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影像 | 7 本 42 張 |
|
|
|
|||||||||
文章數:1448 | |
台灣慢性病風暴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2021/09/22 14:08:57 |
9月14日,知名演員龍劭華猝逝,享壽68歲,相驗死因為「疾病因素」。龍劭華有逾10年糖尿病史,而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就是心血管疾病,他的猝逝是因病奪命的冰山一角,如一整座冰山般的慢性病風暴早已悄悄籠罩全台! 台灣自五月爆發本土Covid-19疫情後,至9月21日累計死亡840例,死亡案例中,令人不安的現象就是高達九成有慢性病史,其中為數極少的3、40歲年輕死亡個案,也有近七成是慢性病患者。 「台灣10大死因除了事故傷害外,大部分都是慢性病,像心血管、糖尿病、高血壓等。」台大醫院社區醫學科主任詹其峰解釋,只要是非傳染性疾病(NCD),而且需要持續1年以上的醫療照顧,或導致日常生活功能限制,就可稱為慢性病,也因此癌症也歸類在慢性病裡。 台慢性病早死率 高於韓日星 最後階段臥床長達8.5年 世界衛生組織(WHO)為了評價各國對慢性病預防控制水準,定義了「慢性病早死率」指標。將30至69歲死亡率定義為「過早死亡」(編按:指過了30歲,但活不過70歲),一個國家因罹患四種慢性病(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而導致過早死亡率愈高,代表慢性病預防控制水準愈差,而台灣四種慢性病的過早死亡率為11.9%,幾乎有1成人無法活過70歲。 相比同為米食文化的亞洲國家日本、韓國、新加坡,他們的「慢性病過早死亡率」分別是8.3%、7.3%、9.5%。如果對比率差距無感,那麼就全球186個國家排名來看,韓國此數值最低,代表慢性病預防控制效果最好,排名全球第1;日本第4、新加坡12,至於自詡為醫療王國的台灣,排名則遠遠落在37名。 再來比較各國平均餘命,台灣的80.7歲,落後於日、韓、新加坡,若再扣除人生終點前無法自理的不健康年數,台灣的平均健康餘命只剩72.2年。 根據2020年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世界競爭力年報,台灣健康平均餘命在統計納入的63國中排名22,仍低於日、韓、新加坡。至於台灣的不健康餘命時間則來到新高的8.5年,換言之,台灣人的生命中約有10分之1年歲不健康、生活無法自理。 若能早點開始投資健康⋯⋯ 電腦教父施振榮奉行養生 「我的心臟放了13根支架,是台灣的紀錄。」說這話的是現年76歲的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哪怕以這位電腦教父的地位不乏醫療資源,由於他曾有輕微中風和心肌梗塞,對健康議題很有感。 「健康都是屬於累積,實際上它是自發性的東西,健康不是靠他人,還是要靠自己。」施振榮說壓力是健康殺手,他回想過去曾因責任心等無形壓力大,加上沒運動,造成血管阻塞,「如果回到從前,會更注意健康的飲食。此外,原本就一直都很規律的生活,要再多安排一點運動,同時以輕鬆的心情讓工作壓力釋放。」 「生老病死一定會有,但不健康的日子愈短愈好。希望不健康餘年用天數,不是用年來計算,那是最理想。」他強調,我們引以為傲的平均壽命延長了,但不健康餘年也增長了。保持健康,利己利家人,尤其晚年生活品質會好一點,再來也不會拖累家人。 面對這場慢性病隱形風暴,不只是政府的責任,個人也必須趁早開始投資自己的健康存摺,才能避免一步步走向慢性病的路上。 |
最新創作 |
|
||||
|
||||
|
||||
|
||||
|
||||
新谷弘實與濟陽高穗的養生理論
胃腸病根本療法醫師:新谷弘實 全美首席胃腸科醫師新谷弘實的醫療方法在台灣似乎沒有醫師在使用.真的令許多有胃腸疾病所苦的人非常失望,台灣醫院檢查雖多,但似乎以立即治療為考量.若未當下檢查出癌症或瘜肉通常就結束了.但病人因症狀還在今天沒發現可能沒多久就有了. 本人期待受腸胃病所苦的人透過網路互動,讓胃腸以預防醫學為起點的方法讓台灣醫師有人走這條路.讓大家減少受胃腸病折磨. 保命調養法醫師:濟陽高穗 大約讀過濟陽高穗的著作後,大致上與新谷弘實的思維都相同,最大的歧異就是(奶製品)的看法,新谷醫師認為奶製品對身體不好,濟陽高穗醫師則推測歐美人胃癌較少的原因可能是喝吃很多奶製品保護了胃黏膜,使胃黏膜不易萎縮,新谷醫師則推測日本作物所種植的土地養份不及美國的,黃綠色蔬菜所具有的維生素A較少,而維生素A是黏膜潤澤最重要來源. 目前對此二大師作品最大的疑惑就在此,期待有人提出更完整的驗證說明.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LID=se008&kmcode=2014150271348&Actid=tornado 夜間起床開燈的危機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 2010.04.13 02:58 am 英國及以色列研究人員發現,夜間短暫開燈上洗手間,可能導致與癌症形成有關的細胞「過度活躍」,進而引發癌症。 英國每日郵報12日報導,先前公布的相關研究結果顯示,一般人如果上夜班須接觸燈光,罹患乳癌與攝護腺癌的機率可能提高。研究人員表示,最新的研究結果首次顯示,即使夜間短暫接觸燈光,罹癌的機率可能也會提高。 在英國萊斯特大學基因學教授凱里亞科主持的這項老鼠實驗中,幾隻老鼠曝置在燈光下1小時。如與處在黑暗中的老鼠比較,前者職司身體功能的生理時鐘大腦細胞就會呈現明顯的變化。 以色列海法大學的蕾秋─班席洛默教授在透過《癌症基因學及細胞遺傳學》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夜間醒來最好不要開燈。她說:「我們認為,夜間打開任何人造燈具足以影響生理時鐘。它是非常敏感的機制。如果你半夜想上洗手間,最好不要開燈,一些亮度較低的插座式燈具會比較安全,可作為夜間上廁所時照明的替代品。」 【2010/04/13 聯合報】@ http://udn.com/ ◎中時醫療網—編輯部 國外一份醫學研究指出,常常熬夜、上大夜班的人們,免疫力較差,罹患癌症的機率更比正常人高上兩倍之多!原因竟然有可能跟睡眠環境的光線有關,影響內分泌所造成。 退黑激素(Melatonin)由大腦的松果體控制,在人體進入睡眠狀態時會大量分泌,尤其是晚上十一點至凌晨兩點達到分泌高峰,清晨陽光照進室內後就停止。退黑激素的特性是可壓抑腎上腺皮質醇,進而提高免疫反應。同時它也屬於抗氧化劑,可有效抑制自由基,因此保護細胞免於受到自由基侵害;由此可推論,許多與自由基有關的慢性疾病或癌症,或許都會因退黑激素而降低其發生的機率。 然而退黑激素最奇妙的特性是,只要眼睛接觸到光線就會立刻停止分泌。因此晝夜顛倒的人們、喜好開燈睡覺的習慣,都不利於退黑激素的分泌,有可能造成免疫功能變差、比較容易生病。許多女性相信,晚上十點就寢可以好好睡個保養美容覺,似乎也跟退黑激素抑制氧化及抗老化的功效有關。近年來也有許多人將退黑激素作為助眠劑,醫界證實其可以幫助入眠,提升睡眠品質,又沒有傳統安眠藥的副作用。 由此可見,睡眠與黑暗的環境密不可分的關連性。為了健康著想,最好可以及早就寢,保持睡眠環境安靜並盡可能隔絕光線。若是環境不允許關燈,戴上眼罩也是一個替代選擇。 現在開始也來得及! 癌症發病率為零∣新谷弘實(Shinya Hiromi)醫生的建議 朱嵐 被譽為全美最好的胃腸內視鏡外科醫生的新谷弘實醫生,在世界上首創了用大腸內視鏡檢查和切除腫塊。一般病人因著他的這項發明不需再做開腹大手術就可切除腫塊。 他在美國和日本執業以來,已進行了近三十萬例的胃腸內視鏡檢查和九萬例以上的腫塊切除。在行醫過程中,他深刻地體會到現代醫學的立足點「治療」並不能帶來真正意義上的痊癒,唯有通過健康的飲食、正常的作息和常抱感恩歡喜心才能在「未病」的階段保持健康、充分發揮人體的免疫康復功能。他自己身體力行,自十九歲那年得流行性感冒後不曾再就醫,同時也竭力向患者推薦養生之道,從醫近四十年還未開過一張﹁死亡證明書﹂。他所看的癌症病人的﹁癌症復發率﹂為零,而他更希望的是從﹁預防醫學﹂著手,使﹁癌症發病率﹂為零。 在分析生病的原因時,新谷醫生提到:在日常生活的層次上現代社會除了煙、酒等個人不良嗜好以外,還有食物添加劑、農藥、內服藥、精神上的壓力、環境污染、電磁波等帶來的各種傷害。每個人的身體本來都是相當敏感的,但是如果長期抽煙喝酒、飲用咖啡紅茶、吃含添加劑及化學調味品的食物,或又加上長期服用藥物,身體對外界介入物的反應會越來越遲鈍。所以更要了解有時雖無反應,但身體內部所受的傷害一樣是非常嚴重的,不能因為很多的反應發生在體內,則﹁眼不見為淨﹂而放任自流。健康與否並不應該是醫生和體檢告訴你的,而是自己要不斷地和自己的身體交流,要有﹁健康是自己創造和維持﹂的觀念,日常飲食、生活習慣和思考方式將決定真正意義上的健康和康復。 同時他也談到,雖然常有人提到近百年來醫學的發展,但是病人不減反增,就是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提醒我們要對人類的文化和行為作出反省。因為我們無止境的欲望和貪求,更因為我們無視生命版圖的原則和真理,傲慢地侵害其他的物種和環境,所以越來越多的人生病。生病也許就是我們為這些所作所為必須付出的代價。 他也從醫生的角度特別提到了通過無數臨床實例得到的一些結論,以喚起人們的注意。﹁肉食﹂和﹁牛奶﹂是其中的兩項。 肉食 肉類不含食物纖維,卻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膽固醇。如果長期食用,腸壁會越來越厚,因為缺乏食物纖維造成大便量很少,為了排出這些少量的大便,腸需要比平時更多的蠕動才可以排便,由此造成腸壁運作過多變得更厚。腸壁越來越厚以後,腸的內腔就越來越小,腸的內壓也越來越高,腸周圍的脂肪層也越來越厚,對腸壁造成更大的壓力。由於腸內的壓力不斷增高,粘膜就會被從內推向外,形成被稱為「憩室」的袋狀突出物,通便因此也更困難,宿便也更多地停滯在腸內。宿便常常粘在腸壁上,那裏若有「憩室」就會進入其中,更難排出。「憩室」和宿便都會發出毒素,造成那一部分的細胞發生異變、形成腫塊,進而發展成腫瘤癌症。 關於肉食,另一個是以體溫為參考。豬牛的體溫大約是 38.5~40 度,雞的體溫更高至 41.5 度,都比我們人體溫度高。它們進入體溫較低的人體後,變成很難流動的油脂,造成血液循環不良,在血管中停留或阻塞,形成﹁血液污染﹂。 牛奶 牛奶可算是對消化最不好的食物。牛奶所含的蛋白質的 80%是一種叫﹁酪蛋白﹂(CASEIN)的成分,進入胃以後馬上變硬,很難消化。現在市場上售賣的牛奶大多又經過﹁脂質均等化﹂(HOMOGENIZE)。在其﹁均等化﹂(即攪拌)的過程中,牛奶因混入空氣更使乳脂肪變成﹁超酸化脂質﹂,對人體極其有害。 牛奶和乳製品都很有可能帶來各種過敏的問題。最新的過敏研究報告也證實母親懷孕時喝牛奶的話,孩子很容易有過敏性的體質。 ﹁喝牛奶可預防骨質疏鬆症﹂更是極大的誤解。人體100CC血液中的鈣的濃度一般為 9~10 毫克,喝了牛奶後,血中鈣的濃度急劇上升,所以有人以為喝牛奶補鈣,但是真正的情況並不是如此。身體探測到血中鈣的濃度增高後,為了維持正常數值,身體就將﹁剩餘﹂的鈣從腎臟排出。也就是說,有人為了補鈣而喝牛奶,喝了以後反而造成身體鈣質的流失。每天大量消費牛奶的世界四大乳酪國,美國、瑞典、丹麥和芬蘭都有很多骨關節骨折和骨質疏鬆症病例的原因就在於此。 更何況奶類原是為剛出生的小動物而有的食物。在自然界中沒有一種動物長大以後還喝奶。而人類不僅成人之後喝,還喝不同種的動物的奶,製造過程中更將其酸化再喝,怎麼看都違背自然的常理。 新谷弘實醫生鼓勵所有的人都將健康看做是個人的責任,注重日常的飲食作息、常懷感恩歡喜心、不依賴醫生、藥物,即使從現在這一刻開始也一定為時不晚。人體的細胞約有 60 兆個,更新速度雖因部位而異,但大約每 120 天都會全部更新。所以只要有決心開始並堅持正確的飲食、作息、思考方式,四個月後你的身心就會有極大的改善,堅持不懈的話,更將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整體健康和康復。 自覺健康的人在「今晚的烤肉」和「十年後的健康」之中通常會選擇前者,但了解了生病的真相和健康的原理之後,請一定放棄「今晚的烤肉」,選擇「十年後的健康」!! (新谷弘實醫生的網址:http://www.drshinya.com) 本文來源:http://www.lapislazuli.org/TradCh/magazine/200708/20070804.html 久坐不活動 易罹癌早逝 【聯合報╱編譯組/綜合報導】 2011.11.05 01:26 am 美國癌症研究中心(AICR)研究顯示,美國每年新診斷出來的癌症病例,逾9萬名長時間坐著,缺少體力活動,專家建議,體力活動愈多,罹患癌症風險愈低。 加拿大流行病學家克莉斯汀‧傅瑞登瑞奇(Christine Friedenreich)表示,專家早就發現體力活動可以降低癌症、心臟病和糖尿病等風險,最新資料顯示,只要多運動,很多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她認為,體力活動愈多,罹患這些癌症的風險愈低。 營養專家表示,每天快步行走至少30分鐘,長期可降低乳癌和大腸癌風險。傅瑞登瑞奇檢討全球各地200多項癌症研究,顯示經常運動可使乳癌、大腸癌和子宮內膜癌風險降低25%至30%。一些證據也顯示,經常運動可降低肺癌、攝護腺癌和子宮癌風險。 美國防癌協會流行病學家帕特爾(Alpa Patel)對12萬3000人研究發現,坐著不動的時間愈久,早逝風險愈高。即使是經常活動的人,坐著的時間愈多,早逝風險還是會提高。 帕特爾說,即使每天做有氧運動半小時,還是得避免其他時間一直坐著,必須經常站起來活動。 馬友診所醫學教授雷文(James Levine)說,許多人每天平均坐7至9.5小時,只要持續坐1小時,可能就已經太久。傅瑞登瑞奇也對320名更年期婦女研究,發現體力活動增加胰島素敏感度,以及減少體脂肪、發炎、代謝荷爾蒙和性類固醇荷爾蒙,降低罹癌風險。 【2011/11/05 聯合報】@ http://ud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