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董卓] 涼州三明的年代(14)
2018/03/10 17:24:29瀏覽2322|回應0|推薦2

三輔戰紀之三:又見皇甫嵩

    中平三年,西元186年春天,帝國西線指揮官張溫卸下了車騎將軍的頭銜,回任三公,他來之前是司空,之後是太尉,這場仗打得零零落落,張溫不但沒事還可以升官,誠然是「有關係就沒關係」。到了冬天,張溫拍拍屁股回洛陽享福,孫堅、陶謙等也相繼回京,剩董卓一支部隊留駐長安西面的扶風。

    另一方面,叛軍內部也有變動。敗退回金城後,叛軍頭領們深切反省,覺得是自己名氣不夠響才導致失敗,剛好新任的敦煌太守趙岐經過隴西郡的襄武縣,這位趙太守資歷極深,又受過黨錮之禍,是個品質認證的名士,叛軍們於是殺到襄武,挾持趙岐,逼他當頭領(大概跟宋江去抓盧俊義一樣的道理),趙岐落落長講了一堆道理歪理,叛軍可能覺得他太煩了,就把他放回長安(其實叛軍這一趟抓了好幾個正要上任的太守,但他們只要趙岐,真是叫其他幾位情何以堪)

    沒有名士當新頭領,原本的頭領們只好自己鐵籠格鬥一番,韓遂一口氣殺了邊章、北宮伯玉、李文侯三人,改擁立另一位叛軍領袖王國當頭,號「合眾將軍」。很明顯,經過了兩年爭戰,老謀深算的韓遂已成為叛軍的實質領袖,北宮等軍人都不是這隻老狐貍的對手,但韓遂還是不願意站上第一線,他推舉王國當頭,一如宋江喜歡躲在晁蓋身後一般。

    經過這番內鬨整頓,叛軍高層終於安定下來,新頭領王國下令十餘萬大軍出擊,首要目標就是金城東南邊的隴西郡。

    戰事沒波及到司隸地方就屬地方事務,史書上不見帝國中央的動作,倒是新任的涼州刺史耿鄙徵集涼州六郡郡兵,雄心壯志要立下中央軍都辦不到的蓋世奇功。不過延續東漢涼州刺史都很爛的傳統,耿鄙也不是啥好貨,他的秘書長(治中)程球貪污腐敗,公務員與士官兵們積怨已久,結果耿刺史帶兵救隴西,隴西太守李相如不但不領他的情,還倒向叛軍,回頭攻擊耿鄙;耿鄙一手提拔的軍司馬馬騰也造反,眾叛親離的耿刺史最後便死在自己幕僚(別駕)手中。

    叛軍拿下隴西,隨即壓向漢陽郡。漢陽郡其實就是舊稱的天水郡,在東漢明帝永平十七年、西元76年時改名漢陽郡,之後曹魏(或是西晉)時才又改回天水舊稱。《三國演義》稱此一地名時,不分時期,還是套用「天水」的舊名,連帶現在的大多數三國電玩也都只有「天水」而無「漢陽」之名,因此可能有些三國迷(其實是我自己啦)第一眼看到「漢陽郡」會不知道這是什麼地方(《三國演義》中也有一個「漢陽郡」,但大概在荊州或揚州的某個不知名的地方)

    論人口,漢陽是涼州第一大郡。從地圖上可以看出,漢陽是涼州諸郡中惟一一個不與外族接壤的郡,隴山縱貫郡中央,隴山以東至司隸的右扶風是全涼州的精華地帶,刺史辦公室所在的隴縣便位於這一區。二年前,叛軍受制於涼州硬漢蓋勳超硬的力場不得不放棄漢陽,這回他們捲土重來,蓋勳已調入落陽,把守漢陽的是另一位涼州大人物,傅燮傅南容。

    二年前那場棄涼大辯論中,傅燮力壓崔烈,聲望大漲。186年初,大宦官趙忠擔任車騎將軍,受命檢討當年黃巾亂後論功敘賞,是否有不公平的情形(可能是前一年劉宏白目地以討黃巾有功的名義,給十常侍封侯,造成輿論壓力)。有人就告訴趙忠,當年傅燮隨皇甫嵩討賊立有軍功,卻因得罪宦官而無封賞,人心不平,建議可以先賞他,對外起一種示範效果。趙忠同意,派他弟弟給傅燮傳話:「你只要少罵宦官一點,萬戶侯都不是問題啊!」

    傅燮正氣凜然地說:「遇與不遇,命也,有功不賞,時也,我傅燮豈會私求封賞!」趙忠氣得牙癢癢的,但又不敢動傅燮,只好讓他當漢陽太守,算眼不見為淨。

    傅燮回到故鄉涼州,一邊招納叛羌,一邊大開屯田,頗有成效,但沒過一年便遇上涼州亂事再起,刺使耿鄙打算率軍親征,傅燮苦苦勸阻,說人家「邊兵多勇,其鋒難當」,你耿刺史底下「新合之眾,上下未和」,出征必敗,但耿鄙不聽。而今耿鄙已死,叛軍壓境,傅燮除了精神以外,再沒有其他抗敵的武器。

    不過傅燮聲望真的很高,叛軍並不想和他直接對抗,叛軍中幾千名軍士跪在城外,苦求傅燮投降,王國也派前酒泉太守黃衍來勸降傅燮,但傅燮皆不為所動,他告訴兒子傅幹:「亂世不能養浩然之志,食君之祿又怎能想著逃避?我今天就死在這裡了,你走吧,你有才智,當勉力為之。」說罷便領軍出戰,臨陣戰死。

    明末清初的歷史學家王夫之對傅燮有極高的評價,認為東漢末年若有所謂「中興之臣」,便只有傅燮一人,什麼朱儁、盧植、王允都不夠看。這當然是比較極端的說法,不過無論能力或是品性,傅燮毫無疑問是個出色人物,只是當一個體制腐爛時,留在體制內,任你有多大的本事,只能跟著一同爛下去。

    看著傅燮的屍體,剛脫下官服、改易叛幟的李相如與馬騰肯定感慨萬千。(15)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ea0111&aid=11097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