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08 11:57:39瀏覽803|回應0|推薦2 | |
這幾天讀完兩本有關面對死亡的書──《看護愛妻的鬥病日記:一名癌症專家失去與重生的紀錄》、《其實,那個世界很美》。如果說生死都是人生大事,那麼,在讀過書後,我才確知自己對死亡的認識真的是太膚淺、太貧瘠了。 我是一個非常晚熟──更白話的說法是「很幼稚」的人,人生已走到半百之齡,竟然還從不曾面對、思考、想像死亡過,彷彿人活著就是件理所當然的事,即使父母老了、身體因病痛衰弱了,卻還認定子女依賴父母是理所當然之舉。怎麼會這樣呢?可能和我所知的家人或親近的人從沒有人走入死亡有關吧? 然而,短短五年裡,我開始經歷爸爸、愛貓喵咪、哥哥的死亡,像要補足該修的學分似的,上帝讓我經歷著一次又一次與至親、摯愛的死別,每一次都令我悲痛逾恆,然後在痛苦中學習到一點點對生命的認識、對死亡的理解。這樣的學習,付出的代價真的是太沉重,也太昂貴了。 生命究竟是怎麼回事,誰也說不明白。我開始四處找生死學和如何面對臨終的書看,多麼希望早點知道些什麼,好讓我在面對老、病、死這三件大事時,能夠多少有一點點的身心準備。 說來可笑,我們總是說「生老病死」,如果人生的四大功課就是「生老病死」,那麼我們的學習歷程是多麼的失衡,我們用了無數的時間心力在研討面對生的功課,卻對老、病、死是如此的諱莫如深,以至臨老逢病、甚至面對死亡,我們總顯得如此的慌張失措、茫然無依。 《看護愛妻的鬥病日記》是日本專研癌症的醫師垣添忠生(Kakizoe Tadao)的作品。作者有一個大他十二歲、曾離過一次婚、體弱多病的妻子,然而兩人私奔結婚以來,相守四十年,雖說沒有子孫後裔,但彼此感情深厚,無話不談,遠比那些門當戶對結婚的夫妻,有著更令人動容而感動的情義。 然而即使作者是癌症的研究專家,他的妻子還是不能避免的罹患三次癌症,前兩次有幸治癒,但最後一次的小細胞肺癌,卻是一種至今醫界仍難以對抗治療的癌症,最後病來如山倒,幸運的是,他具有醫療專業,最終能帶著一心想回家的妻子返家,讓妻子安然的死於自己的懷中。然而看護癌妻、慢慢接受她會死亡的歷程並不是那麼艱難,既難且苦的是妻子死亡之後自己一個人還要生活下去的境遇。再也沒有人在你回家時聽你說話、給你回應,面對著妻子的照片說個不停,聲音繚繞在無邊的空蕩中,那種「現在只有我一個人了」的孤獨寂寞無止無盡的襲來,再堅強的人也難以抵擋。 我喜歡作者以誠實和無私的態度回憶描述那段沉入無邊痛苦中的日子,活下來的人有時遠比走了的生命更加艱難。 然而生命最可貴的地方也在這段歷程。 陷溺在悲傷中自是當然,但所有的哀痛最終都會慢慢的癒合,不是不痛了,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存活下來,成為自己生命裡再也無法分割撕裂的一部分。生命如果沒有經歷這樣深沉的哀痛,如果沒有這樣的「養分」滋養過,那麼生命將仍是蒼白貧乏的。把死別之痛轉而內化成自己生命的內涵,才是真正面對了死亡、死別的方式,也才是生命承續的一種完成和圓滿。我們最終也要做這個給予他人生命滋養的角色,才是真正完成了在人世走一遭的任務。如果沒有一個人會因與自己的死別而哀痛,那是因為自己並沒有真正的好好活過,並沒有真正的愛過、無悔的付出過,才會孤寂的走完沒有意義的一生。看作者垣添忠生醫師在與妻死別後如何重生的歷程,也看到了死亡是如何璀璨的教導我們生命的道理。 《其實,那個世界很美》是生死學專家大衛‧凱斯勒(David Kessler)的近作,書的原名叫做《Vision , Trip , and Crowded Rooms : Who and what you see before you die》,意思是指,有些人會在臨終前看到顯像,包括看到已逝的家人親人或朋友甚至原本都不太記得不太認識的人、宗教信仰裡的天使或上帝前來迎接自己,或是開始準備要搭車搭船之類展開另一段新的旅程,或是看到房間裡有愈來愈擁擠的人站著擠著,大家看來非常歡喜的來迎接自己。 這種臨終顯像和瀕死的狀態又不同。瀕死者在鬼門關前走一趟,通常會描述自己浮在空中看見躺在床上的自己,或是有一個遠處極亮極美的隧道吸引著自己想往前走去,但最後不知什麼緣故,自己又回到自己的身體裡面,然後好端端的繼續活下去。而看到臨終顯像的人,通常不多久就會真正的走入死亡,不再復生。有很多醫護人員在照顧臨終者時,都遇到過死者生前在最後的時光(所謂的迴光返照)中表情生動詳和歡愉平靜的描述自己「看到」的「異像」,並訝異為什麼身邊的人沒有「看見」? 由於這樣的描述並不符合「科學」和「理性」,所以長久以來一直被當作無稽之談,死者的家屬不願提及,醫護人員更不肯承認,以至這類「描述」始終帶有一絲神秘色彩,不太被人們認真面對。 作者接觸了太多「案例」,逐漸開始明白,死亡有時並不是「失去」,極可能是另一段旅程的嶄新開始,死亡有時也不是無邊無盡的孤獨,有時反而是與摯愛的重逢和團聚,甚至死亡有時更不見得是結束,而是生命歷程的真正完成。如果我們能夠敞開心懷,不帶任何成見或預設立場,我們將會看見,人在「迎接」死亡的到臨前,其實並不是那般的恐慌孤獨痛苦,而死後的那個世界,也很可能是非常美好的。 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經歷這樣的歷程或說是臨終顯像?我讀完這本書是這樣想的,有的生命已經做完了他今生的功課,可能他就會看見天使來迎接他回天家;有的生命與生命間還有很深的羈絆,那麼他很可能會看見至親至愛甚或施恩受恩之人前來迎接;有的生命還有下一段生命之旅即將展開,繼續他的生命研修,那麼他就得趕緊上路,展開下一段生命;也有的生命可能真的無風無浪或者無力無意願「描述」,那麼我們可能就難以猜度他的死亡究竟是怎樣的歷程了,但這並不代表生命就此無依無歸,只是我們還不明白。 我的父親病逝於五年前的夏天,他走前兩天多數時間是陷入深深的昏睡中,其他時間裡,有時揮舞著手像與什麼人在聊天那樣,有時抓住了病床的欄杆彷彿要下床,一面還有狀似捲起褲腳扛起鋤頭要下田似的動作,他時不時的睜開眼睛嘴裡咕咕噥噥的說個不停,但我們靠近他仔細傾聽時,卻聽不出來他在說什麼,我叫喚他時,才發現他眼雖睜著但其實並不是在看我。 如果我早一點讀到這書,我可能就會明白,我的父親很可能也看到了臨終顯像,而那樣的昏睡和躁動,就是死前躁動,是死亡前的徵兆。如果我早點知道,我就可以全時間的陪在爸爸身邊,絕不會離開半步,在他後來短暫清醒過來時告訴他,我有多麼的愛他,多麼的捨不得他,也會告訴他,請他一定要放心的好好去神的天家,如果我們有緣,我們總有再團聚的時候,請他不要害怕,只管放心的走。但可惜當時我什麼都不知道。 如果我們都有必要早日學習如何面對臨終,面對生命終歸會有走到盡頭的時刻,那麼,但願我們都能早點明白並珍惜彼此相守相處的緣分,好好的過生活,直到走時,不論是回到天家、與早走一步的至親重逢續緣,或是再展開下一段生命之旅,但願我們能做到不留遺憾與痛苦。 書海覓蹤 ● 書名:看護愛妻的鬥病日記:一名癌症專家失去與重生的紀錄 作者:垣添忠生(Kakizoe Tadao) 譯者:游韻馨 出版者:臉譜出版/城邦文化公司 出版日期:2012年5月初版一刷 ● 書名:其實,那個世界很美(Vision, Trip, and Crowded Rooms: Who and What You See Before You Die) 作者:大衛‧凱斯勒(David Kessler) 譯者:張瓅文 出版者:大寫出版/大雁文化發行 出版日期:2012年5月初版一刷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