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慶
客家人的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崇拜、禮節等。
主要節日:
1.春節:有拜年,游樂活動等,是最隆重的節日。
2.立春:即交春。
3.元宵節:正月15日是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
4.二月二:開正節。
5.清明:客家掃墓習俗多從春分開始,清明達到高潮。
6.端午:客家普遍稱「五月節」。節日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
7.七月節:即鬼節。
8.中秋:民間通稱「八月節」。吃月餅,賞月等風俗大體各地相同。
9.重陽節:客家人稱「九月節」。
10.冬至:客家人有「冬大過年」之說。
民間娛樂
客家民間娛樂內容非常豐富,重要節日的內容主要有秧歌、龍舟競渡、踩船燈、舞龍燈、舞獅、高腳師、迎花燈、踩馬燈、打花鼓、樂器會、演戲、放煙火,平時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彈琴、彈箏、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紙牌、擲狀元簽、打麻將、養花、釣魚等。
苗栗客家習俗-炸龍遊街
元宵節舞龍是苗栗客家地區主要民俗活動之一,龍隊拜訪庄頭伙房討吉利、祝吉祥,家戶都會包個紅包致謝,傳統上炸龍鞭炮愈旺盛,新的一年運勢更旺,過去不少客家伙房、庄頭收到龍隊拜帖後,習慣合包一個大紅包,包下龍隊最後一夜到庄頭演出,挑戰全庄的火力,直到彈盡援絕為止,舞龍經最後一夜的奮戰後隔天就要火化除役。
義民節
農曆7月20日是台灣客家人特有的義民節,原定於11月9日,為配合「中元普渡」,而將祭典移到農曆7月20日舉行,它不僅是1年中最盛大的祭典,在悠久歷史的烘托下更成為現代客家精神凝聚的表徵;其中,「肥豬大賽」是其特色。
義民節的由來是為紀念清代乾隆年間林爽文之亂時,保家衛土、壯烈犧牲的客家義民;義民的英靈,被奉祀於現今新竹縣新埔鎮的「褒忠義民廟」,民國35年(1946)才分香至高雄。先奉祀於火車站前,廟名「褒忠亭」,民國63年(1974)遷至三民區褒忠街,改稱「高雄褒忠義民廟」。
義民節雖為客家人特有節俗,但活動大體不脫一般的普渡,如豎燈篙、前一日的放水燈、當天的神豬普渡以及事後的謝燈腳,都是一般普渡常見的儀式。最受人矚目的是自清代以降每年都盛大舉辦的神豬、神羊比賽,神豬的重量早已超過1200台斤,前5名也都超過1000台斤,飼主們為使神豬顯得更壯觀,更花盡巧思設計豬羊棚,使得在普渡場中放眼盡是一座座美麗豪華的巨棚,成為義民祭中最大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