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章節的編排"學而第一"為始,"堯曰二十"為末.第一句學而時習之(學習,必須適時實踐)是整個中華文化的思想源頭,那麼論語的最末一段,最末一句是何統整概念?
堯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這是孔子一貫的價值層次排布原則,"知命"層次最高,"知禮"則是立身的根本,"知言"則是處世,用世的必修課題,處世用世是否必須"知人"?
再理順一下孔子的思想體系--知命,知禮,知言,最終知人,清清楚楚言簡意賅的指明原始儒家的人性脈絡與人際脈絡.知命知禮--人性脈絡;知言知人--人際脈絡
小弟把這個體系轉換成現代的邏輯語彙,<辯析成敗-探求人性-省思關懷>;知言知人屬於行為客觀的成敗與人性探索,知禮知命則屬於靈魂主觀層面的最終關懷
如何知人?必須知言;如何知言?必須知禮;如何知禮?必須知命.簡言之,總而言之,從一個人的最終關懷,可以了解一個人言與行的真正面貌!
我們仍然用孔子的體系來分,聖人最高,君子其次,色莊者乎再其次,小人最末.色莊者指的是甚麼?顯然指得是,表面莊重甚而大義凜然,實際上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之人
孔子對"言行不一",或者"言行無依"的人大加撻伐眾所周知,巧言令色,鄉愿,道聽塗說等等,言行無依,不依甚麼?以孔子的標準稱,不依仁!<言與行>的最高標準欠缺終極關懷!
仁,是原始儒家的最終關懷!
P.S.
1所謂知命,應當指的是--信仰;所謂知禮,這個禮字,應當指的是文化傳統,相當於希臘時代的"派得亞";<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周公制禮作樂的文化型塑過程,讓孔子以"文"這個字標舉出來
"你我他",眾人當以禮樂如此美好的傳統"文"之,若禮崩樂壞,我有最高信仰與最終關懷的使命賦予,必須完成!完成甚麼?再造<禮樂皆備,溫柔敦厚>的大同社會!
2大同社會是否是中國人,中華子孫在人間的終極關懷?一定是,那麼日本人與共產黨哪個更壞?有沒有優先順序?中國與日本之間的歷史仇恨,是讓它是進行式,還是歷史遺留?進行式與歷史遺留是不同的價值判斷,我們應該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