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日本迷失二十年的“數字”觀察
2010/07/03 13:06:18瀏覽1596|回應0|推薦9
    日本由1985年9月22日的《廣場協議》開始了四年的經濟過速成長年代,股市和樓市制造泡沫,一切都是over-extension,到極盛是1989年12月29日,日經指數高達38957點,東京銀座地價每平方公尺高達100萬美元。日本成功達到“先富後老”的目標。1989年日本的人均GDP是23887美元,比美國的 22047美元還高,日本人躊躇滿誌是理所當然的,他們棄亞入歐的百年夢達到了,然而西方的生活方式卻也是噩夢的開始,因為人均GDP雖大,但人均消費石油、金屬和天然資源的需求更大,美國的消費就比肯尼亞高32倍。人類學家指出,一個族群在不斷消費大量資源之後,一旦到了頂點,就有崩潰的可能。

                            日本銀行業歷二十年迷失

     1989年到達頂點後,日本被稱為進入迷失的十年(lost decade),但decade漏了一個s 字,到2009年12月日本就迷失二十年了,但有多迷失呢?看看人均GDP,2006年日本是34000美元,十七年間增加 42%;美國已是 44167美元,增加了100%;香港由1989年至2006年成長了114%,是27071美元;中國人均GDP則由305美元上升至2033美元,增長了5.5倍。日本人均GDP由第四位落後至第十八位,日本人仍然是富的,但消費者仍攬住荷包不放,因為老了二十年,為將來擔心。四年的興奮,換來二十年的憂愁,頗為不值。

     1989年的十大世界銀行有七家是日本的,當年日本第一是第一勸業銀行,資產剛超過1萬億美元,威到盡矣!聯同住友、富士、三菱、三和、日本工業和農林金庫,橫行全球,留下無數有毒貸款有押保等於無,是最大教訓,結果全部變成zornbies(僵屍)。日本政府一直拖到1996年才出手,三年間推出6000億美元救亡計劃,是GDP的12%,即使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美國的TARP計劃(不良資產救助計劃),也不過是8000億美元,是GDP的7%,日本當年是出重手,只是時機晚了六年,小人病變大病。

     2009年1月,日本只剩下合並後的三菱日聯排在全球第八,其他瑞穗排第十四、三井住友排第十九,但和第一名資產是3.5萬億美元的蘇格蘭皇家銀行比較,日本銀行不說最好,連最大也不成了,論賺錢更不用提。2008年日本大銀行是滿堂紅,而世界最賺錢的銀行第一名是中國工商銀行,第二名是中國建行,第四名是中國銀行,二十年變化可真大啊!

                              日本富豪身家大縮水

     1989年亦是日本富豪威震全球的時代,全球十大富人名單,有六名是日本人,但全部是因地產起家,並未作風險分散。當年首富堤義明,身家150億美元;第二名森吉太郎,身家142億美元;第三名武井弘,身家78億美元;即使第六名的系山英大郎,身家亦有66億美元,比2009年的日本首富柳井正的61億美元還多一點。二十年過去,堤義明的家產在2006年亦只排在全球645名;森吉太郎已死,兒子森章以42億美元身家,為日本第四名;系山英太郎身家37億美元,只是二十年前的56%;柳井正當年寂寂無名,但優衣庫以質優價廉的衣服潮流起家,二十年前只是和香港佐丹奴在中國一爭長短,今天卻是日本首富,因中國制造而成功;今天他甚至到柬埔寨建廠,以求達到更低成本,這是日本成功的例子,但卻不多。

    任天堂則是憑美國市場起家,1989年是Gameboy崛起的年代,但二十年後,山內博卻憑任天堂而成為日本第三富人,身家45億美元;另一個年輕富人是軟庫的孫正義,身家39億美元。總之,2009年的日本富人已不是以地產為主,但身家亦相對縮水,山內博的身家在全球排名只是第一百四十九名,但亦可說,日本人的貧富差距縮窄了也是好事。

                           日本制造業的神話慘遭破滅

    日本以制造業起家,工廠管理的現場主義、改善和JIT(just in time,即時生產)都是連美國人也要學習的;而過去二十年,沒有新的管理概念出現。當然,日本豐田汽車是成功的,2008年超過GM,世界銷量第一,但在一個消費者盲目消費和借貸消費的行業,成功的代價是大家一起死,所以豐田只是慘勝,2008年成為第一次出現虧損的年份,慘哉。

    日本另一個傳奇是新力。1989年新力仍是如日中天,股價是50美元,創辦人余威猶在,新力還有十年好景。2000年4月10日股價升至273美元,盛田昭夫“飲得杯落”,但從此管理落入守成一代之手。組織已經老大,要年輕力壯、大刀闊斧才有希望,新力最後出奇招,請了一名六十過外的英國人來救亡,但遇上了金融海嘯,2008年8月股價是25美元,只是二十年前的一半,誰也料不到。

    二十年了,日本人還為了當年的過度擴張、過度消費和過度借貸(日本政府借貸已由GDP的100%向200%進發)付出代價,不敢消費,但還要多久呢?下一次復蘇來臨又怎麽辦?所有人都應深思,只有能持續才好。

    (摘自香港《信報財經月刊》)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ONHER&aid=418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