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母衣」與「母衣眾」
2009/08/24 12:04:00瀏覽5718|回應0|推薦4

看到附圖裡的銅像了嗎?這是網友於石川縣金澤市的尾山神社所拍攝,主角為前田利家(西元1539年~西元1599年)。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則是銅像背後那個球狀物。

這個東西被稱為「母衣」(ほろ),根據考證,起源於日本平安時期(西元794年~西元1192年)末期,當時被稱為「懸保侶」(かけぼろ),是一種騎馬武者用的輔助防具。這項防具並沒有固定的寸法,普遍作法是將大約3公尺的細長布條兩端均綁在身後,當武者騎馬快跑時,因為風力的關係,布條會在身後飄動。

當時的戰鬥型態大多以弓彼此射擊,此時於身後飄動的布條,除了有妨礙瞄準的效果外,還能用來預防流矢。

隨著時代的更替,戰鬥型態也隨著改變。南北朝時期(西元1336年~西元1392年)開始,集團戰與徒步接近戰,慢慢地變成戰場上常見的作戰型態。騎馬武者們若在身後繼續飄著這麼長的布條,想必很快就會變成刀下亡魂。

於是布條的長度慢慢地縮短,最後變成大約1.5公尺~0.9公尺之間,甚至直接在身後飄動長寬均為1.5公尺的布旗。

到了室町時期(西元1336年~西元1573年),原本在身後飄動的布條,開始有人把它直接裹在竹編的籠子上,如同前述銅像身後的球狀物一般。大約從這個時候起,它的名字也從「懸保侶」(かけぼろ),慢慢地變成「母衣」(ほろ)。

戰國時代(西元1493年~西元1573年),戰爭型態更進一步地組織化,「母衣」除了防具之外,又誕生了新的用途。當時的大名們,紛紛讓所屬的精銳武士、或是來往各部隊間的傳令,穿上鮮豔、容易識別的「母衣」。此時的「母衣」,搖身一變成為具有榮譽性質的軍裝。這些人被通稱為「母衣眾」,例如織田信長(西元1534年~西元1582年)麾下,便從隨身騎馬武士裡,選出精銳,用來擔任傳令工作。這些人分別稱為「赤母衣眾」與「黑母衣眾」,例如前田利家便曾擔任「赤母衣眾」。而豐臣秀吉(西元1537年~西元1598年)則仿效織田信長,也成立所謂的「黃母衣眾」。這種編制,也流傳到江戶時代,當時各藩中,普遍設有「母衣眾」的職位。

我的噗浪帳號:「金澤城的月光」(按此加入我吧!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uenLong1213&aid=325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