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28 03:49:42瀏覽1799|回應0|推薦9 | |
涵 清 編譯 綜合美國《市場觀察》、《商業周刊》等媒體報道,世界著名投行高盛,如今身背國際金融詐騙的惡名,遭到許多國家的指責。近年來,高盛對包括深南電、東航和太子奶在內的許多中國企業設下不少金融騙局,致使這些企業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操縱油價致央企巨虧 據《商業周刊》報道,2008年初,深南電(深圳南山熱電股份有限公司)與美國高盛的全資子公司——傑潤(新加坡)簽訂了油價對賭協議。這份協議的實質是,當國際原油期貨價格高於62美元/桶時,深南電能賺取有限的固定收益。但當油價跌至62美元以下對,深南電的風險則會成倍放大。 在當時的情況下,這份對賭協議看起來相當具有誘惑力。2008年2月底,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已突破每桶100美元,3月依然保持上升勢頭,高盛還聲稱年內原油價格將沖上每桶200美元高位。但2008年9月18日後,此前一直上漲的原油價格突然狂瀉,高盛也轉而唱低油價。從此,深南電產生巨額浮虧。 2008年年底,深南電終止了與傑潤公司的期權合約。傑潤公司要求深南電支付違約費近8000萬美元,加上利息合計近8370萬美元。當時正在推進的深南電重組計劃,陷入完全停滯。實際上,高盛傑潤簽訂兩項合約的代價只有200萬美無,但其向深南電開出的交易損失索賠金額卻幾近其實際付出成本的40倍。 《商業周刊》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簽約之前,高盛傑潤的銷售代表曾找到深南電,表示將為深南電“量身定做設計無風險套利產品”。高盛方面在對這一對賭協議進行介紹時,重點宣揚其優點,對協議背後隱藏的因無法履約而將導致的近億美元投資風險絲毫未提。 近兩年,國航、東航和中國遠洋也因套期保值合約蒙受巨虧而飽受詬病。其中東航持有的航油套保合約,是在2008年與高盛等國際投行簽訂的場外結構性期權合約,由看漲期權與看跌期權構成的組合。東航使用航油套期保值業務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鎖定公司的航油成本,不料後來卻面臨巨額損失。 據悉,這一協議的內容是,當油價下跌到超出設定的下限後,東航公司作為航油用實際使用者,在承擔賠付義務的同時,也由於在航油現貨的降低而受到優惠。這部分優惠可沖抵公司按照合約支付的賠付 損失,最終使公司達到使用航油套期保值的目的。 實際上,這個看似合理的協議給東航造成了巨額損失,導致該公司在2008年的虧損額達到139億元人民幣。直到2009年上半年,在經營上已步履維艱的ST東航仍在承受航油套期保值虧損帶來的重壓。 《商業周刊》認為,高盛在同以上中國企業簽訂油價對賭協議時,可能早已知曉石油價格即將崩盤。這是因為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在2008年的暴漲,其實與高盛等跨國投行的操縱直接有關。早在2007年,高盛就發布報告稱,國際原油價格要漲到200美元一桶。而國際油價在2008年7月創下每桶147.27美元的歷史紀錄前,其走勢幾乎與高盛推出的報告一致。在這樣的情勢下,許多中國公司紛紛與高盛簽下“對賭協議”。但另一方面,高盛自己卻在悄悄拋售原油。到了 2008年年底,油價降到34美元一桶,那些簽了對賭協議的中國公司蒙受巨大損失。 設計拖垮太子奶 中國的另一家企業——太子奶集團也倒在了與高盛的對賭中。據悉,太子奶從2002年起大量投資興建基地,還進行多元化投資,但主業的利潤並未達到預期的增長幅度。2007年,高盛等國際投行聯合向太子奶集團註資7300萬美元,與太子奶的董事長李途純簽下一份暗藏對賭合約的引資協議。據悉,該協議約定,在收到7300萬美元註資後的前3年,如果太子奶集團業績增長超過50%,就可降低投資方的股權,但如果公司完不成30%的業績增長,李途純將失去集團控股權。後來,由於太子奶未能達到協議約定的業績增長目標,李途純喪失了控股權,太子奶集團陷入了資金困難。此後,高盛加快了拉管該集團的步伐。美國專業經濟分析師稱,高盛當時一面發布中國乳業市場的利空報告,一面用嚴苛的約定迫使太子奶急速擴張,最終使資金鏈本已緊繃的太子奶走向破產深淵。 《市場觀察》指出,大部分中國央企之所以在套保上出問題,原因在於他們跟國外投行買的是不具有套期保值功能的欺詐性產品。分析人士認為,國際投行是在事先對市場未來走勢作出準確判斷的情況下與企業簽訂對賭協議的,而且投行還可以與油企簽訂反向協議,或直接在國際原油期貨市場中反向操作。另外,由於協議內容往往被設計得晦澀冗長,一些對投行有利的免責條款很容易隱藏其中,再加上中國企業缺乏專業的精英團隊,因此很容易便掉入對手設計的圈套之中。 除了誘騙中國企業外,高盛還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設計中國。2004年,正在中國國有 銀行改制之時,高盛發表了多篇報告稱,中國國有銀行的壞賬率太高,不值得投資者投資。結果,高盛以極其便宜的價格收購了中國銀行上市的股權。2009年3月,在中國石油公布2008年財務報告後,高盛馬上發布了高度看空中石油H股的研究報告,表示“亞洲石油股估值依然過高”,預計中石油此後的盈利“將會持續銳減”,並對中石油股票用上了“強力賣出”的字眼,導致當時香港特區的中石油H股在一周內狂瀉。一位私募基金專業人士表示,高盛這種做法明顯是先故意唱空,然後自行買入,以賺取暴利。 其實,經驗豐富、善於調查分析的高盛,早就瞄準了中國金融監管的漏洞,才能屢屢在對賭協議中得手。對於金融體系還不健全的中國來說,應該盡早填補漏洞,規範國際投行在中國的金融行為,才能避免更多的企業在金融風險中遭受巨大損失。 (摘自《上海譯報》) 高盛到底在中國幹了多少壞事 高盛正在成為一只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4月16日,高盛被美國證交會控告涉嫌欺詐的醜聞傳開後,英美等國立即表示對高盛展開法律調查。自高盛幫助希臘“做假賬”引發希臘債務危機的醜聞曝光後,高盛“天使”的那一面就不復存在,而露出制造國際金融動蕩的“魔鬼”真面目。人們發現,高盛不但是一個制造國際上眾多金融醜聞的老牌惡棍,而且憑著財大氣粗、金錢開道在世界上政商通吃,黑白兩道玩得如魚得水。法國《資本》網站稱,成立於1869年的高盛為世界多國政府、最富有的家族、企業提供金融咨詢和服務,擅長各種金融投資和炒作。高盛和多國政商高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兩位高管保爾森和蓋特納先後當上了美國財長,一位當上了意大利央行行長;高盛還廣泛吸收多國政商高層,歐洲央行的首席顧問就被該公司招募。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是高盛的常務董事;被美國政府委派監管7000億美元不良資產救助計劃的卡什卡里,也曾經在高盛任職。盡管西方媒體上頻頻用“邪惡的金融帝國教主”、“世界經濟的吸血大烏賊”、“最可怕的銀行”、“(就像致人死命的)恐怖的阿米巴原蟲”、“雙面間諜”等語言形容描述惡貫滿盈的高盛,但人們也擔憂美國政府未必對高盛這樣的“金融大鱷”能夠“動真格”的。倘若高盛真的倒下,誰來充當美國控制全球金融的“黑手”呢? 《環球時報》披露高盛在世界和中國幹下的部分壞事:“兩年多以前,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暴漲,導致全球性通脹和發展中國家經濟日益困難,其實就與高盛等跨國投行的操縱直接相關。以油價為例,在國際油價於2008年7月創下每桶147.27美元的歷史記錄之前,走勢幾乎與高盛推出的報告一致。一位中國經濟學家稱,中國國有銀行2004年改制的時候,高盛相繼發表報告,詆毀中國的國有銀行,說不值一點錢,說壞賬太高了,不值錢,你們都別要。但結果高盛等以極其便宜的價格收購了中國銀行上市的股權。僅某個國有商業銀行的上市,高盛等華爾街公司賺了1300億人民幣,相當於中國每人給了美國100元。”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對記者說,高盛一直擾亂國際金融秩序。2007年,高盛發表報告,稱原油要漲到200美元一桶,當時中國拼命購買了價格為147美元一桶的原油,高盛還與一些中國公司設下“對賭協議”,自己卻悄悄拋售原油。到了當年年底,油價降到34美元一桶。中國國資委官員曾表示保留對高盛等交易欺詐起訴的權利。或許有讀者還記得,2008年本報今日快評對油價問題、“銀行賤賣論”問題等發表了一系列看法,年底以《為什麽先生老是欺騙學生》為題,作了一個小結。(參見《常態》一書)我在文章最後說:“在與狼共舞的‘貨幣戰爭’中,我們輸多勝少。先生有責任,學生也有責任。” 今天看來,“先生的責任”是自始至終就在搞高級別的“坑蒙拐騙”,而“學生的責任”則是吃了啞巴虧還打腫臉充胖子,耗子扛槍窩里橫。我們為什麽不對跑到中國的外國投資銀行嚴加管控,對高盛欺詐中國企業展開全面調查?保留起訴權利嚇唬不住高盛,必須運用起訴權利才能給這幫壞蛋經濟學哺育出的壞蛋們一個實實在在的教訓。 (摘自《北京晚報》)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