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沒有明天
2022/06/29 07:56:40瀏覽921|回應0|推薦19

2022628 星期二

 

去年76日,帶貓咪去打三年一次的預防針,及做年度健檢,醫生並沒有發現他腹中有腫瘤,還說貓咪的體重從前一年的8.3公斤,降到7.8公斤。

貓咪的腫瘤是今年4月突然、猛然的長大。

 

今年3月有一天(經查證,是2022123日),Tina請我去吃越南河粉,當天貓咪在外面,我把大門鎖上,但在屋裡,把陽台的拉門打開。

這是我跟貓咪的默契,每次若他在外面,我必須外出,又沒把他叫回來,就把陽台門拉開,他若在前門守候不到開門,會轉去後院,由陽台進屋。

 

但是2020年與2021年,由於疫情,我自己根本不外出,所以有兩年沒有這樣做。從Tina的午餐回來,進屋找貓咪,赫然發現他在二樓bay window房的床上睡覺。

兩年間隔,他都沒有忘記跟我的默契。

 

到了4月,貓咪整日睡覺,也就在4月,他的腫瘤迅速長到像橘子一樣大。

4月下旬,貓咪數天飢餓,但無法進食,428日帶去診所,得知貓咪罹癌,52日送去醫院(急診中心),準備切除腫瘤,當日傍晚醫生告知,腫瘤位置不好,與多個器官、血管糾纏,手術成功機率只有50%,即使成功,貓咪存活機率只有20%

 

53日把貓咪從醫院帶回家,開始灌食,貓咪迅速消瘦、衰弱。

 

527日,發現貓咪呼吸有異聲。

528日清晨,發現貓咪呼吸困難,立刻去跑急診,醫生已經堅持必須立刻做安樂死。

 

我還是把貓咪帶回來,回家後,竟然在Emily蒐集到的獸醫名單上找到一家叫Royal Vet Hospital的,願意在周末做到家安樂死,於是約了第二天,529日中午一點,來給貓咪做安樂死。

 

然而,當天, 528日,貓咪從醫院急診回來,上午在家,下午3點半外出,在前院mock orange樹前、後院大門前、後院、後院儲藏屋前分別趴臥,做老家前後院作最後巡禮。

我把他抱到貓樹上,他立刻自己下來。

 

傍晚720,貓咪從後院進地下室,迅速痛苦不支。

我緊急跟Royal Vet的獸醫聯絡,他竟然答應當天就來,但是他下班時間是晚上8點,而當時已經是晚上740,經過央求,他同意9點鐘過來。

 

老家的人立刻都趕了過來,IngridEmilySteveIngo,只有Tina不能來,她在BC工地。

 

貓咪在家人環繞下,在自己家中,沒有驚恐,醫生給他打安眠針,說需要3分鐘。我跟Emily都上前撫摸貓咪,呼喚他,到第2分鐘,貓咪仍然呼嚕,第3分鐘,貓咪沉睡。

 

910分,醫生用聽筒尋找下針處,說貓咪脫水嚴重。

912分,貓咪離開這個世界。

 

3月中旬(應是123日),貓咪仍然知道外出後,若家門關閉,可以由後院陽台回家。

4月開始,貓咪整天睡覺,到20日後,他睡醒,就來拼命跟我要吃的,給各種食物,他都不吃。

 

4月、5月,短短兩個月,腫瘤就奪走貓咪的生命。

 

貓咪給我的啟示,是,不一定有明天。

 

今年從3月下旬換暖氣爐起,就開始丟東西。貓咪去世,更是深刻刺激,已經沒有明天了!

 

整個大屋,所有的櫥櫃、儲藏室,都塞滿。

多年積累,要丟棄,也非一朝一夕能做到。

 

但是,我已明白,這些儲存備用的東西,永遠不會用到了。

 

清理儲物,丟棄儲物,佔住自己的時間,盡量不讓自己閒著,一閒,就被悲痛淹沒。

 

短短一個月,已經丟棄以下大型物件:

小鑽床,router table ,腳踏車3輛,拖travel trailer用的Hitch(上Kijiji 120元賣掉),patio Gazebo,小空氣壓縮機,沙袋與懸掛架(上Kijiji50元賣掉)。

 

這些都是物品,另外,也不斷丟棄儲存的材料。

 

今天清地下室的儲藏室,那裏有孩子們上學的東西,這些,不知能否丟棄?孩子的痕跡,我難以丟棄。

 

但是,心中想的是,要丟到儲藏櫃露出空間。

腫瘤只用了今年四、五兩個月,就奪走貓咪的生命,怎麼能期望,未來有很多明天,等著我使用這些儲存的東西?

 

無論如何,丟棄將持續到九月,然後明年再繼續,如果有明年的話。

 

九月將回台灣。

今天訂了機票,行程傳真到曉琳的旅行社,幾分鐘後,她就把訂好的機票email過來。

 

現在正是美好的初夏,到處生機盎然,我卻像活在一個窒息的空間,每天都外出跑動一下,努力攪動生活,不要被悲痛淹死。

 

PS:前天,26日,去幫Emily修好downspout的落地水管,今天挖了一叢鳶尾花,裝在大花盆中,送去給Emily

感到窒息,找藉口開車去看一下Emily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egel53&aid=17543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