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7/11 11:53:31瀏覽906|回應2|推薦3 | |
對中國或國際市場有一點了解的人都知道,台灣是個尷尬的市場。 台灣市場說小,其實不小。 就舉遊樂園為例好了,從香港的海洋世界、迪士尼,到新加坡的名勝世界(內有環球影城),無一不以瞄準中國、甚至全亞洲為目標市場(我相信各位一定看過上述這些遊樂園在台灣刊登的廣告或節目置入),反觀台灣,北自八仙六福村,中到九族馬拉灣,南到義大劍湖山,有哪一個遊樂園花過國際宣傳的預算?(就算要靠觀光局宣傳,我們這些遊樂園能上得了檯面?)原因很簡單,香港新加坡的遊樂園,一方面知道本地市場的侷限,另一方面也很早就在區域化、全球化的浪潮上,所以在規劃之初就不光只看本地市場。而台灣這些遊樂園,光是吃台灣市場,就可以讓整個家族住豪宅買名車,長此以往,還不是活的好好,所以也就以此為滿足,當然,更不需要大筆投資增添設備和國外競爭,形成一種安於現狀的惡性循環。 但台灣市場說大,其實又不大。 一個地方衛星電視台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冠名贊助為什麼可以賣到7.5億台幣,而「小燕有約」只有500萬?一個地方性的青海酒廠想贊助謝淑薇為何一開就是阿沙力的5000萬台幣?那是因為他們放眼的是整個中國、甚至大華人市場。而除非操作台灣自卑又想出頭的國格主義和政治力(就像這次王院長做的事),如果純粹以商言商,台灣企業想的永遠只有台灣,將本求利,當然也就不可能做出這種投資。因為,台灣市場就那麼大,就只能賺那麼多。 當然,也不是沒有好的例子。像Coco茶飲、HTC和晶華,一開始就是國際視野,像鼎泰豐和台灣的婚紗業,站穩本土特色,厚植實力,進而邁向國際。先不管他們願不願意投資在品牌贊助和行銷上面(台灣的企業的品牌行銷預算一直偏低,這是另外一個議題),至少他們從不害怕市場開放,相反的,更開放的市場,只有讓他們更優遊於本土和國際,賺全華人、甚至全世界的錢。 「聰明的人看到危險,智慧的人看到機會」,全球化開放市場是一股無法遏止的浪潮,我們可以繼續讓企業抱著偏安台灣的心態,讓自己不思長進、讓大學生繼續待在自己的舒適圈爛下去,讓薪水繼續停留在22K,然後繼續罵馬政府保護台灣企業不力。我們也可以把這次的服貿產業的開放當做一個改變企業體質、提昇自我能力的契機,企業將眼界提高、市場的餅做大,個人加強自己的專業、充實自己的語文溝通能力與多重專長,迎接這股擋不住的浪潮。 台灣人啊,要繼續當吠火車的敗犬,還是要當被逼急了而發揮潛力跳過高牆的狼狗,就看我們自己了。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