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董卓] 狂人末日(7)
2019/05/11 05:51:58瀏覽3553|回應0|推薦3

斂財之一:董逃董逃

    董卓缺錢也不是一、兩天的事了,前面提到,他的團隊一方面沒有任何穩定經濟的作為,一方面又任用大量名士為官,結果只能靠劫掠、盜墓這種不入流的方式斂財。現在戰爭開打,花費更大,需要更強力、更有創意的斂財方法。

    第一種斂財方法也不算創新是殺人取財。董卓命司隸校尉劉囂採取警察統治,凡是「為子不孝,為臣不忠,為吏不清,為弟不順」者,皆處死刑,且沒收財產。

    這些罪名現在聽起來誇張,但在當代並不算過分,兩漢本是以孝立天下,「不孝」乃是重罪,稍後曹操殺孔融也是以不孝為名,因此不能說董卓故意立惡法害人,問題是在執法尺度,只要有意,吹個口哨都會被陷於「不孝不忠不清不順」之罪。據記載,當時百姓為恩怨彼此告密,造成許多人被冤殺。

    附帶一提,這位新任司隸校尉的劉囂先生身份不明,桓帝朝末、靈帝朝初期有位名聲很差的劉囂,靠賄賂宦官當上三公,但那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我們不確定現在這位「劉囂」是否為同一人。

    董卓另外大量殺人的方法就是「董逃歌案」。

    話說董逃歌是當時長安地區流行的一首民謠,歌詞是這樣的:

    承樂世、董逃,遊四郭、董逃;
    蒙天恩、董逃,帶金紫、董逃;
    行謝恩、董逃,整車騎、董逃;
    垂欲發、董逃,與中辭、董逃;
    出西門、董逃,瞻宮殿、董逃;
    望京城、董逃,日夜絕、董逃,心摧傷、董逃。

    董卓認為這首歌是在諷刺他,下令將「董逃」改成「董安」,後來可能還是覺得不舒服,於是全面查禁歌曲,因這首歌遭判刑處死者達上千人。

    《後漢書》作者范瞱也同意這首董逃歌》是政治歌曲,諷刺董卓跋扈一時,終將逃竄而遭滅族。後世文獻還進一步分析歌詞,認為描寫遷都長安的痛苦過程。

    不過問題是,《後漢書》自己記載這首歌流行於漢靈帝中平年間,那時黃巾之亂還沒爆發,董卓不過是河東太守或并州刺史,長安人寫歌罵他莫名其妙,影射遷都更不可能。

    如果不預涉立場,《董逃歌》讀起來比較像描寫一個洛陽紈絝子弟(承樂世、遊四郭),升官外放長安(蒙天恩、帶金紫),與家人道別(垂欲發、與中辭),對故鄉思念之情(日夜絕、心摧傷)。

    關鍵是「董逃」兩字何解,怎麼會那麼巧就有個「董」字呢?

    其實漢樂府中本來就有一首《董逃行》,內容是上山求仙藥給皇帝,和董卓沒有關係。魏晉時期也有多首「董逃」相關歌曲,曹操就寫了首《董逃歌詞》,歌詞很短:「德行不虧缺,變故自難常。鄭康成行酒,伏地氣絕;郭景圖命盡於園桑。」詞意難解,其中「鄭康成」應指鄭玄,鄭玄雖好酒,但他活到七十好幾壽終,沒有「伏地氣絕」這事,至於郭景圖為何人則無資料。無論如何,這首歌和董卓也扯不上關係。

    另外曹丕也有《董逃行》的六言詩,寫出征的景象;西晉傅玄與陸機各有一首《董逃行》,前者是結髮多年「家後」心聲,後者則是作者對韶光流逝的感懷。這些董逃行或董逃歌主題各有不同,但都與董卓無關,倒是唐朝之後詩人寫的《董逃行》就完全是董卓專屬作品了,例如元稹《董逃行》第一句就寫:「董逃董逃董卓逃,揩鏗戈甲聲勞嘈。」

    簡單來說,「董逃」一詞在兩漢魏晉之時應非諷指董卓,董卓自己對號入座禁歌,歷史留下記錄,唐朝之後這樂府名就專門寫來罵董卓了。

    話說回來,「董逃」究竟何意似乎也沒結論,我自己瞎猜,這兩字用閩南語唸起來很有音律感,搞不好只是歌曲中的一小段樂句,就像「悟空,你有沒有聽過噹噹噹噹噹噹」裡頭的「噹噹」一樣。

    董卓斂財第二招,就是找益州的劉焉要錢。(68)

( 興趣嗜好電玩動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a0111&aid=12658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