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天道奧義(5)-----道與人
2010/05/03 23:31:07瀏覽493|回應1|推薦15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歲次辛酉年三月十二日 民國七十年四月十六日 

律詩︰ 

南天直轄有鸞堂。皇母親臨教義方。 

明正揮毫宣正氣。斯文丕振啟文光。 

揚清牖世功無限。激濁醒迷德永長。 

護駕何辭辛與苦。須知大道本康莊。 

聖示︰ 

無極老母懿駕降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 

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娘要繼續著作「天道奧義」。 

第五章   道與人

無極老母曰︰ 

道是先天地生的,道不可形容,無所不在,因為人是由道生的, 

是故,人是「道生之、德育之」,一切都是由道生的,因為人是 

道生的,所以人有道根。 

人來自天,所以可返於天,自何處來的,自可再返於何處,要回 

原處,必修天道,天道是天與人之橋樑。人與道同體,道是善的 

,是故,人性也是善的。人與道同能,道所能的,人也可能做到 

,由於以上的三同,所以人與道,能合而為一,既合而為一 

,則道與人本無距離,故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離者非道也。」 

道與人之間有一個境界,所謂境界者,就是另外一種生活。譬 

如︰天與地之間,當然有境界,聖人與常人不同,善人與惡人不 

同,其生活不同,則其境界也不同。所以修天道者,就是修「道 

與人」之境界,修至無境界時,就是得道而成道。 

境界大別分為有形的境界與無形的境界。有形與無形也是 

一種波動,即矛盾也,人在矛盾中而看矛盾,自非真境,真境乃 

大自然,自然者無所不然,即玄同也。 

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親疏利害貴賤,完全不存在, 

其終為齊物,亦即玄同也。 

沖和之氣者為人,人者天地之性,道為靈界之尊,人為物界之 

長,道居很高的境界,人居於物界,不免有物的困擾,人受物的 

影響,所謂物者:包括衣、食、住、行、育、樂等,這些生活都 

影響於生理,自會生出許多慾念。身是人之一個樊籠,把人的生命, 

圍困在這軀殼之中,身是一道鐵幕,也可以說是罪惡的淵藪,因此修道者 

,沒有過份愛惜這個軀殼的,所謂苦修者,不是故意輕視他的身體,而是 

藉苦修以減少肉慾。 

修天道者,不可為現實境所囿,現實境都是幻象,幻象者偽也 

,亦不可為遠境所惑,遠境也是迷戀,迷戀者妄也。既不囿於 

現境,也不迷於遠境,而處於超境,既不計將來,也不計目前, 

坦坦蕩蕩、任其自然,才能達於真境,真境者,不變之境也,亦 

即天道也。 

道與人之間原無大距離,道無時不與我們同在,因我們不覺耳 

一個善念興起,便是道,一個惡念興起,便是魔。因善念難生 

,惡念易起,故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語。善念屬陽性 

,清輕上升,惡念屬陰性,濁重下降,上升者即天堂,下降者 

即地獄,天堂地獄在一轉念之間 

修天道者,所謂修至長生不老,是指靈性,不是指肉體,因肉體 

不可能長生不老,三百年、五百年,也終是要壞的,且肉體長存 

在這人世上,又有什麼快樂?惟有靈性永遠光明,才是快樂。 

生生者不生,不生者長生,宇宙有不生者,即永恆也,果能得到 

永恆,才是長生不老之道。 

人想修至與道「合而為一」,必須修入「化境」,世人何以不能化?原因為 

私欲」所障礙,私是「」,欲是「」,打破我,打破物,庶可 

以化了。如何能打破我,打破物?「虛」則無我,「靜」則無物,惟其虛 

也才能靜,惟其靜也才能虛,虛靜是一件事,為修天道者的重要工夫。 

要想做到「虛靜」,其入手的功夫: 

第一、先建立信仰天道,即有一止處,使精神統一。 

第二、定一日課,每日行之,日課中,必須有:「讀經、禱告、反省、靜默」。 

第三、發願救人濟人,藉此激起內在的良知良能,孜孜不息,自有進道, 

此乃修天道之要訣。 

修天道者,若是僅以修道成仙為自己的目的,也必須先濟人救 

人,所謂「內聖外王」也,果能救人,便可成仙,不必深居古 

剎,也不必遯跡山林,須知「道在邇,而求諸遠」。 

古之修道心法傳授均是帝王,而修道者也是帝王,「貫天地 

人,謂之王」,故有大德者,始有大位,「守天地之極,與天地 

俱見」。「天地之極」即宇宙最高的真理,「與天地俱見」即與 

「天地參」也。 

現今,天道降於民間,只要虛心深造,自能達於天道之秘奧,人 

人皆可修之,人人皆可得之也。所以,天道無私,惟德是輔,有 

德者,皆可修也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INGCAMARA&aid=4000631

 回應文章

林秋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恭喜你
2010/05/05 09:28

苦口婆心 暮鼓晨鐘也

道要人自己去悟 悟了就能修

修正自己的行為 謂修行



CAMARA(KINGCAMARA) 於 2010-05-05 22:32 回覆:
感恩,秋玲好友的來訪留言,祝福您!!平安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