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滅蜀後記(終) 胡烈 劉禪 其他人物
2006/10/10 10:39:48瀏覽5800|回應2|推薦4

  胡烈與胡淵,胡家為將軍世家,胡烈的父親胡遵是司馬懿愛將,隨司馬懿在西線對抗諸葛亮,也曾隨軍北伐公孫淵;司馬師之後任其為征東將軍,在曹魏東線對抗東吳、平定毌丘儉的作戰中都有建樹,最高到車騎將軍。胡烈的長兄胡奮亦是戰將,歷經公孫淵、姜維、諸葛誕等重要戰役,並曾一度討伐匈奴,又擔任征南將軍,都督荊州;胡奮女兒並入宮為司馬炎貴人,倍受尊寵,使胡奮一路升到鎮東大將軍。胡烈本身也也頗具勇名,曾任太(泰)山太守、襄陽太守,於諸葛誕叛變時以奇兵燒燬東吳援軍的糧草,令朱異無功而退,滅蜀一戰,以征蜀護軍的身份納於鍾會麾下,戰後被升為右將軍、荊州刺史。鍾會死了之後胡烈也沒閒著,隨即又率兵兩萬前去救援駐守在永安的羅憲,永安即白帝城,原為蜀漢通往東吳的門戶,蜀亡之後東吳企圖分一杯羹,遂令步協、陸抗等率軍數萬攻打該城,羅憲率五千軍力守近半年,城內傷病者逾半,最後洛陽中央才令胡烈率軍二萬赴援,陸抗遂引軍撤退。

  胡烈在荊州待了五年,於西元二六八年還擊破東吳將領朱績的進犯;次年,西元二六九年,西晉泰始五年,洛陽中央政府在隴右一代新設立秦州,並調任胡烈為秦州刺史,希望藉助他在西涼的威信,安定散居於當地的數萬鮮卑人。關於這項調度當時官員有不同的意見,御史中丞傅玄上書肯定胡烈「素有恩信於西方」,因此他的就任應可暫時弭平鮮卑人的亂事;但新調任中央的大司馬陳騫則認為胡烈為有勇無謀之輩,強於自用,非綏邊之材,主管西方必成國恥,希望中央多加考量。結果不幸為陳騫言中,西元二七零年,鮮卑人禿髮樹機能在萬斛堆起兵叛變,胡烈出兵征討,戰死。

  根據史實記載,胡遵一族為西涼安定人,因此<滅蜀記>中寫胡烈為西涼人是沒錯的,不過從胡烈於滅蜀之前似乎多在東線一帶作戰,因此說他「有恩信於西方」頗令人懷疑,至於「玄馬營」云云自然是小說家杜撰之語。

  胡淵的相關記載則較少,只知道他小名鷂鴟,似乎從小就是一個猛將。滅蜀時胡淵才十八歲,身先士卒,擊殺鍾會,因此遠近馳名。直到西元三零一年,西晉永寧元年,司馬家的八王之亂進入高峰,趙王司馬倫竄位,遷晉惠帝司馬衷於金墉城,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等軍鎮起兵討伐司馬倫,胡淵隸屬於司馬倫將領張泓麾下,率軍抵擋齊王司馬冏,屢敗齊軍;當年四月,成都王司馬穎攻陷洛陽,開始進行清算,趙王司馬倫被誅,胡淵也因此伏法。

  牽弘、楊欣、王頎、師纂,牽弘同樣出身將門,其父牽招原為袁紹帳下,後轉投曹營,並為曹操抵定烏丸,拜護烏丸校尉,曹丕之後又任護鮮卑校尉、雁門太守,鎮守西北達十二年,綏定邊疆甚有名望。牽弘為牽招次子,猛毅有其父之風,不過早期相關記載不多,只知道滅蜀時擔任隴西太守,隨鄧艾入蜀而已;蜀亡之後被任為揚州刺史,二七零年曾擊退吳將丁奉進犯。胡烈死了之後洛陽中央希望借助牽家在西方的名聲,遂調牽弘為涼州刺史,以處理鮮卑的變亂,陳騫同樣認為牽弘有勇無謀,難當此任,極力勸阻,不過皇帝司馬炎認為陳騫之前都督揚州軍事時,與牽弘素有嫌隙,因此不聽陳騫之言,結果同樣為陳騫所言中;胡烈死後隔年,牽弘上任不到一年,涼州所有胡人部落起兵叛變,與禿髮樹機能聯合,將牽弘圍於青山,牽弘突圍大敗,遂戰死。

  楊欣早年生平不詳,滅蜀時為金城太守,戰後任為犍為太守,不過最後也被調為涼州刺史,成為鮮卑亂事的受害者,西元二七八年,西晉咸寧四年,楊欣與鮮卑人若羅拔能戰於武威,大敗身死。

  王頎為東萊人,早期戰功較為顯赫,曾任玄菟太守,於二四六年隨幽州刺史毌丘儉東征高句麗,率兵追高句麗王,過沃沮千有餘里,至肅慎部落南界,刻石紀功,王頎這一追應已到達黑龍江一帶,他並順道經過夫餘,以勢兵威。滅蜀時王頎為天水太守,不過滅蜀之後便不見王頎之記載。

  師纂相關記載更少,只知道他曾是司馬昭的主簿,應屬心腹之人,滅蜀時調任鄧艾司馬,在滅蜀時擊破諸葛瞻大軍。<三國志>註引世語記載,師纂與鄧艾同時死亡,其「性急少恩」,死的時候體無完膚。

  張翼,董厥,廖化。張翼為巴蜀本地人,劉備入蜀時即為劉備之書佐,之後又歷任過蜀中諸多郡縣首長,在擔任庲降都督、綏南中郎將時,南蠻劉冑叛變,變亂未平,中央便將張翼調回,當時左右都以為張翼將受到懲處,但張翼認為中央只是以他未曾經歷作戰而調任,因此更努力地加強戰備,並未有廢馳的情形,接任者也因為張翼所打下的基礎,而輕易平定變亂。諸葛亮對此大為欣賞,北伐時遂以張翼為前軍都督,諸葛亮死後又升為尚書、征西大將軍。

  張翼個性嚴格,不受一般大眾喜愛,他與姜維關係也不大好,曾數次諫阻姜維北伐,西元二五五年洮西一戰,姜維大破王經,張翼卻建議姜維應適可而止,被姜維罵「為蛇畫足」。之後又被升為左車騎將軍,滅蜀一戰與姜維共守劍閣,最後死於成都亂兵之中。

  董厥為荊州義陽人,<滅蜀記>中將董厥寫得比較接近武將形象,但在史實上董厥應是文職人員,他最初擔任諸葛亮的令史、主簿,諸葛亮稱他「思慎宜適」,為一「良士」。諸葛亮死後先任尚書僕射,又進為尚書令,加輔國大將軍,與諸葛瞻、樊建等共理朝政。蜀亡之後,董厥隨劉禪到了洛陽,擔任相國參軍,之後又任散騎常侍,奉派回蜀中慰勞。

  廖化則是比較傳奇的人物,他本身為荊州襄陽人,在關羽守荊州時擔任關羽主簿,關羽為東吳所殺後,廖化先降東吳,然後詐死,帶母親連夜西行,正巧遇到劉備的復仇軍隊,劉備嘉勉他的忠義,遂任他為宜都太守。劉備死後,廖化先任諸葛亮的參軍,之後參遇大小戰事,一路升到右車騎將軍,封中鄉侯,與張翼並列。

  <三國志>記載廖化以果烈著稱,當初諸葛瞻初領朝政時,廖化還曾邀同是老將的宗預去拜訪諸葛瞻,但宗預卻說:「我們都年過七十了,人生所缺少的也不過就一死,何必去嘮叨去見那些年輕人呢?」蜀亡之後,廖化隨劉禪前往洛陽,但於路上便病逝了。<三國演義>寫廖化曾為黃巾黨徒,因此歸順關羽,黃巾之亂爆發於西元一八三年,若當年廖化十五歲,西元二六三年滅蜀時廖化已九十五歲了,真是名符其實的老將。

  荀愷、李輔、龐會、田章、王買、句安、夏侯咸,這些將領名字都是由鍾會向洛陽提出的報告中所摘取的。荀愷為司馬懿外孫,荀彧曾孫,征蜀時任護軍,西晉成立之後靠裙帶關係做到尚書僕射,<滅蜀記>中寫他死於成都並不正確,荀愷在史書上所載不多,多為負面,例如陷害名士清廉之士武茂、牽秀等。李輔原為孟達將領,司馬懿討伐孟達時開城投降,滅蜀時為前將軍,攻樂城不克,之後便不見記載。龐會為曹魏名將龐德之子,龐德於樊城為關羽所殺,曹操與曹丕憐其忠義,遂封其子為侯;<三國志>說龐會勇烈有其父之風,其註引蜀記則載稱龐會於滅蜀之後,迎龐德屍首北返,但裴松之則認為龐德明明就死在樊城,這段記述應為虛構。田章記載不多,<三國志>記載滅蜀時鍾會命田章向西繞過劍閣,破蜀伏兵三校,鄧艾遂令田章先登,換言之田章是隨鄧艾偷渡陰平,並未留在劍閣;二七零年胡烈於西涼戰死之後,田章以奮威護軍身份,隨安西將軍石鑒討伐鮮卑,自此便不見記載。句安則於前面提過,他本為姜維牙門將,受命於隴右築城擔任先鋒,之後卻被姜維大軍所棄,只得投降曹魏,滅蜀時亦任於鍾會之下。王買、夏侯咸等則不見史書有其他記載。

  賈充與賈南風,賈充為司馬家重臣,滅蜀一戰基本上與他無關,司馬昭命賈充率軍入漢中以提防鍾會,結果賈充未到長安鍾會已死。西晉之後,賈充任尚書僕射,與荀勖等人都被評為奸佞,專以諂媚司馬炎以獲取權勢,西元二七八年司馬炎計畫伐吳時,賈充大力反對,表面上是顧慮西涼的鮮卑亂事,實際上是擔心羊祜、張華等主戰派官員的聲勢大過自己,西元二八二年,賈充病逝,朝廷原本要給他一個「荒」的諡號,不過司馬炎最後還是給老臣留些面子,賜諡號為「武」。

  賈南風則是掀起下一個亂世的關鍵人物,她為求奪取大權,殺司馬亮、司馬瑋等親王,掀起了八王之亂,自己最後也被司馬倫與司馬冏毒殺於金鏞城。在此要特別說明的是,<滅蜀記>中關於賈南風設計殺鄧艾以及建議與司馬家聯姻一段純屬虛構,賈家與衛家爭奪太子妃之事已如上述,不過賈南風與司馬衷的婚事,仍然是政治鬥爭下的產物。西元二七一年,西涼鮮卑亂事正盛,胡烈、牽弘相繼戰死,當時如侍中任愷、河南尹庾純等人為除去賈充,遂建議司馬炎派賈充前去平亂,結果司馬炎還真任賈充都督秦涼二州軍事,把賈充給嚇得半死;最後還是賈充暗中向荀勖、馮紞求救,快速撮合賈家與司馬家的婚事,才讓賈充能順利留在洛陽。成親當時,賈南風十五歲,司馬衷十二歲,若到推回滅蜀的二六四年,賈南風也才八歲而已,無論如何,八歲的小女孩總不可能派家丁去殺人了。

  最後寫一下劉禪,劉禪藉一個「阿斗」之名,恐怕是三國末年知名度最高的人物,小說戲曲多習慣將劉禪描寫成昏庸之輩,不過以<三國志>上十分有限的記載來看,劉禪究竟是明是庸,其實很難下一個論斷。史上固然有劉禪寵幸黃皓的記載,但黃皓似乎也沒做什麼壞事,樊建、郤正、羅憲、姜維等一大堆蜀臣不理會黃皓,也不見黃皓有什麼特別的謀害之舉,倒是晉書記載陳壽曾因黃皓緣故不能升遷,因此<三國志>中關於黃皓的記載可能值得我們多加考慮了。真正使劉禪成為昏庸代名詞的應是「樂不思蜀」的故事,此一故事出自於<三國志>註引漢晉春秋記載,司馬昭與劉禪宴飲,故意命表演蜀中樂舞,蜀臣見之均甚為感傷,只有劉禪嘻笑自若,司馬昭對賈充說:「人之無情,竟可以到這種程度,即使諸葛亮在,也不能輔佐他久全,更何況姜維?」有一次,司馬昭更進一步問劉禪說:「是否有些思念蜀中?」劉禪說:「此間樂,不思蜀。」當時郤正在一旁聽到,便於事後告訴劉禪說:「若以後司馬昭再問,你應該要說『先人墳墓遠在隴蜀,心中悲傷,無日不思』,然後把眼睛閉上,示意哀傷。」過不久,司馬昭又問一樣的問題,劉禪遂依郤正所教回答,司馬昭說:「這怎麼像是郤正所說的話?」劉禪大驚,說:「對,正如陛下所言。」當時在場之人均笑之。

  單從「樂不思蜀」本身來看,劉禪的反應天真得像個小孩,反而減損了這段記載的可信度,甚至我們可以合理懷疑,劉禪是故意裝傻,以保全性命,畢竟亡國之君也不是那麼好當,李煜不過寫個「垂淚對宮娥」就被趙匡義賜死,劉禪面對司馬昭,又怎能不內斂以自保呢?劉禪到洛陽之後被封為安樂公,一直到泰始七年才過世,其子孫似乎也都過得不錯,<晉書>尚有司馬炎封劉禪子弟為太子都尉的記載。出身蜀漢、以一篇<陳情表>聞名後世的李密,曾評論劉禪與齊桓公相當,張華問其故,李密說:「齊桓得管仲而稱霸,用宦者豎刁結果身死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宦者黃皓而喪國,是其等成敗均相同。」可提供我們另一種看法。

( 創作連載小說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a0111&aid=484822

 回應文章

方斯華
滅蜀後記心得
2011/01/20 11:24

寫劉禪請降那段,我知道kea大是想要為劉禪多一些忠義愛民喬段

連北地王的史料都利用到了,但是,潛入皇宮挾持人質,個人私以為

還是太瞎了,當然呼應鄧艾用"險招"的個性是ok啦,反正小說不要計較太多

我還是比較喜歡看你寫邊城浪子劉備傳,字裡行間帶有幽默搞笑

比之中規中矩的歷史小說來說,要來得輕鬆,像聽說書的感覺

李柏青(Kea0111) 於 2011-01-22 19:51 回覆:

謝謝  其實不瞞您說我回頭看也對這段不大滿意  不過我寫這段倒不是為了劉禪 說實話劉禪並不是這部小說的重點人物  我只是希望讓大部分的角色能夠互相串連而已

滅蜀記也是我快六年前的作品了  六年來當然會有些進步啦 


fj
?
2010/07/15 14:46
賜死李煜的是宋太宗趙光義
李柏青(Kea0111) 於 2010-07-18 20:55 回覆:
是耶 真丟臉 竟然寫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