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2/11 05:33:44瀏覽837|回應0|推薦21 | |
韓少功的文字功力好得沒話說,他曾翻譯的作品也讚到不行,讀這種品質保證的作家作品,簡直就是大熱天跳入河裡游泳,或者大雪夜泡溫泉那般過癮。 不同於《馬橋詞典》的細膩婉轉與層次分明,《鞋癖》走的是生猛海鮮的路線,許多方言威風凜凜,貫穿民間傳聞,彷彿幾個老翁閒坐屋外,邊嗑瓜子邊喝茶,將附近鄰里的動向順手摘來成為話題。 我無法說它好不好看,但它就是精彩,精彩得讓人瞠目結舌!其實,我慣讀都市化情調多一點的作品,對於太地方性的作品不是難以消化就是因語言隔閡而無法融入其中。《鞋癖》倒還好,偶有俚語摻雜,也能讀出特有的韻味,在大量的對話中,促使角色慢慢傾向立體,比如原本是一攤水,漸漸豎起來,穿衣,戴帽,拎包……好像安裝星星,眼睛立刻能放電。 韓少功說故事既不包裝也不綁蝴蝶結,直接從心靈工廠出貨,質感類似毛胚屋。而且他的故事常常沒頭沒尾,彷彿在曠野攔截一陣風,原本是香的就暗香浮動,原本是臭的便臭不可聞,自自然然、毫不扭捏地吹拂。 《鞋癖》收錄二十一篇小說,書裡的口吻全是非常雄性的、鐵錚錚的漢子。我偏愛〈餘燼〉,〈鞋癖〉,〈月光兩題〉,〈是嗎〉,〈土地〉,〈第四十三頁〉這六篇。情節我就不交代了,短篇小說一破梗還有什麼閱讀樂趣可言?想知道內容的人請自己去讀,讓字字句句映在關鍵穴位,恍若採光和佈置,裝潢出屬於自己靈動的心房。 值得一提的是後記,韓少功探討為什麼要寫作這件事,他說:「有很多作家以及很多大作家回答過這個問題。他們說寫作是為了開心,是為了謀生,是為了出人頭地,或者是因為不能幹別的什麼事情,如此等等。這些說法如果不是搪塞也不是戲言,如果事實果真是他們說的這樣,那麼這些作家在我的心目中只能被一刻也不耽誤地除名。從根本上說,文學不是什麼實用術,不是一件可以隨時更換的大衣。把文學當成一件大衣暫時穿一穿的人,大衣下面必定沒有文學,也不會有多少人氣。」 我認同他的觀點。想成功的途徑很多,想靠其他方式賺錢的機會也不少,而文學卻無法保證成功和賺錢。在此前提下,仍持續寫作,或用盡一生關注文學,不在乎現實層面的回饋,僅僅堅持靈魂的高度,這樣的人才配稱為追尋「美」的族群。 韓少功接著說:「選擇文學實際上就是選擇一種精神方向,選擇一種生存的方式和態度──這與一個人能否成為作家,能否成為名作家實在沒什麼關係。當這個世界已經成為了一個語言的世界,當人們的思想和情感主要靠語言來養育和呈現,語言的寫作和解讀就已經超越了一切職業。只有甦醒的靈魂,才不會失去對語言的渴求和敏感,才總是力圖去語言的大海裡潔淨自己的某一個雨夜或某一片星空。」 不曉得為什麼這段文字深深觸動了我,它帶來的衝擊更甚於書中小說。也許是我明白他的執著,明白寫作是如此冒險,如此無法預測前景,唯有詩意的「傻子」才能繼續跋涉,即使跌倒了,也能把路旁的雪泥看作一朵朵綻放的白蓮。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