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7/03/16 22:58:06瀏覽1152|回應0|推薦2 | |
風流寡婦百年風流史 哈布斯堡王朝領導的奧地利,長期主宰未解散前的「神聖羅馬帝國」,擁有第一流的政治手腕,1804年,「神聖羅馬帝國」在拿破崙的主導下解散了,但賦予「奧地利帝國」的名號,可見奧地利的國力強大,才有實力要求周邊的王國合併成立「奧匈帝國」,仍然隻手遮天,但論及種族的紛爭問題,奧匈帝國面臨的困擾則遠勝過德意志帝國,德意志帝國種族單純,大家同一口徑,目標一致,奧匈帝國幅員遼闊,但光是種族和語言就有幾十種,彼此爭權奪利,互不相讓,讓奧匈帝國「黨中央」成天頭痛不已。 法蘭茲雷哈爾(Franz Lehar 1870-1948)誕生的克瑪諾距離匈牙利的首府布達佩斯 法蘭茲一路受到良好栽培,十九歲時順利自「布拉格音樂學院」(Praque Conservatory)畢業,隨即加入他父親在維也納主持的樂團,擔任老爸的副手。 1902年成為著名的「維也納劇院」(Theater an der Wien)的常任指揮,並在該年十一月便推出第一部輕歌劇處女作「維也納的仕女」(Wiener Frauen),名震樂壇,法蘭茲要開始走出自己的人生了。 一個輕歌劇作曲家最重要的條件當然是作曲的能力,這個條件對法蘭茲而言不成問題,他最知名的管弦樂作品「金與銀」(Gold und Silber,Walzer)圓舞曲,是1902年一月為「梅特涅公主」(Princess Metternich)主持的「金與銀舞會」(Gold und Silber Ball)而單獨創作的名曲,至今仍然廣受喜愛,而在「維也納的仕女」推出前,他已經在1896年的26歲時發表過「庫庫希卡」(Kukuschka)的輕歌劇實驗作品,在萊比錫和布達佩斯公開演出,但這些作品並未獲得熱烈迴響,可以說他還未成功,理由在於他缺少好的劇本做為搭擋,因此尋找優秀的劇作家來合作成為法蘭茲的當務之急。維也納排名第一的小約翰史特勞斯在名作「蝙蝠」(Die Fledermaus 1874)推出前後,也創作過不少輕歌劇,都因為這個理由而失敗,可見好的劇本對於作曲家而言多麼重要。 「維也納的仕女」才剛演完,法蘭茲立即推出「刺繡師」(Der Rastelbinder),隔年(1904)推出「神夫」(Goettergatte)和「婚姻笑話」(Juxheirat),看起來小有斬獲,卻很快就被人忘個精光。 法蘭茲一再遭到重挫,卻沒有喪失鬥志,仍然持續努力尋找機會。他從1861年出版的法國喜劇「使館武官」(L’Attache d’ambassade;The Ambassador’s Attache)中獲得靈感。「使館武官」是法國劇作家亨利梅爾哈克(Henri Meilhac 1831-1897)的作品,而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馬斯奈(Jules Massenet 1842-1912),奧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 1819-1880)等著名法國作曲家的「御用」劇本作家,作品份量自不在話下。「使館武官」的劇情「一個富可敵國的寡婦漢娜Hanna Glawari尋覓第二春」的喜劇故事,激發了二位維也納劇作家雷歐史坦(Leo Stein 1872-1947)和維克雷昂(Viktor Leon 1860-1940)的創作靈感,當成創作維也納輕歌劇的最佳題材。二人將新劇本的名稱改成德文的「風流寡婦」(Die lustige Witwe)。 史坦和雷昂當時心目中的理想作曲家是創作「歌劇院舞會」(Der Opernball 1897)的理查賀伯格(Richard Heuberger 1850-1914),但賀伯格自從「歌劇院舞會」後似乎已經江郎才盡,再也沒有新作品了,而且他應二人提交的「風流寡婦」曲式樣本,也顯示不出他有能力承擔「風流寡婦」的作曲能力。當時史坦和雷昂已經認識法蘭茲,但對他還不太有信心,不敢委以作曲大任,而且唯一能證明法蘭茲有創作圓舞曲的功力的作品,就是前面提到的「金與銀」圓舞曲。幸好當時還有一個人對法蘭茲的作曲能力很欣賞,他是「維也納劇院」的祕書艾米爾史坦寧格(Emil Steininger),艾米爾向二人極力推薦由法蘭茲負責作曲重任。 史坦和雷昂勉強同意給法蘭茲一個機會,嘗試為「風流寡婦」作曲,當他一接到「笨蛋!你們這些愚蠢的騎士!」(Dummer,dummer Reitersmann)的歌詞時,立即靈感泉湧,並在當晚的電話中將他創作的旋律演奏給雷昂聽。 法蘭茲終於取得作曲的合約,並且從1905年初便馬不停蹄的工作,並且在維也納劇院董事卡克札克(Wilhelm Karczag)和華爾納(Karl Wallner)面前演奏他的創作時,居然被批評為「不具音樂性」,所以祇同意撥一小筆製作費試試看,還好參與演出的男女主角都對該劇非常有信心,才讓法蘭茲的心定下來。 「風流寡婦」終於在 消息靈通的倫敦Gaiety & Daly’s劇院經理艾德華提斯(George Edwardes),立即夥同威廉布塞(William Boosey)買下「風流寡婦」的倫敦上演權,並由巴瑟胡德(Basil Hood)改編成英文劇本,由阿德里安羅斯(Ardian Ross)填上英文歌詞,莉莉艾爾絲(Lily Elsie)和約瑟夫柯恩(Joseph Coyne)兩人領銜主演,於1907年在倫敦首演。結果大為轟動,整個倫敦掀起一陣「風流寡婦」的旋風,趕時髦的倫敦仕女紛紛摹仿莉莉艾爾絲的劇中裝扮,戴起「風流寡婦」高聳的帽子,得意洋洋,到處炫耀。同樣的景象也出現在美國各大城市和世界各地的首府, 而小約翰史特勞斯的名作「蝙蝠」甚至達不到這樣瘋狂的景象。 「風流寡婦」最常被拿來和「蝙蝠」做比較,但卻很少人能夠指出如果由小約翰史特勞斯來創作「風流寡婦」,或者由雷哈爾來創作「蝙蝠」,那會是怎麼樣的結果呢?時光不能倒流,所以這個問題無解,倒不如問自己拿得出什麼題材來創作出具有「台灣味」的輕歌劇? 自1905年底問世以來,到2005年為止,「風流寡婦」已經整整走過一個世紀,這一百年來演唱過劇中名曲的歌唱家不知凡幾,出版的唱片也到了難以計數的地步,到101週年的今天台灣終於推出「台灣版」的「風流寡婦」輕歌劇,長達一個世紀的期待是否已經讓人忘了原本所有的激昂啊!【End】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