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3/22 18:40:49瀏覽514|回應0|推薦0 | |
澎湖望安以南一個幾乎沒有人居住的小島西嶼坪,曾孕育出一位在國際大放異彩的醫學權威,在學術界被稱為「血小板先生」的中研院院士、前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伍焜玉,從蠻荒小島努力奮發到揚名世界,證明弱勢邊緣的孩子也能出頭天。 吃阿斯匹靈治血栓預防心臟病,正是伍焜玉的貢獻。33歲在美國首創測量血小板的「伍氏方法」,發現血小板凝集和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的關聯性,並率先使用阿斯匹靈治療而聲名大噪,因而有「血小板先生」的稱號。 在血液學、阿斯匹靈、前列腺素、幹細胞及癌症等研究領域的傑出表現,美國德州休士頓市在1994年頒布12月9日為「伍焜玉日」,這是休士頓市政府第二個為個人頒訂的紀念日。 發揮澎湖人精神 出生於高雄的伍焜玉,父母來自澎湖望安水垵村,為躲避二次大戰戰火,兩歲就跟著父母住在貧脊的西嶼坪,那是個平坦狹小一眼就能看穿的三級離島,行走一圈只需20分鐘,從望安搭船過去需一個小時。島嶼最繁榮時有200多人居住,現在只剩下寥寥幾位居民跟警察。 光復後全家移居高雄,伍焜玉下課後還要幫經營雜貨店的父親載送空酒瓶。因家貧和來自澎湖的背景,求學過程屢遭不平等對待,不公不義讓他從小便意識到,必須努力超越大環境,才能幫助更多人免於這樣的遭遇。 他努力考上高雄中學、台大醫學院,但類似遭遇在美國深造時再度重演,申請住院醫師訓練時遇到種族歧視,被所有東岸學校拒絕。 有人稱澎湖人為「三點水」,因為澎湖兩字都有三點水的部首。而三點水人的特點就是好勝心強、堅毅奮鬥、有創業精神。 伍焜玉揚名世界 從小就喜歡化學的他,大學立志當內科教授並從事生化研究,這個志向不受任何阻礙動搖,最終成為國際亮眼的科學家。 向來作風低調的伍焜玉,在2011年台灣爆發塑化劑食安風暴時,以國家衛生研究院長的高度痛斥業者可惡、可恨、不可原諒,指這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塑化劑汙染案」,並臨危授命召集專家探究塑化劑的健康風險,以化解民眾疑慮恐慌。 出版界最近為年過70的伍焜玉撰寫了《國際生醫翹楚、血小板先生──伍焜玉傳》,面對台灣紊亂的社會現況,他以苦幹、不怕失敗及做人要厚道期勉年輕人,建議找不到人生方向的年輕世代,依循自己的興趣及專長設定目標,就能邁向成功之路。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來自澎湖西嶼坪的小村莊,前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伍焜玉(見圖,記者魏怡嘉攝)年輕時離鄉到了高雄,又從台灣離鄉到了美國,始終憑著堅持理想苦幹的精神,不僅成為國際知名血液腫瘤醫學權威,更贏得了「血小板先生」的美譽。 「突發心臟病含阿斯匹靈能救命!」這條被稱為能救命的傳言,曾經引起很多人關注,卻不知道這項發明是伍焜玉為開路先鋒帶領的。 他在33歲時,於美國發明劃時代的測量血小板「伍氏方法」,被稱為「血小板先生」。他在血液、阿斯匹靈、前列腺素、幹細胞和癌症的成就蜚聲國際,功成名就後毅然放下尊崇地位,返鄉為台灣的生物醫學研究做出重大貢獻。 昨日他的傳記付梓,但他謙虛地說,傳記不在歌頌他的成就,而是希望自己的奮鬥歷程,能給時下找不到人生方向的年輕世代一個向前的動力。 伍焜玉說,從小他的家境並不好,他下課後還幫父親載送空酒瓶,在那個貧窮的年代,念完醫學院,當然就是當醫師賺錢讓家裏過好一點的日子,但他就是愛唸書,跑到美國當助教,領微薄的薪水。直到有了孩子後,他才發愁孩子的教育費怎麼辦? 有一天,來了一通電話,他獲得了一個很好的研究工作,且條件之一就是可以提供孩子優渥的獎學金,讓他覺得,堅持你所要的,上帝自然會為你開一扇窗。 「研究是一條艱辛又充滿挫折的路」,伍焜玉說,尤其到美國後,又要突破種族牢固的藩籬,但他不怕挫折,甚至愈挫愈勇。他也期勉時下的年輕人,一路走來要認定目標,不要被優渥的金錢所影響,要有苦幹的精神,失敗了一定要爬起來,還有做人一定要厚道,做研究的人不是只有做研究就好,若能將研究所得的新發現與治療病人做結合,才是人生最大的樂趣。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