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舞會場景
2007/03/16 23:00:56瀏覽1667|回應0|推薦4

舞會場景

舞會是歐美文化和社交生活的特殊產物,它的歷史悠久,形式眾多,成績輝煌,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生活傳統,是缺乏這項傳統的東方人比較不易瞭解的文化思維。每年的新年期間(一月到二月)以「音樂之都」維也納的「新年音樂會」和「新年舞會」打頭陣,排出數以百計的各式各樣舞會,最叫人嘖嘖稱奇,羨慕不已。這個季節的歐美各大都會競相舉辦各種名目的舞會,放眼望去,夜夜笙歌,讓人傻眼。台灣多年來有樣學樣,從各大學社團舉辦的「聖誕舞會」開始,熱鬧有餘,卻沒有學到真正的精髓,走出舞會和學校大門後,沒有幾個人還記得究竟跳過哪些舞?

 

這其實才是真正的關鍵,既名之為「舞會」,按歐美舞會的傳統,舞會主辦人一定會先敲定舞碼(又名舞序)和確定樂團(或樂隊)後,才會發出邀請函和發佈舞會消息。所以參加舞會的來賓,事前就知道自己什麼舞跳得很好,可以非常盡興,什麼舞比較陌生,可以當觀眾,為人家鼓掌。

 

場地是舞會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舞會文化成熟的歐美國家在設計一棟建築物時,幾乎都會考慮到舞會的必要條件,從宮廷到民間的集會場所,幾乎無一例外,但在台灣要找個條件良好的舞會場地,往往處處碰壁,難上加難,不是缺這項條件,便是缺那樣條件,老是兜不攏,祇能閉著眼睛,硬著頭皮,勉強接受。

 

音樂是舞會的靈魂,表現舞會音樂的重責大任則落在樂團或樂隊的身上。對舞曲沒有概念的人常誤以為什麼音樂都「可以」跳舞,是大錯特錯的認知。舞曲其實是十分專業的技術和涵養,它專業到即使是音樂科系的師生都不太瞭解的程度。

做為跳舞專用的舞曲必須經過整理和改編,必須能引導和營造出舞會的氣氛,才是及格的舞曲。舞曲更重要的條件則是它的節奏和速度必須正確,才能讓跳舞的人專心一致,不受到干擾,這是舞曲的編曲專業經驗。所以,不是每個音樂創作者都能當舞曲的編曲人,這是個重要的認知。

 

巴洛克時代的歐洲是「宮廷舞會」的鼎盛時期,那個時代的舞曲作曲家以「音樂之父」巴哈(Joh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和韓德爾(Georg Fridric Handel 1685-1759)為代表,幾乎所有古典形式的舞曲都在他們的筆下出籠,是研究「古典舞蹈」者的重要依據。「音樂神童」莫札特也為他的時代留下極為可觀的舞曲作品,貝多芬和舒伯特的舞曲作品也不少,包括了難得的「波蘭舞曲」和「鄉村舞曲」,讓「波蘭舞曲」大放光茫的人非蕭邦莫屬,但真正讓「波蘭舞曲」響徹雲霄的卻是俄羅斯的作曲家,他們在眾多歌劇作品中安排了場景盛大的「波蘭舞曲」,為十九世紀的舞會音樂留下極為可觀的資產。

 

改變歐洲歷史,同時讓古典舞蹈走入歷史的「法國大革命」,帶來舞蹈風潮的全面洗牌,從莫札特時代就有的「德國舞曲」轉型成為日後橫掃全球的「圓舞曲」,但圓舞曲要起飛卻仍得等個五十年,直到1848年的「中歐革命」(Revolution of 1848)才真正開始。奧地利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 of Austria,在位期間1848-1916)開放舞廳為大眾使用,「大眾舞會」的時代才真正來臨。

 

英國在舞曲音樂史上重要貢獻的作品,都表現在「鄉村舞蹈」(Country Dance)上,但區分成兩大區塊,一個區塊是「英國鄉村舞蹈」(English Country Dance),一個區塊是「蘇格蘭鄉村舞蹈」(Scottish Country Dance),另外再加上愛爾蘭的鄉村舞蹈(Irish Country Dance)。把英國鄉村舞蹈介紹給世人的重要人物有二個,一個是出版家約翰普來福特(John Playford 1623-1686),一個是名作家珍奧斯汀(Jane Austen 1775-1817)。尤其是珍奧斯汀,從「理性與感性」(Sence and Sensibility)開始,每部作品都有舞會的描述,是十九世紀初期英國鄉村舞蹈的重要見證人。

 

文學和小說是用來閱讀和想像的,音樂是用來欣賞的,要看到真正的「舞會場景」非電影莫屬。1927/1928年開始競逐的「奧斯卡金像獎」,不乏「舞會場景」的大型饗宴。1956年,網羅了奧黛莉赫本,米爾法拉和亨利方達的「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提名三項競逐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服裝設計),雖然都沒有得獎,片中豪華的宮廷舞會場景卻是多年來讓我百看不厭的巨作。「戰爭與和平」安排了三種宮廷舞-波蘭舞曲,華爾滋和蘇格蘭舞,場景壯觀,極為賞心悅目。負責本片配樂的作曲家是義大利的尼諾羅塔(Nino Rota 1911-1979),他為1972年的「教父」(The Godfather)所作的配樂也寫了一段令人回味無窮的華爾滋。

 

珍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於1940年首度拍成電影,由勞倫斯奧利佛(Laurence Olivier 1907-1989)和葛麗亞嘉遜(Greer Garson 1904-1996)主演,1995年英國BBC電台推出由Jennifer EhleColin Firth主演的電視影集,2005年再由Keira Knightley主演的電影,全都安排了精彩的英國鄉村舞場景,美不勝收,同樣讓人難忘。

 

1939年的奧斯卡金像獎大贏家,橫掃影壇的「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那場著名的慈善舞會安排的是波卡舞,華爾滋和蘇格蘭行列舞(Virginia Reel),誰會忘記郝思嘉急著上場跳舞的俏皮勁呢?

 

在「亂世佳人」橫掃影壇的前一年,「圓舞曲之王」小約翰史特勞斯的故事,以「翠堤春曉」(The Great Waltz)奪得1938年奧斯卡最佳黑白攝影獎,電影中安排了一段「小步舞」(Minuet)的場景,也安排了一段啤酒館中民眾瘋狂跳華爾滋的鏡頭,原本不會跳舞的史特勞斯在這部電影中跳起快速的圓舞曲,有模有樣,讓人不禁懷疑孰真孰假?

 

1978年的「越戰獵鹿人」(The Deer Hunter),片中舞會安排的是波卡舞和俄羅斯的民俗舞蹈「小馬群」(Troika)和著名的「販子舞」(Korobushka)。二年後,該片導演邁可西米諾(Michael Cimino)大膽投資拍攝「天堂之門」(Heaven’s Gate),片頭開始便安排了一場浩大的哈佛大學畢業舞會,在草地上跳「藍色多瑙河」的華爾滋,那真是我看過最精彩的舞會場景。遺憾的是,「天堂之門」卻使得邁可西米諾不但賠光了家產,因「越戰獵鹿人」豐收而來的聲譽也幾乎消耗殆盡,但這是非戰之罪的題外話。

 

香港和台灣早期拍攝的電影當然也有不少精彩的舞會場景,印象深刻的影片像有「古典美人」稱號的樂蒂和陳厚合作的「萬花迎春」(The Dancing Millionairess 1964)等諸多佳作,但請讀者注意,這些舞蹈祇能稱為「表演舞蹈」,而不是舞會上的舞蹈。

 

1987年以前,跳舞活動是不被官方認可的,舞會活動屢遭取締禁止,一般民眾到夜總會跳舞算是高檔的奢侈花費,但官式迎尚往來的活動中,舞會一直是免不了的壓軸好戲,這就出現了極不公平的待遇,舞會其實從未完全自台灣消失,但也從未形成像歐美社會那樣成熟的氣候,一直都是半吊子,不上不下。所以,你若問一場舞會活動的主辦人該安排什麼舞蹈?他該如何答覆你才是你想要的答案?【End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ermanik&aid=82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