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不當瘦身法 更傷身
2012/11/21
【內容摘自《最高肌密》,作者陳亮恭,大塊文化出版】
提起不當瘦身,就要特別提一下「身體組成」的關係。
一般來說,我們對於老年人的體重減輕還蠻擔心的,有非常多的研究認為,老人家如果突然間沒什麼理由瘦下來,健康出狀況的機會比較高,他一定是有個什麼病?要不就是身上哪裡有什麼問題?這種說法也對,理論上老人家體重應該維持正常,應該是穩定的。
站在醫師的立場,老年人減重需要多點考慮
有人也許會反駁:「減重好處多,起碼就對老人家的關節好。」
以公共衛生資料而言,目前我們還看不出體重過重,對於一般老年人健康的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因為──
臨床上看到更多的是老人家如果瘦下來之後,常會突然生一場病就垮了;因為體重與營養狀況在某一個程度上,代表身體面臨疾病挑戰的反應的能力。
譬如老人家生了一場病,假設是肺炎或一個感染,需要身體的能量去對抗疾病,當老人家先前因不當減重而瘦下來,通常整個體能反應能力會下降得很厲害,生一場病就垮了。所以我們對老人減重這件事,其實都非常保留,應該要重視的是老年人能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非僅單純的著眼於體重的數字。
過去的研究告訴我們,老年人如果用不當的方式減重,比方注重外表的節食、刻意的飲食控制,發現老人家只要這樣子一瘦下來之後,整個健康全部就變差了。因為他可能透過不吃東西,或偏食某些東西,造成營養失調、不良,然後整個人體能虛弱了下來。
在門診確實也有很多病人,就是這樣自己想、或人云亦云,也不去求證這說法是否以訛傳訛?是不是真的對健康是有益的?他便努力減少飲食的攝取來減重,然後減重確實也瘦下來五六公斤後,反而整個人就精神不好,體力很差,一直在看醫生而無法恢復健康。
「我就覺得渾身不對勁、沒力氣、隨便動一下就會喘,再喜歡吃的東西,看了也沒胃口,睡覺、休息,也沒用。」老人家會這麼訴苦給醫師聽。
在整個人提不起勁之後,老年人就覺得:「怎麼我瘦下來了,精神、體力,也沒有變好?」這時就會以為自己身體一定是生病了。
事實真相是「減重的過程不當」,因為在老人家身體透過不當減重而減掉的體重,大多數是肌肉,而不是我們想減的脂肪。老年人若以不當飲食限制而減重,會覺得整個人的健康變很差,而且補不回來,因為老人家的肌肉,過去在復健醫學領域的概念是:如果今天因為生病或什麼其他原因而減少活動,甚至導致臥床,這期間所流失掉的肌肉量,要花「三倍」的時間才補得回來。
銀髮族瘦身/蛋白質攝取要充足
2012/11/21
【內容摘自《最高肌密》,作者陳亮恭,大塊文化出版】
肌肉就是要透過運動,才能夠保持得住
有個研究很有趣,是比較年輕人跟老人臥床不動的話,肌肉量影響會怎麼樣?
研究過程分別找了一些年輕人、與十來個健康的中老年人,在研究期間通通躺床上,只有上廁所可以下床。結果,年輕人即便臥床四個禮拜,肌肉的量減少很少,大概只有半公斤而已;老人家卻不一樣,在短短10天的研究過程中,肌肉量的減少超過一公斤,而這還是針對健康的老年人,如果生病或住院的老人家,肌肉流失的程度將會更明顯。
所以老人家是禁不起臥床的,很多老人家只要生一場病臥床之後,結果一看就老了好幾歲,但這個情況是可以被預防的,即便是生病的療程中,也不是通通僅叫病人躺床休息、千萬別下床走動之類的,該有的基本活動還是要保持,甚至在任何的疾病之後,都需要點時間的復健。
就算是病人,只要恢復到能起身的程度,還是多少必須要動一動,多少運動一下,他才能維持健康的一個狀態。如果老人家生病了,急性病又更加耗損身體能量,生病加上躺床,這也就是為什麼老人家會住院越住越瘦,然後看起來整個人都消下去的原因。
老人家生完病,覺得整個皮都鬆了,整個人看起來就很老,那就是肌肉的量流失了,所以不管從健康、沒有生病到有生病的過程,肌肉量倚靠的活動保持都很重要,唯有這樣才能夠保持健康的一個狀態。
老年人的減重,不用刻意在意數字是多少,而是要用醫學實證上對的方式去做,去控制熱量,給與健康飲食,最基本的是要均衡飲食,尤其蛋白質的攝取要充足。
老年人應該增加蛋白質的攝取,雖然目前一般的主食都是澱粉居多,但因為老人的肌肉量會隨著年齡而減少,蛋白質的質量會不夠,所以現在開始增加對老年人蛋白質的補充及保持適度的運動量,可以讓老年人儘量維持健康,不管是生病或平日養生都應該增加蛋白質的攝取,這件事很重要。
對於肥胖的老人,若單純以每天減少約250-750大卡的飲食方式來減重,是可以達到減重的效果,但除了減少脂肪外,部份肌肉組織也同時減少了;如果加上運動,不論是有氧運動或低阻抗運動,那麼肌肉組織將可保存更多,體重與肌肉流失的比率可以從24%下降至11%。
老人體重的減輕多少會伴隨著肌肉流失,但肌肉的力量可以盡量的透過運動而保存。
如果單純以運動來減重,體重的減少雖然不明顯,但可以改變身體組成,甚至有一部份的人肌肉質量會增加,變強壯起來,相對也提升了平衡感、走路速度、和肌力等等活動能力與個人主動持續運動的意願。
給怕老的你: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世界第一,二○二五年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將超過百分之二十,變成和現在的日本一樣,是個真正的「老人國」。當社會五分之一都是老人,會是什麼模樣?你,準備迎接老化了嗎?
臨床上,我接觸最多是五十歲以上的人,包括你在內,可能再過十來年將進入六十五歲門檻,或許,你並不覺得自己老,但這就是「定義上」的老人。
在進入老年之前,你是否曾好好想過:要如何老去?是天天奔波在醫院,躺在養護機構由專人照料?還是盡情享受退休生活,到處遊山玩水?
根據研究,人在死亡前,一生中無法自理生活、需仰賴他人照顧的時間,平均長達七年多。試想一下,整整七年,你可能無法自己走路、自己上廁所或自己吃飯,生活大小事都要靠人幫忙,不只自己過得辛苦,照顧的家人也是身心俱疲。
門診中,我常看到很多罹患慢性病的長輩,很多人認為這「很正常」,反正人老了,功能樣樣都退化。我要告訴你:這個觀念是錯的!我們不要「快速老化」,而是要「成功老化」!
簡單地說,一個老人健不健康,不是看他得什麼病、或是醫院的檢驗數值,最關鍵的指標是身心功能狀況,人老了還活得健康、有活力,生活有品質,身分證上的出生年月日只是一個數字而已。
我總是提醒周遭朋友,及早「儲存老本」,過了五十歲更需要警惕自己。醫生工作很忙,我儲存老本的方法就是,把運動「併入」日常生活,多走路、多爬樓梯,做好飲食控制,不攝取含糖飲料。
如果你不想年老之後,天天看病吃藥,第一要務就是,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及早鞏固「骨本」與「肉本」,因為走路變慢、走路不穩,多半和肌肉退化有關,練習能鍛鍊肌力的低阻抗運動,例如舉輕一點的啞鈴,適度的伸展,來保持良好的身體功能,避免骨鬆症與肌少症(sarcopenia),也就是避免骨質流失與骨骼肌的萎縮與退化。
第二,是維持良好的心智功能,避免憂鬱、失智,平日多做一些腦力活動,學習新的事物,活潑使用大腦,積極參與各種社交活動,不要將自己侷限於一成不變的生活模式,這都是活力老化的要件。
未來的五到十年間,整個醫療照護、長照、銀髮產業,都會因老年化有很大的改變。你會發現,往後的醫師並不只是看病與開藥,而是想盡辦法來維持你的身心功能、改善你的生活品質,台灣將發展出一個無縫(seamless)接軌的照護體系,不同健康狀況的人,都有適切的健康照護服務。
面對人口的白髮化(greying),時間是毫不留情地流逝,你、我和政府現在就要共同努力,讓台灣成為一個適合高齡人口居住的「樂活社會」。
陳亮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