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4/16 21:32:48瀏覽1931|回應0|推薦12 | |
(*** 台灣在2024/04/03發生規模7.3的大地震,鄰近震央的花蓮地區承受重大災害,尤其是太魯閣國家公園更是受損嚴重,美景不再,令人難過。***)
僅以此篇遊記,對因地震而失去家人、家園毀損的同胞,致上最深切的慰問之意;也對無私奉獻、深入險境救人的特搜隊,致以最高的敬意。
我們的「花東五日遊」,來到最後的行程,下午我們要走訪「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小錐麓步道」及「砂卡礑步道」。
↓中午離開「布洛灣遊憩區」後,來到「太魯閣遊客中心」,車子就停在這裡。我們第一天本來要來這裡吃午餐,才發現這裡的餐廳正在重新招商中而沒開。今天早上我們上山前就準備了一些吃的東西,就在這裡野餐。
↓午餐完,稍事休息後出發,前往下午的第一個目的地「小錐麓步道」。這裡是從遊客中心走過來的【台8支線】岔路口。
↓我們要先往前走一小段「砂卡礑隧道」,再從隧道「東通風口」出來,進入地圖上綠色的「小錐麓步道」。隨後,會在「砂卡礑橋」接「砂卡礑步道」。
↓前方就是「砂卡礑隧道」,到「小錐麓步道」要在這裡走斑馬線過馬路。
↓過馬路後,看到了一面「小錐麓步道」的指示牌,不過這個方向顯然不是進隧道的路。
↓這裡是「小錐麓步道」入口,沿著步道到「東通風口」為步道前段,陡峭、狹窄,需具腳力與平衡感,似「錐麓斷崖」的峭壁矗立而得名「小錐麓步道」。無法挑戰者,可走「砂卡礑隧道」左側通道至「東通風口」,再進入「小錐麓步道」後段。
↓我們嘗試走一段看看。
↓走沒多久,便發現不僅陡峭,路況也不佳,危險性高,我們隨即撤退。隨後有兩位女士也跟著挑戰,同樣知難而退。
↓我們返回從「砂卡礑隧道」的左側通道進入。
↓還好隧道內明亮整潔,沒有一般隧道幽暗、濕滑的問題。牆壁上還有原住民的亮麗圖騰可欣賞。
↓約在隧道內走了300多公尺,便來到「東通風口」,折轉出來。
↓來到了「砂卡礑隧道」的「東通風口」,接上「小錐麓步道」。
↓出口左側這一頭,便是剛剛我們未竟全功的「小錐麓步道」前段,沿途有不少的蕨類植物。
↓接著往右側的「小錐麓步道」後段走,後段一開始都是連續陡降、陡升的『之』字形棧道階梯,棧道就架設在「立霧溪」的邊坡上,沿途樹蔭濃密,路幅較寬,雖有不少爬升段,卻平整好走。
↓這兩位腳力不錯的女士,就是剛剛也放棄「小錐麓步道」前段的遊客。
↓隨著地勢爬升後,視野逐漸開闊,從階梯上可以眺望「太魯閣牌樓」及「立霧溪」出海口。
↓前方看到兩座小吊橋。其中,右邊的繩索吊橋限行5人,僅容一人單向通行;棧道吊橋則限行20人。
↓吊橋其實只是橫跨乾枯溪溝,趣味性高過危險性,凱文決定走較搖晃的繩索吊橋。
↓老婆則走平穩的棧道吊橋。
↓過了吊橋,往前來到一座觀景休息平台。
↓眼前的「立霧溪」溪水從海拔三千多公尺的奇萊山、合歡山和南湖大山群,流過叢山峻嶺,切山成谷,水流從陡急到平緩,往前將注入「太平洋」。要真心地讚許「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的用心,在公園各個據點都有適切的說明牌。
↓從觀景平台上,可以欣賞「立霧溪」蜿蜒曲折的溪谷之美,也可以看到遠處橫跨「立霧溪」的「錦文橋」。
↓過了觀景休息平台後,步道轉為地勢較為平坦的緩下坡土石路段。沿途林相豐富,距離「砂卡礑步道」入口尚餘400公尺。
↓經過了「砂卡礑隧道」的「西通風口」,這裡目前並未供一般遊客通行,看起來只做為工程維修車及原住民車輛通行的出入口。
↓繼續往下行,來到溪底岸邊,前方就是「砂卡礑橋」及橋旁邊的停車場。
↓來到「小錐麓步道」的終點處,而這裡也正是「砂卡礑步道」的起點。
↓由於地勢的落差,「砂卡礑步道」與「砂卡礑橋」的兩側,都建有垂直的鐵製階梯,可以連接步道及橋上的公路。
↓我們沿著階梯直上。
↓一上到「砂卡礑橋」的橋面上,就是「砂卡礑隧道」的出口,這一段公路(【台8支線】是單向通行的。
↓路的兩側,都有「砂卡礑步道」的大理石牌樓出入口。「砂卡礑步道」原名「神秘谷步道」,在「砂卡礑溪」上游有一個【太魯閣族】的「大同部落」,部落舊名為「砂卡礑」(Skadang),故名為「砂卡礑步道」。
↓「砂卡礑橋」跨越「砂卡礑溪」,而「砂卡礑溪」就在前方匯入「立霧溪」。
↓「砂卡礑橋」的盡頭,有一停車場,這個台地過去曾是【太魯閣族】人的部落。前方有廁所,因「砂卡礑步道」全程無廁所,因此記得要先在這裡解放。
↓停車場的旁邊,是「西拉岸隧道」的入口,比較特別的是因為這附近的停車場車位不多,因此,隧道的左側車道有開放車輛停放。
↓隧道旁邊有一休息區,而這裡也有客運車的站牌,不論是要到「小錐麓步道」或「砂卡礑步道」或Both,都可以在這裡上下車。
↓我們現在在「砂卡礑橋」上,這裡是進入「砂卡礑步道」和「小錐麓步道」的起點。走過「砂卡礑橋」,循著兩邊的樓梯直下,一邊是順著「砂卡礑溪」而行的「砂卡礑步道」,另一邊則是我們剛剛走過的「小錐麓步道」。
↓「砂卡礑橋」兩側,有數十隻表情與姿勢各異的大理石獅子,別錯過觀察它們喔!我們等一下要走的「砂卡礑步道」,就是左前方在峭壁山腰上鑿出的山徑。
↓走到橋頭,由鐵梯通道直下。
↓下階梯來到「砂卡礑步道」的入口處。「砂卡礑步道」緊依著「砂卡礑溪」而建,而「砂卡礑溪」源自海拔2600公尺高的「曉星山」,流長約16公里,是「立霧溪」流域中生態最豐富的支流。
↓我們原則上要走到「五間屋」,再原路折返,單趟長約1.5公里。
↓步道前半段,大部分都是從山壁中鑿出來的道路,形成最天然的日曬、雨淋的遮蔽物。
↓走在「砂卡礑步道」上,隨處可見山壁或岩石上色彩分明、層層相疊,如畫般流暢的線條,這是「褶皺」,是岩層受到板塊運動擠壓時,出現彎曲變形的結果。
↓「太魯閣」正處在【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交界帶,板塊擠壓力量非常劇烈。走在「砂卡礑步道」上,可仔細欣賞溪流兩側山壁特異的褶皺。
↓也別忘了欣賞鮮紅拱形的「砂卡礑橋」,與翠綠的溪谷形成對比,非常耀眼。
↓「砂卡礑步道」目前還是原住民的保留地,部分區域仍有【太魯閣族】人的耕作,走在步道上,切不可打擾或破壞原住民朋友的作息與生計。
↓「砂卡礑溪」溪水碧綠清澈,風景優美宜人。走在「砂卡礑步道」,值得放慢腳步,細細品味。
↓還有步道旁物種豐富的森林,也值得大口深呼吸。
↓看到了一片蕨類植物,是我們常在山產店吃到的「山蘇」。
↓這是原住民的保留地,也是原住民的經濟作物,上面也有原住民的住家,可別侵入了。
↓沿途看到了不少猴群,攀躍於樹叢間,滿足地啃食果實。
↓大約走了40分鐘,前方就是「五間屋」。「五間屋」舊名「斯維奇(Swiji)」,【太魯閣語】是指大型葉片的榕樹。至於步道盡頭的「三間屋」,【太魯閣族】人稱為「柏拉耀(Brayaw)」,是「姑婆芋」的意思。
↓「五間屋」這裡,其實真的有五間小店家,販售各種飲料及原住民美食。不少遊客走到這裡,的確口渴,肚子也可能餓了,需要補充一下能量。
↓我們經過「五間屋」,決定再往前走一段路,前方看到半山腰上跨溪的大水管。其實,「砂卡礑步道」是【日治時期】為了水力發電而開闢的施工道路。輸水隧道引進「立霧溪」水,以此大型水管銜接溪谷兩端,將水輸送至發電廠。
↓相較於「五間屋」前的步道平緩好走,從「五間屋」往「三間屋」的前方這一段步道,就屬於自然的原野步道了。
↓過了大水管,轉成險峻的峽谷,寶石綠的溪水令人驚豔,有部分遊客爬下溪谷玩水,安全堪慮。
↓這一段路的溪谷有許多大小石塊,顯示附近的山壁地質並不是太穩定。
↓我們決定在此折返。對自然山林保有敬畏之心,是與大自然共存長依應有的態度。
↓「五間屋」的造型頗有特色,相信這裡的假日會是門庭若市。
↓回程屬於緩下坡,大約走30分鐘就回到「砂卡礑橋」下的步道路口。我們要繼續往前,走「小錐麓步道」回去。
↓在「小錐麓步道」0.9K處,發現了這座碉堡,或許是過去保衛「水力發電廠」或者保衛「砂卡礑橋」及對面的原住民部落之用。
↓回到觀景休息平台,隨後是蜿蜒曲折的木棧道。
↓經過小吊橋,這回凱文夫妻都走繩索吊橋。
↓從這個角度,不僅可以欣賞「立霧溪」呈S形蜿蜒出海美景,遠方可看到「太魯閣牌樓」,右方【台8線】則隨「立霧溪」河道曲折而行,並穿入隧道。
↓回到「砂卡礑隧道」的「東通風口」。
↓穿過「砂卡礑隧道」,回到「太魯閣遊客中心」,已經過了下午4點。
稍事休息便開車北返。返程途中於蘇澳解決晚餐,晚上8點半平安回到桃園,結束了充實滿意的「花東五日遊」。感謝老天爺給了我們連續五天的好天氣,享受了花東的好山、好水、好空氣,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再來一次!
※※※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