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杰&劉琰 出版/柿子文化
《新書簡介》
99%的人都不瞭解自己的身體,錯誤的養生知識,比不養生更糟糕!
有些小病困擾你一輩子,有些大痛連醫生都不能搞得定?你的身體還在大聲疾呼「我還有得救」,只是你根本不知道?
搞懂身體在幹嘛,養生才有效!這不單單只是一本健康書,更是教你認識人體如何運行的實用手冊,跟著本書「走一趟人體的江湖」,讓流傳數千年國醫智慧,重新教你「怎樣」無病養生、有病治病!
《內容摘錄》
一知半解,難怪會生病
錯誤的養生知識,比不養生更糟糕!
嘴巴覺得苦苦的,就是火氣大?【╳】
口中滋味可以斷疾病,要小心分辨!
說到口中的五味,實際上就是各種口腔異味,中醫常透過這些身體的小變化來診斷疾病。
˙口苦
口苦,中醫又稱膽癉,如《素問‧奇病論》曰:「有病口苦,……病名曰膽癉,……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
一般來說,口苦的出現代表肝膽經內有鬱熱,膽熱上蒸,膽氣上溢或肝移熱於膽的原因,如《靈樞‧四時氣篇》曰:「膽液泄,則口苦。」
此外,口苦在《傷寒論》中還被作為少陽病的預兆,如《傷寒論》兩百六十三條:「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口苦也是心火重的徵兆,如《內經》說:「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
口苦的患者常有心煩易怒、頭暈頭痛、目赤脅痛、小便黃短、大便偏乾、舌邊尖紅等症狀,可用龍膽瀉肝丸調理。
如果出現胸脅脹痛,煩悶急躁,頰赤口乾,食欲不振或有潮熱以及女性月經提前、經行不暢、乳房與小腹脹痛,則可用丹梔逍遙丸。
若頭痛、眩暈、瘰鬁(頸項或腋窩的淋巴結產生硬塊)、癭瘤(頸前正中央長出腫塊)、乳癰腫痛(乳房的急性化膿病變)、甲狀腺腫大、淋巴結結核、乳腺增生者有出現口苦現象,則選用夏枯草合消瘰丸加減出入。消瘰丸主治痰火凝結之瘰鬁痰核,具有清潤化痰,軟堅散結之功效。《中醫方劑臨床手冊》:方用玄蔘滋陰降火,苦鹹消瘰;貝母化痰消腫,解鬱散結;牡蠣鹹寒,育陰潛陽,軟堅消瘰。合而用之,對瘰鬁早期有消散之功;病久潰爛者,亦可應用。
如果是急、慢性或病毒性肝炎所致黃疸及肝功能檢查指數升高,屬於濕熱邪毒內蘊證者出現口苦,可選用茵梔黃口服液。
˙口甜
口甜,就是口中自覺有甜味,可見於平時喜歡吃甘肥厚味,常口渴、容易餓的病人,中醫認為這些人屬脾胃濕熱。《素問‧奇病論》說:「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轉為消渴。」
臨床上還有一種脾胃氣陰兩虛而口甜的,多見於糖尿病和消化功能紊亂患者。如出現口甜而渴、喜飲水、多食易饑,或唇舌生瘡、大便乾結,舌紅苔燥,脈數有力等,治宜清脾瀉火,可選用瀉黃散膠囊或清胃散膠囊。如見口甜而乾、氣短體倦、不思飲食、脘腹作脹、大便時乾時軟,治宜益氣健脾,和胃養陰,應選用養胃舒膠囊和香砂六君丸合用。
˙口酸
當口中常有酸味時,多是因為肝熱上犯,或肝熱乘脾,宿食停積所致。口酸多見於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如出現口中發酸、嘈雜吞酸、食少納呆、噯氣、脅肋脹痛,舌淡苔薄、脈弦,當以疏肝和胃為治,可選用調胃舒肝丸或沉香化氣丸。如見口中發酸,或噯氣酸腐、納呆惡食、脘腹脹滿,當選用保和丸與左金丸加神曲同用。
˙口鹹
出現口鹹症狀時,中醫一般認為是腎陰不足,虛火上浮所致。有些腎陽不足之人也容易出現口鹹,中醫說:「鹹者腎之味也。」就是說口鹹多見於腎虛的人。西醫臨床上,精神官能症、慢性腎炎、慢性咽炎、口腔潰瘍者容易出現口鹹。
如果口中自覺有鹹味,有時還伴有鹹味痰涎排出、咽乾口燥、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腰膝酸軟、夜寐不安、多夢盜汗、小便短赤,當以養陰益腎的治療為主,可選用滋腎丸,由酒製黃柏、酒製知母、肉桂組成,主治腎虛蒸熱、腳膝無力、陰痿陰汗,沖脈上沖而喘。下焦邪熱,口不渴而小便祕結亦可應用。要是口鹹者還伴有腎虛水腫、腰膝酸軟、小便不利、畏寒肢冷的話,則可以選用金匱腎氣丸。
˙口淡
口淡,中醫一般認為是脾胃虛弱、運化無力所致。西醫多見於消化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疾病、營養不良、維生素與微量元素鋅缺乏症。如果發現患者自覺口內淡而無法嘗出食物滋味,伴有不欲飲食、神形疲憊、短氣乏力、舌淡苔薄白、脈細弱。中醫會以健脾益氣、芳香和胃為治,多選用蔘苓白朮散或香砂六君子丸用藿香煎水送服。如見口淡黏膩、噁心胸悶、苔膩脈濡等濕阻脾胃症狀,治宜芳香辟濁、化濕醒脾,可選用藿朴夏苓丸。
˙口臭
出現了口臭,中醫一般認為是胃內飲食停滯、濁氣上逆所致。西醫多見於口腔疾患及消化不良,如口腔炎、咽炎、牙齦炎、口腔潰瘍、蛀牙、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等。
對於現代人較常見的口臭現象,中醫也會根據不同情況來診治。如口渴飲冷、口舌生瘡糜爛、牙齦赤爛腫痛、大便乾結、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的人,當以清胃泄熱為治,可選用黃連上清丸。如見口氣腥臭、胸痛胸悶、咳嗽痰黃黏稠、大便乾結、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的人,當以清熱宣肺為治,可選用複方魚腥草片。如見口中酸臭,脘腹脹滿、噯氣吞酸、大便溏薄或瀉下不爽、小便短少、舌淡苔厚濁膩、脈滑的人,當以消食化積導滯為治,可選用保和丸或木香檳榔丸,聯合服用或二者選一。
˙口膩
除了以上五種味覺外,中醫辨證中還有一種味覺叫「口膩」。當你的口舌黏膩、滯澀不爽,甚至食不知味時,中醫認為這就是口膩,一般與寒濕困脾和濕熱中阻有關。西醫臨床上常見於感冒、支氣管擴張過量或長時間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同時,過食肥甘厚味也會影響脾胃消化功能,因而出現口膩的感覺。
如見口中黏膩、口淡不渴、不思飲食、胃脘滿悶、肢困乏力,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當以健脾利濕為治,可選用平胃丸。如見口中黏膩滯澀、口氣穢濁、食不知味、口乾不欲飲、脘腹脹滿、胃納減退、舌紅苔黃膩、脈滑,當以清熱利濕為治,可選用甘露消毒丸。
狂冒汗是因為太怕熱了?【╳】
出汗異常要養心!
汗被認為是歸屬於心的液體,形容某人緊張的時候說「心裡像揣了個小兔子」、「冷汗涔涔」就是這個意思。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自汗、盜汗也多應從養心論治。
有人經常出汗,一活動起來汗還會出得更多,這多是一些氣虛證和陽虛證的患者。陽氣虧虛,不能固護體表,便會導致津液外泄,出現自汗;一旦運動則會耗傷陽氣,所以活動後汗出得更加厲害。而盜汗就是睡覺的時候出汗,醒來則汗出停止的症狀,多見於一些陰虛證的患者。陰虛,則人體陰陽失去平衡,無法制約體內之陽而生內熱,入睡時衛陽由表入裡,肌表不固,致使內熱產生,蒸騰津液外泄而出汗,醒來之後衛陽由裡出表,內熱減退而肌表得以固密,所以汗出停止。
白天容易出汗經常有父母帶著孩子來就診,訴說寶寶不管夏天還是冬天,總是特別容易出汗。中醫議可以適當地進行一些食療,如果寶寶主要是白天容易出汗,可以做一些養生斂汗湯,比如用茯苓十至十五克、胡蘿蔔六十至一百克、生魚片二百克(微煎)煲湯,可以起到健脾益氣、收斂汗液之功效。
˙小兒盜汗
如果孩子是晚上睡著了容易流汗,經診斷為盜汗的話,可以買一些黃芪,每次用十克煎汁,再用汁煮五十克粳米,放入白糖調味,稍放涼後給寶寶溫服。黃芪味甘,性微溫,黃芪煮粥正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的作用。另外還可以用生地黃十五克,切碎後加三十克飴糖(又稱麥牙糖,有軟、硬二種,入藥多用軟飴糖)拌勻,放入一隻烏骨雞同煮湯即成。這裡的生地黃味甘,性寒,可以滋陰涼血;烏骨雞味甘、性平,可以補虛勞虧損,對寶寶有滋陰止盜汗的作用。中病即止(症狀消失就及時停藥),久用固表太過亦不太合適,藥膳食療中有中藥與食物相配的時候,還是要多諮詢中醫,不可理所當然的久服。
˙更年期女性盜汗、自汗
有一些更年期的女性盜汗、自汗的症狀非常普遍,在這裡也推薦幾款非常有效的湯品:一個是燕窩銀耳百合湯。用燕窩八克,銀耳十克,百合二十克,冰糖適量,將燕窩、銀耳用熱水泡發,擇洗乾淨,放入百合和冰糖,隔水燉熟服食。早晚各一次,連服三十日。經濟能力有限的朋友可以選用另一款湯品,也非常有效。取羊心一個,黃芪十克,太子蔘十五克,五味子五克,將黃芪等三味納入羊心內,加水燉熟,吃肉飲湯。這款湯具有補氣血,安心神的功效,用於治療體虛所致的更年期自汗、盜汗。
要讓孩子不感冒,多穿衣服就對了【╳】
若要安小兒,常耐三分饑和寒!
在冬季,每當寒流來襲,醫院裡總會多出一些憂心忡忡的父母;為什麼孩子容易感冒?為什麼明明已經穿了很多衣服,還是感冒了?
另一方面,我國古代著名的兒科醫學家錢乙曾提出「若要小兒安,常耐三分饑和寒」,這又是什麼道理?難道就讓寶寶凍著、餓著?當然不是!
中醫認為,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陽氣充盛,活力十足,但臟腑功能尚未完善,因此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遠遠不如成人。這裡的耐饑和耐寒並不是說讓小孩子受凍、挨餓,而是說孩子的衣著要適宜,不宜過多,睡眠時的被子也不宜過厚。另外,小孩子吃飯時沒有明確的饑飽概念,很容易根據個人的喜好而暴飲暴食,再加上他們的脾胃運化功能尚未完善,因此很容易導致只吃不消化的現象,對身體來說,吃的雖然多,但真正吸收利用的卻很少,反而還會出現腹脹、食積的表現,長期下來,勢必會對脾胃造成損傷。
對於兒童「傷食」和消化不良等症,除了暫停進食,實行饑餓療法以外,也可以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適當地使用幫助消化的藥物,在此推薦中成藥小兒消食片或保和丸。
小兒消食片功效是消食化滯,健脾和胃,主要治療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祕。它是由山楂、六神曲(炒)、麥芽(炒)、雞內金(炒)、檳榔、陳皮等重要成分合成,減少了對寶寶腸胃的刺激,口感療效都不錯。
按摩也是個好方法,不花錢且療效獨特:讓孩子取仰臥位,施術者用手掌大魚際(就是大拇指根部的肉群),以肚臍為中心,按順時針方向在患病的寶寶腹部上按摩四至六分鐘,可清補脾土。
拉肚子就吃止瀉藥【╳】
有時候,讓小便順暢,腹瀉就會好!
小腸其中重要的生理功能就是泌別清濁,泌就是分泌,別就是分別,清是指水穀的精微部分,濁是指食物的糟粕部分。泌別清濁意指經過小腸消化後的食物,分為水穀精微和食物殘渣兩部分,水穀精微在脾升清功能的作用下吸收入體內,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而糟粕的一部分——食物殘渣,則被輸送到大腸。由於小腸在吸收水穀精微的同時,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所以又有一種說法叫做「小腸主液」。正因如此,小腸透過泌別清濁的作用,參與了人體內水液的循環和代謝,並將其泌別清濁的作用與尿液的量聯繫起來。
如果小腸的泌別清濁作用正常,那麼二便(大便、小便)正常;如果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異常,就會出現大便稀薄,小便短少的表現。在中醫臨床上就有一種治療大便稀薄泄瀉的方法,叫做「利小便所以實大便」,就是說透過通利小便,增加小便的量來使大便變得乾燥一些,這也是醫生有時會用許多通利小便的中藥如車前子、薏苡仁等,來治療明明拉肚子拉得很厲害的病人。
《蘇沈良方》記載:「歐陽公嘗得暴下病,國醫不能治,夫人買市人藥一貼,進之而愈。力叩其方,則車前子一味為末,米飲服二錢匕。」歐陽修,號醉翁,北宋重要政治人物。得暴下病,相當於急性腸炎腹瀉。車前子,性甘寒,有利尿通淋,清肝明目之功,此病案即所謂利小便可實大便的典型例證。腹瀉是小腸「泌別清濁」失司,一般是大便稀,小便少;若小便多了,大便亦乾,腹瀉易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