攻擊後,國務院流傳著一份提案,擬建立一個類似大使的職位,其職責將包括在聯合國協商網絡政策,並保證國外出現網絡安全方面的情況時美國有一個一貫的立場。 新方案要求設立一個高級別網絡安全職位。美國官員表示,擔當此職的人或者是向副國務卿之類的國務院高官報告,或者是向一個由涉及電腦安全政策的主要部門組成的委員會報告。 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也在起草一份設立這一職位的提案。它將是一個類似於大使的、需經參議院確認的職位。這是在模仿國務院同樣具有大使級別的反恐協調員職位。 另一項提案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政治支持。這是一種更為寬泛的措施,將在國務院建立一個網絡職位,並在美國各使館設立網絡安全職位。這個方案還將要求政府明確哪些國家是網絡犯罪的天堂,而未能加大力度打擊網絡犯罪的國家可能將面臨美國的懲罰。 日本《朝日新聞》3月24日報道:美國準備向世貿組織起訴。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哈默3月22日表示:“我們支持因特網自由,反對審查制度。言論和獲取信息的自由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權利。” “網絡自由”是奧巴馬外交的金字招牌,它可以迫使伊朗等強權國家向民主化的方向轉變。美國國務卿希拉里1月份在發表演說時曾指名要求中國停止審查。 美國國內力挺谷歌。奧巴馬政府認為網絡審查也屬於“不公正的貿易壁壘”,正在考慮向世貿組織起訴中國。不過,是否真的起訴還要看美國的行動,國際社會將密切關註美國的動向。 鏈接四:堅決反對將商業問題政治化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絡局負責人今天淩晨就谷歌公司宣布停止按照中國法律規定的對有害信息過濾,將搜索服務由中國內地轉至香港發表談話。 這位負責人指出,外國公司在中國經營必須遵守中國法律。谷歌公司違背進入中國市場時作出的書面承諾,停止對搜索服務進行過濾,並就黑客攻擊影射和指責中國,這是完全錯誤的。我們堅決反對將商業問題政治化,對谷歌公司的無理指責和做法表示不滿和憤慨。 這位負責人說,1月12日谷歌公司在未事先與我政府有關部門通氣的情況下,公開發表聲明,聲稱受到了中國政府支持的黑客攻擊,不願在中國運營“受到審查的互聯網搜索引擎”,並“考慮退出中國市場”。在谷歌公司一再請求下,為當面聽取其真實想法,體現中方誠意,今年1月29日、2月25日中國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先後兩次與谷歌公司負責人接談,就其提出的問題作了耐心細致的解釋,強調外國公司在中國經營應當遵循中國法律,如谷歌公司願遵守中國法律,我們依然歡迎谷歌公司在中國經營和發展;如谷歌公司執意將谷歌中國網站的搜索服務撤走,那是谷歌公司自己的事情,但必須按照中國法律和國際慣例,負責任地做好有關善後工作。 該負責人指出,中國政府鼓勵互聯網發展和普及,促進互聯網對外開放。中國互聯網上的交流和言論十分活躍,電子商務等發展迅速。事實證明,中國互聯網的投資環境、發展環境是好的。中國將堅定不移地堅持對外開放的方針,歡迎外國企業參與中國互聯網發展,並為外商到中國經營發展提供良好服務。中國互聯網依然會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 北京時間3月23日淩晨3時零3分,谷歌公司高級副總裁、首席法律官大衛‧德拉蒙德公開發表聲明,再次借黑客攻擊問題指責中國,宣布停止對谷歌中國搜索服務的“過濾審查”,並將搜索服務由中國內地轉至香港。 (摘自 2010年3月24日《中國青年報》) 鏈接五:世界“反谷歌”怒火爆發 近來,谷歌“退出中國”事件被西方媒體炒得沸沸揚揚,有西方媒體為谷歌叫好,並借機抹黑中國投資環境。但也有媒體,清楚地認識到了谷歌喜歡鬧事兒的本質。正像阿聯酋《民族報》在3月初的報道中說的那樣,谷歌正感受“來自全球的怒火”。 歐洲大國群起攻擊 在歐洲的一些國家,谷歌在搜索引擎市場甚至占有90%的份額,但這並不影響一些國家對谷歌“說不”。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2I曰報道,3月20日晚,英國政府強迫谷歌從街景地圖中刪除一些英國最敏感的軍事和安全基地照片,防止恐怖分子利用。意大利米蘭一家法庭不久前宣判谷歌3名現任和前任高管違反涉及隱私權的相關法律。此案的起因是,谷歌視頻網站播出過一個有自閉傾向的學生在校內被4人毆打和侮辱的畫面。盡管設在米蘭的“谷歌意大利”最終刪除了這段視頻,但控方認為谷歌沒有對涉及“個人內容”的視頻進行監管,且對投訴態度消極、反應遲緩。 就在意大利和英國“動手”的同時、法國也開始找谷歌的“麻煩”。法國巴黎一法庭曾作出裁決稱,谷歌掃描圖書並將其摘要放到網絡上的行為違反了版權保護法、法國總統薩科齊公開表態說:“我們不會讓一家大公司滿足自身利益而掠奪我們的文化遺產,不論這家公司有多友好,是規模多大的美國公司。”由此可見,就是在號稱對網絡監管較為寬松的歐洲國家。也同樣有著自己的底線,一旦谷歌觸碰,這些國家絲毫不會手下留情。 在亞洲頻遭抵制 近年來.由於新聞來源、色情圖片、文化、民族等各種原因,谷歌也曾經在日本、沙特、土耳其等亞洲國家遭到抵制與封殺。 即使在被西方樹立為“民主樣板”的印度,谷歌也曾遭受強烈指責。包括印度前總統阿蔔杜勒‧卡拉姆在內的人都曾批評過“谷歌地球”。他曾在2005年警告說,“谷歌地球”等可輕易獲取的在線詳細地圖會被恐怖分子濫用。印度安全機構也曾抱怨說,“谷歌地球”泄露了印度的國防和其他敏感設施。 可見,谷歌這個互聯網產業催生出的“新星”,很像一個被寵壞了的孩子,在全世界都喜歡由著性子來。可是對於各國政府來講,規範互聯網,制定適合本國的規章制度,完全是職責所在。於是當谷歌觸犯這些規章制度時,受到所在國政府的“管教”也就在所難免。 (摘自2010年3月26日《世界新聞報》) 鏈接六:谷歌自導“苦肉計” 賈肖 谷歌進入中國市場多年後,“水土不服”又一次發作。1月12日,谷歌全球副總裁、首席法律顧問大衛‧多姆德在其官方博客中發出聲明,谷歌正考慮退出中國市場,包括關閉谷歌中國,甚至是其在中國的辦事處。谷歌退出中國的消息被炒得沸沸揚揚,甚至上升到影響中美關系的高度。 l 月17日,這一事件有了戲劇性轉變。谷歌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透露,公司還在與中國政府就此事進行商談,他並不排除谷歌繼續留在中國的可能性,並以極富感情色彩的語言說“我們愛中國和中國人民”。 1月19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表示,所有外國企業,包括谷歌,都必須尊重中國的法律。這是中國外交部第一次在發言中正式提及谷歌。21日,施密特表示,谷歌仍“非常致力於”留在中國,但將“會在適度短時間內”對其目前接受審查的搜索結果進行調整。 曲高和寡、空唱“離歌” 1月13日上午,谷歌兩位創始人之一謝爾‧蓋在林通過視頻與北京和上海的員工就多姆德在博客中所提到的內容進行了溝通。此前,包括大中華區總裁劉允在內,中國員工對谷歌總部的這一計劃毫不知情。 多姆德在博文中稱,2009年12月中旬,谷歌偵測到一次來自中國、針對公司基礎架構的黑客攻擊。這次攻擊技術含量極高,且有很強的針對性,導致其知識產權被盜。同時,有證據表明攻擊者的主要目的是進入中國人權活動人士的Gmail(谷歌的電子郵件系統)賬號,盜取賬號信息。 多姆德稱,谷歌將重新評估中國業務運營的可行性。接下來的幾周,谷歌將和中國政府商議,在法律允許範圍內,運行一個不必經過過濾的搜索引擎。如果不能達成協議,可能意味著谷歌將不得不關閉谷歌中國,甚至是在中國的辦事處。 之前國內市場關於谷歌即將退出中國的傳言已經有數月時間,但是,誰也未曾料到事情會在此時突然發生,而理由居然是“黑客攻擊”。巧合的是此前一天,中國搜索引擎公司百度也剛剛因為黑客攻擊而無法訪問。 微軟CEO鮑爾默將這一事件形容為“谷歌問題”,每家大公司都在被攻擊,在中國這樣,在別的國家也一樣,這並不是說互聯網的安全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國給微軟提供了巨大的商業機遇,“我們會在中國經營,我們會遵守法律。”而惠普電腦營銷部門CEO馬克‧赫德稱中國是“一個令人驚嘆的迅速增長的市場”。 “這(谷歌退出中國)將是他們做出的歷史上最蠢的決定。” 唐駿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放著一個大金礦不挖回老家養老,放棄一個多年來辛苦打下的市場基礎,谷歌肯定不會這麼傻。”艾瑞網專家徐顯靈猜測,“最有可能的就是谷歌想借技術機密失竊及審查大做文章,向有關部門索要自由,並制造國際輿論炒點向國內有關部門‘施壓’修改一些對其有利的規則。打著自由的國際旗號想狠狠敲一筆,這已經是不少歐美企業慣用的招數。” “很明顯,谷歌這是以退為進之舉,目的是為了向中國政府爭取更多好處,擴大在中國的市場。”賽迪顧問互聯網與電子商務咨詢中心總經理劉丹表示,而谷歌公開的博文中以搜索審查為理由就是為了換取廣大中國網友的同情,擴大公共輿論,借此向中國政府施壓。 然而,與各方的強烈關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谷歌保持沈默。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3月17日,谷歌竟戲劇性宣布谷歌中國將重新恢復信息過濾,照常營業、“谷歌中國的職員現在都已經回到工作崗位,一切業務正常運行。” 谷歌的緊急改口行為,讓不少中國網民意識到,谷歌態度前後矛盾,動機不純。許多網民稱:“被谷歌大大的忽悠了一把!”事實上,此前眾多的分析師已判定,退出中國風波只是谷歌一次賭博,以求在中國市場發展獲得更多的談判籌碼。 谷歌內部也不是第一次傳出退出中國的消息,早在2006年,它就因被曝沒有ICP牌照、屬非法經營,傳出考慮退出中國市場。其後伴隨幾次中國區負責人離職,谷歌退出中國的傳聞已出現N次。 谷歌的中國“結” 谷歌出事後,李開復在其微博上寫下:“一個明知船在沈沒的船長絕不會棄責而逃。” 可以肯定,李對谷歌總部此次的突然聲明事先一無所知,但他清楚谷歌中國這條船久已處在漩渦中。一個熟悉李開復的某跨國公司高管曾表示,李在谷歌的後半段生活像“夾心蛋糕”,“非常不快樂”。個中原因不難想見—— 總部和監管機構往其肩上施加的負擔日益沈重。 2006年1月,谷歌為了加強與中國用戶的聯系而發布了Google.cn並成立了谷歌中國之後,李開復領銜了谷歌的“中國實驗”。 其實從4年前來到中國的第一天起,谷歌中國就一直風波不斷——2006年,剛剛進入中國的谷歌遭遇“牌照門”。人們驚訝地發現,谷歌初來中國的並來獲得合法身份。遲遲未辦妥自己的ICP牌照,一度被輿論指責為無證上崗。 2007年4 月,谷歌中國退出谷歌拼音輸入法,卻涉嫌抄襲搜狐的搜狗輸入法詞庫,身陷“詞庫門”。 2008年初,谷歌中國又因為偷稅問題被卷主“納稅門”,金額高達500萬元。 2009年,谷歌中國涉嫌傳播淫穢色情低俗信息,深陷“涉黃門”。 2009年,中國作家控告苦歌,將其拉入“侵權門”。 很顯然,谷歌在中國的基礎並不牢固。面對百度的強有力競爭,谷歌的市場份額一 直難以有大的發展。有分析說,不敵對手,才是谷歌發出考慮撤離中國市場的真正原因。 在2006年正式進入中國之前,谷歌曾進行過長時間的評估,最大疑惑就是要不要接受中國的審查和過濾機制。這一問題直至2004年才被考慮清楚,而成立谷歌中國的解決辦法到2006年李開復到來之後才真正付諸實施。 Google.com 並不屬於谷歌中國運營,但是中國監管部門順理成章地將Google.corn平臺當成是谷歌中國的附屬,會將其監管規則延展到這一平臺之上,涉黃事件中的難點和焦點即在於此。而另一方面,谷歌中國獨立接受監管的事實,也讓谷歌時時在美國國內遭受輿論指責,背離了谷歌最初的原則。 根據互聯網資深人士謝文的說法,谷歌一開始進入中國時進行了妥協,而正是這個妥協讓谷歌在中國獲得了一定的發展空間。在李開復等中國管理層的潤滑之下,谷歌中國尚能維持運轉,當潤滑功能失效,監管環境發生變化,脆弱的妥協機制也開始瓦解。 此刻,國內互聯網的監管日趨嚴格,妥協的空間漸漸消失,在被認為觸及到底線之時,谷歌總部的決策者清楚地表明態度,寧願退出中國市場,也不會再接受信息過濾和審查。 此外,原本充當潤滑劑的李開復已經徹底厭倦,2009年8月桂冠而去。李開復的接任者在具體的執行力方面並不比李開復差,甚至具體業務開展方面可能略勝一籌。但是與李開復長期活躍於美國 IT精英層不同,劉允出身於中國本土,在美國總部的說服力不及李開復。 多姆德在博客當中明確表示,希望在中國的法律框架下,尋找到一條新路徑,但是不接受信息的過濾和審查。多數分析人士認為,這樣的道路並不存在。 作為谷歌最早進入中國時的首席代表,光速創業投資董事總經理宓群對谷歌創始人的這一決定遺憾不已。“谷歌應該看到長遠利益,中國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不應該忽視。本地化問題是所有跨國公司都會面臨的。” 這並不是一個商業決策 1月15日,施密特接受美國《新聞周刊》專訪,在表達“我們愛中國和中國人民”之後,又解釋稱,“如果從商業上考慮的話,毫無疑問我們將繼續留在中國市場。這是一個價值觀的決策。我們試圖從全球視角來追問,怎樣做才能最好。” 而來自白宮的身影,則為施密特的此番言論做了最好的背書。 谷歌“退出”宣言發布翌日(3月14日),白宮發言人吉布斯就公開表示,“支持谷歌的行動”,並強調奧巴馬“也強烈支持”谷歌的立場。美國商務部長駱家輝敦促中國確保為谷歌和其他美國公司提供“安全的”商業環境。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更是發表聲明稱,谷歌的聲明給企業界和各國政府樹立了榜樣。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也隔空向中國喊話:“我們希望能從中國政府那里得到解釋。” 事件發展至此,已經完成了由商業公司的經營決策向政治議題的演變。 美國著名政論網站Politico發表一篇名為《在谷歌中搜尋奧巴馬的對華政策》的文章稱,谷歌宣布退出中國後,美國政府之所以迅速表態並表示高度關註,除了兩國經貿關系和互聯網是中美關系的一個新議題外,還揭示出谷歌與美國政府間不同尋常的人脈關系:谷歌其實一直都是奧巴馬政府的“鐵哥們”。 目前谷歌在美國政界相當活躍,從白宮、國務院一直到美國國會都能找到谷歌公司 在背後運作的影子。谷歌在2008年深度介入了奧巴馬的選舉,是奧巴馬競選陣營中的第四大資助者,其科技產品更對奧巴馬起著推波助瀾之效,施密特也擔任了奧巴馬的特別競選顧問。奧巴馬勝選以後,谷歌贊助了民主黨內外多個慶祝活動,施密特和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法律顧問多姆德更自掏腰包16萬美元贊助總統就職典禮。 奧巴馬對谷歌也頗有好感,曾多次稱贊以谷歌為首的美國科技公司為改變世界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白宮的一位高官曾如此形容谷歌:“如果說默多克所建立的新聞集團可比英國首相張伯倫,那麼苦歌則可類比丘吉爾。” “我不確知谷歌事件是否會成為中美政府間關系的一個關鍵時刻,但是我確信這會是中美商業關系中的關鍵時刻。” 一位在北京的西方外交家表示,“美國商人,或許還有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商人,將會十分仔細地觀察,中國政府如何處理這一事件。” 耐人尋味的是,面對屢屢被問及的谷歌退出一事,美國駐華大使洪博培的表態則是:美國政府將不參與谷歌公司與中國政府的談判,美國政府把美國公司同中國的談判看作商業事務。谷歌自己應該可以解決問題,不需要美國政府介入。 美國政府前後矛盾的信息,令這場準政治盛宴亦如霧里看花。 中美兩國即將在2月舉行人權對話。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副主住趙可金認為,谷歌此時揚言退出更似美國給出的一個下馬威,而即將到來的對話“可能是場針尖對麥芒的交鋒”。“谷歌最終很可能成為一個犧牲品”,趙可金分析,“可能會變成美方的一個談判籌碼。” 而這個籌碼的作用是為了換取美國在中國的其它利益。 谷歌走了,百度會不會很寂寞 一人之地獄,或為一人之天堂。谷歌宣稱考慮退出中國市場,作為谷歌在中國搜索引擎市場的最強有力競爭者,百度迅速成為此事最大受益者。 “我們內部調侃這是撿錢計劃。”據百度負責廣告銷售的員工稱,谷歌退出消息一出,他們的第一件事就是列出谷歌的廣告客戶名單,開始逐個聯系。百度員工笑稱,“幸福來得太快。”另外,納斯達克股市交易中,百度大漲。目前很多員工手中持有股權。“我感覺大家上班都洋溢著微笑。” 百度相關人土表示。 對纏鬥不已的百度和谷歌來說,一方退,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進。有分析稱,如果谷歌放棄30%(目前谷歌在中國搜索市場的占有率)多的中國市場份額的話,百度目前60%以上的市場份額有望上漲到90%以上。花旗分析師凱瑟琳‧梁也在研究報告中稱,“假如香歌來來真的退出中國市場,百度可能會搶到谷歌留下的中國市場份額的大部分。” 1月16日,北京。系著大紅圍巾、一臉喜氣的李彥宏殺出粉絲的圍堵,登上百度 10年慶典的舞臺。李彥宏是意氣風發,與四天前“百度被黑”一事而發出“史無前例”感慨時的狀態截然不同。 李彥宏面對所有百度員工擲地有聲:“百度人很清楚自己的目標,無論Google是否要退出中國,百度都要向自己的下一個10年目標奮鬥。”據悉,百度正策劃實現全球化,其內部目標是在 2012年占領日本和東南亞等市場,與谷歌實現“劃洋而治”。 “Google有很多產品是沒有替代品的,百度根本做不到。”互聯網資深分析人士洪波說到。不過,也有業界人士認為,“李彥宏一定明白這些”。 對於2008年之前的李彥宏,有知情人士表示:“成長過程一直非常順利的百度乃至李彥宏,一向眼高於頂,就連國家有關部門的官員往往也約見不到李彥宏”,但是,他畢竟出生在山西陽泉,對中國國情有著深刻的理解。“而且去年之後的李彥宏變得不一樣了,僅這一點,出生於臺灣的李開復就不能比”,互聯網業內人士周先生如此說道。 多位受訪者均表示,谷歌在中國的四年,已經打上了李開復的烙印,“中國的谷歌,既不是美國Google,也不是能融入中國本土的谷歌,其實懸在半空中。雖然市場份額在上升,但並沒有獲得中國用戶的認可”。一位長期觀察國際動態及IT行業的人士看來:“Google繼續留在中國不是沒有可能,但要拿出足夠的姿態”。互聯網行業正在發生諸多變化,但這正是中國環境下的變化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