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10 00:28:49瀏覽689|回應1|推薦21 | |
心誠則靈,民德歸厚。心香一炷誠心齋戒,鮮花素果代替祭品,不殺生;省下買金銀紙與祭品的錢轉作利濟人群,行善佈施;保護大地,提升生活人文的品質。 2008年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Tzu Chi Foundation)鑑於全球節能減碳的需求迫在眉睫,克己少欲的新生活已成趨勢,推動「疼惜大地,力行減碳333」的減碳節能心生活,並在中國農曆7月期間(8月1日至30日),再度呼籲農曆7月是「吉祥月」,是「感恩月」、「孝親月」,以齋戒、行善、護大地,人人「克己復禮,民德歸厚」。全球慈濟志工舉辦逾300場祈福活動,廣邀社區民眾前來參與;萬人虔誠唱誦祈禱,祈求天下無災;人人平安的場面祥和莊嚴,令人感動歡喜,在燠熱的盛夏也倍覺陣陣清涼。 聯合國(United Nations)的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研究證實,氣候變暖90%由人類造成。全球暖化的效應不僅在氣候劇烈變遷上,所引發的天災,也為人類帶來不可忽視的危機。全球暖化的危機告訴我們:「大地的資源是有限的,人類無止盡的慾望將為地球帶來難以估計的浩劫,力行減碳是人類唯一的因應之道。」力行減碳及節約簡樸生活,已成為世界公民的共同責任,及必須即刻改變生活方式以對。 每年農曆7月,民間為普渡、祭拜等活動,必須消耗地球不少資源。祭拜所焚燒紙錢,每燒1kg會產生1.5kg的二氧化碳(CO2, Carbon Dioxide),同時釋放出的一氧化碳(CO, Carbon Monoxide)和揮發性物質,對空氣品質和人身健康都會造成傷害。在全世界為保護地球資源而努力的同時,我們可以適時調整傳統農曆七月的祭拜方式,以珍惜地球資源。 據慈濟大學(Tzu Chi University)宗教研究所盧蕙馨教授表示,普度是民間信仰,在早期農業社會,融合了歷史背景和民情風俗所延伸出來的儀式,現在人必須要提昇層次。因應社會環境的變遷,儀式是可改變的,但心意最重要。 從佛教的觀點而言,農曆7月是「吉祥月」也是「感恩月」,同時也是「孝親月」與「歡喜月」。佛陀在世時,農曆7月15日是僧團結束為期3個月「結夏安居」,許多人了悟正法增長智慧,稱為佛歡喜日;目犍連尊者亦於佛歡喜日供養僧眾,以此功德,救拔處於餓鬼道的母親與累世的父母。溯此淵源,農曆7月是修養自心,以善念善行報答親恩的月份。即使是道教的中元節,其目的也是要齋戒懺罪,奉道從善。 證嚴上人指出,「普度」的真義是在眾生最坎坷、最苦難的時候及時幫助他,並呼籲社會大眾轉迷信為智信,放下怖畏恐懼,改變鋪張浪費且污染環境的祭拜形式,將孝親與救拔苦難的慈悲心念,化為具體的善行。 慈濟志工感於上人的諄諄教示,遂在各地區舉辦祈福晚會,藉由簽署齋戒祈福卡,發願齋戒、行善、護大地。 以鮮花素果供佛,以縷縷虔誠發願齋戒行善的心香上達諸天聽,將慈悲的關懷傳送出去,不燒紙錢造成污染,以素食節約地球資源,可與大地和眾生結生生不息的善緣。如此則人人歡喜,處處吉祥。 |
|
( 興趣嗜好|星座命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