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扛著驢的政府
2009/10/06 13:52:02瀏覽270|回應0|推薦0

 

最近一些時事,有些感觸:

1.有關博愛特區擴大的研究,最終以市府取消計劃,總統府聲明從無有此規劃而劃上句點,也平息了附近有機會因都市更新而受益的居民們不再發出不贊成的聲音。猶記在Washington, D.C.時,朋友曾告訴我,因為當初規劃時就規定在特區內所有的建築均不得超過13層樓高,所以在特區裡走在街上可以舒服的看著華盛頓特區美麗的天空,而過了四周的河之後,高樓林立,都是辦公大樓。

2.颱風天是否達到停止上班上課的標準,原本是中央人事行政局統一公布,所以小時候在電視機前約莫晚間新聞就可以得知明天要不要上課。但是考量各地的情況不同,所以中央把此權利下放到地方政府,由各地方政府決定。原本的出發點是好的,因地制宜,但是反而造成各地要不要停止上班上課的決定更亂。一來守在電視機前看著跑馬燈看要明天要不要上班上課的時間愈托愈晚,有時也會遇上宣布明天已達停止上班上課的標準,但是第二天無風小雨,大家上街看電影去的現象。如今遇上氣候大改變,或許可以精準的預測風速及雨量,但是颱風的動向卻各國氣象專家也說不準。造成了,颱風在很南邊,可是宜蘭卻下了最多的雨,上午要上學,下午又改成不用上學了,人民生活步調大亂。其實停止上班上課除了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外,另一個目的是為了做好防颱準備,但是現今普遍的觀念是「放假休息一天」「賺到一天假」,正當一般受雇民間企業的上班族放假時,其實公務員也放假了,若只剩颱風中心的頭頭們在上班,防救災機制運作機制如何有效發揮?

 

經過上述的事件,我覺得我們國家急需要更多更有遠見的人來幫我們研擬政策,是那種更宏觀、格局更大的中長期目標,不是隨時拋出一個政策來,因為有些民意反對,所以又取消,經不起一點的考驗。因為民主社會可貴的就是每個人都有權表示意見,但是不可能所有的政策都滿足每一個人,所以公共政策如何達到效率性、效果性、充分性、公平性、一般人受益原則、劣勢者最大化、分配普遍及持續性,是需要更多人在事前做好預評估,全方面的考量、參考國外先進國家成功的例子之後才提出的,也唯有如此才可以很有信心的為自己所提的政策辯謢,深信政策可以為人民帶來生活幸福,而不會有下列的情形發生:

扛著驢的父子

從前有個父親袋子兒子要去市場賣驢子,驢子走在前頭,父子倆隨行在後,村裏的人看了都覺得很可笑。

真傻啊!騎著驢子去多好,卻在這沙塵滾滾的路上走。
對啊!說的對啊!父親突然覺得很有道理。

孩子,騎上驢子吧!我在旁邊,不會讓你掉下來的!

父親讓孩子騎在驢子上,自己則跟在旁邊走著。

這時,路上的人又說了:

小孩騎驢,父親卻自己走路,這小孩真不孝順呀!現在就這麼寵孩子將來還得了!為了孩子的健康,應該叫他走路才對,讓他走路,讓他走路!

噢!對呀!是有道理。於是父親讓孩子下來,自己則騎上驢背。孩子跟在驢子前面,蹣跚的走著。

走著走著,路上的人又說了:
哎唷!世間竟有這麼殘酷的父親,自己騎在驢背上,卻讓那麼小的孩子走路,真可憐。

是啊!你說的有理!父親點頭贊同。

於是,父親叫孩子也騎到驢背上,朝著市場的方向前進。驢子同時要載兩個人,漸漸的舉步非常吃力,呼吸急促,角搖搖晃晃的發抖。
這時路上的人又說了:驢子好可憐哦。那麼弱小卻要載二個人。

路人問父子要去哪,父子回答:
我們正要帶這匹驢子去市場賣呀!

 "哦!我們看你們還沒走進市場,驢子就先累死了!

那麼,該怎麼敗呢?

把驢子扛著去吧!

好!有道理。

父子兩立刻從驢背上跳下來,然後把驢子的角綁起來,再用棍子扛著驢子。這樣扛著,當然非常重,所以父子兩脹紅了臉,搖搖晃晃的喊著:怎麼這麼重呢!

看見這情景的人都呆住了。真是奇怪的人啊!

扛著驢子的父子不久走到一座橋上。孩子,市場快到了,再忍耐一會兒吧!父親雖然這麼說,可是自己和孩子都已經累的精疲力盡了。

驢子畢竟是驢子,被倒吊著反而痛苦得不得了,不但口吐白沫,還粗暴的扭動起來。

嘿!乖一點啊!父親嚴厲的斥罵著,可是驢子不聽,扭動的更厲害,結果,棍子啪的一聲折斷了。繩子也弄斷了,驢子倒栽蔥似的掉進河裏。很不湊巧,雨後河水暴漲,驢子就在那瞬間,被急流吞沒,看不見蹤影了。

啊!怎麼會這樣呢?這都是一位聽別人的意見,而產生最嚴重的後果啊!父子兩只好垂頭喪氣的走回家。

 

現在的政府會不會有點像這對父子呢?其實民意只是大眾們的想法,民意是可以教育和改造的,因為每個人所學的領域不同,所以才會有每個行業的專家,一般人對不了解的領域多只從表面或自己的認知去認定它的意思,無法完整的了解它的全貌,所以需要相關單位或媒體們的再教育或是傳播正確且專業的知識,唯有如此我們的人民才會更理性也更專業的面對公共政策的問題!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daliuliu&aid=338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