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分別思惟分二,一 顯十業道而為上首,二 決擇業果。 今初 | 其次就業的道理進行個別探討,係以兩個方向來進行:其一,說明主要的十種業,其二就各個業所能感之果分別說明。
|
如是了知苦樂因果,各各決定及業增大,未作不會,作已無失。彼當先於何等業果所有道理發起定解而取舍耶,總能轉趣妙行惡行三門決定,三門一切善不善行,雖十業道不能盡攝,然諸粗顯,善不善法罪惡根本諸極大者,世尊攝其扼要而說十黑業道,若斷此等,則諸極大義利扼要亦攝為十,見此故說十白業道。 | 在前項「正明思總之理」中已說明業的四種主要差別:「各各決定,業增大,未作不會,作已無失」,接著須先瞭解有關業果的運作模式:也就是造何等業會感何等果,一旦清楚明白這道理後能發起決定信解,就可以「取舍」: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七佛通戒偈),就可以「總能三門決定轉惡行趣妙行」即是必定可讓三門(身語意)避免再造惡業,而所造都將是善業。在日常「身語意」活動中好的行為、壞的行為,雖然只以十業道尚不能完全包括,若以粗、顯即概括、比較突顯的來分類:身語意能造的惡業中會感得極大罪惡者,世尊將之扼要分類為「十黑業道」;而如果能斷除此等「十黑業道」,即是讓身語意能造作善業,這是修行時決定增上的根本義利,這就是「十白業道」。(身語意三業當中,身有殺盜淫三種,語是妄語、粗惡語、離間語、綺語四種,意業是貪瞋癡三種,總攝為十種) 以下引用五本經論來為例證:
|
俱舍論云,「攝其中粗顯,善不善如應,說為十業道。」
| 具舍論:善及不善法與其相應,以粗顯方式來區分就是十善業道、十惡業道。 |
辨阿笈摩亦云﹕「應護諸言善護意,身不應作諸不善,如是善淨三業道,當得大仙所說道。」由善了知十黑業道及諸果已,於其等起亦當防護,使其三門全無彼雜。
習近十種善業道者,即是成辦一切三乘及其士夫二種義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故佛由其眾多門中數數稱讚。
| 辨阿笈摩(戒經):應當仔細注意「語、意」的活動以防護可能造的惡業,也應當注意「身」不作惡行,只要能清淨身語意這三業道,必定可以證得世尊所說解脫道理。宗大師策勵:清楚明白十黑業道與其所感諸惡果,不僅要在日常行持中注意防護、更要從等起(內心習性動機)開始注意,這纔能使身語意三業道造業清淨、全無染著。
進一步來說持守十善業道就是三主要道修行者要證得成辦二種義利(增上生與決定勝)不容或缺、所有依循、根本所在,故世尊在眾多法門教授中數數稱讚這十善業道。
|
海龍王請問經云﹕「諸善法者,是諸人天眾生圓滿根本依處,聲聞獨覺菩提根本依處,無上正等菩提根本依處,何等名為根本依處,謂十善業。」又云﹕「龍王,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國土王宮,一切草木,藥物樹林,一切事業邊際,一切種子集聚,生一切穀,若耕若耘及諸大種,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處所,龍王,如是此諸十善業道,是生人天,得學無學諸沙門果,獨覺菩提,及諸菩薩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處。」是故十地經中,稱讚遠離十不善戒所有義理。
| 海龍王請問經:十善業道是人天眾生希求後世圓滿,聲聞、獨覺、菩薩三乗修行者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的根本、修行所當依止之所在。下一段則是世尊對龍王說法:如同大地是所有萬物所依附而得以存在生活的,而十善業道就像大地一樣,是我們修行希求增上生、決定勝的唯一依止的道理;另在華嚴部的十地經中,也針對持守「遠離十不善」這樣戒律的利益和道理極為稱許。 |
入中論中亦總攝云,「若諸異生諸語生,若諸自力證菩提,及諸勝子決定勝,增上生因戒非餘。」 | 最後引用月稱論師之入中論頌中第二菩提心離垢地的頌詞:不論是凡夫、聲聞、緣覺、辟知佛、菩薩等三乗各種修行士夫,希求決定勝,增上生,除了持戒沒有其他更好的方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