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8/20 00:58:15瀏覽280|回應0|推薦0 | |
中國製造的成本正逐年攀升,美國波士頓諮詢集團(BCG)的數據顯示,「中國製造」的成本已接近美國,以美國為基準(100),中國製造成本指數是96,換句話說,同樣一件產品,在美國製造的成本是1美元,在中國則需要0.96美元,雙方的差距正拉近當中,以此趨勢發展,中美之間的製造成本差距將在2020年消失。1990年代,中國龐大的人口造就了豐沛的廉價勞動力,使它擁有其他國家沒有的「人口紅利」,不過近年中國工作年齡人口不斷攀升,今年上半年,2.8億的農民工勞動力增速已連續4年下滑,並呈高齡化趨勢,上半年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較去年同期僅增長0.1%,幾乎呈停滯狀態,顯現中國經濟享受了幾十年的「人口紅利」正快速消失。
中國工人的薪資不斷上漲也增加製造成本,從2004年的時薪4.35美元上漲至2014年的12.47美元,漲幅達187%。其次是匯率因素,2004年至2014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升了35%。
中國高昂的地價也是導致外商撤離的其中一個原因,中國的工業地價比美國不少地區更高,中國的電力消耗也不斷攀升,從2004年的每千瓦7美元時上升至2014年每千瓦11美元時,而天然氣成本則從每百萬英熱單位5.8美元升到13.7美元,漲幅138%。中國目前在勞動力成本上的微弱優勢已無法彌補在電力、能源和用地上的巨大劣勢。
以紡織業為例,國際紡織製造商聯合會(ITMF)的數據顯示,紡織業在中國的成本比在美國高出30%。美國工人比中國多出來的工資成本,被美國更低的天然氣價格、價格低廉的棉花原料,以及當地的稅收優惠和補貼所抵銷。
面對製造成本不斷增加,許多勞力密集的產業已開始尋求產地轉移或是以機器人生產替代,早在兩年前,已有不少的美國企業已經或正準備遷往勞動力低廉的中南美洲,或是到美國、墨西哥邊境設廠。
以中國為主要生產基地的富士康日前與印度馬哈拉施特拉(Maharashtra)邦政府簽約,未來5年將在當地投資50億美元在當地建電子設備製造廠,生產蘋果、黑莓、小米的產品。
中國企業熱中到印度設廠,利用印度的低勞動力成本,積極開拓印度市場,中國大陸目前產能過剩,鼓勵中國企業到印度等地設廠,可消化過剩產能,又有助於中國企業「走出去」。
中國電子設備製造商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日前表示,現在一部手機在中國生產的成本低於巴西,但巴西稅高、印度的關稅也高,在當地建工業生產基地有利於進入當地市場,而且發達國家從巴西、印度進口的關稅低於從中國進口的關稅,所以海外生產基地也有助於進入發達國家市場,他並透露,TCL今年將在巴西和印度建立自己的工業能力。
資料來源:2015/8/16 工商時報 鍾寧
本心堂附記:
中國製造成本逼近美國,而東南亞薪資逼近中國。各國都在不斷形塑自己的下一個優勢來彌補失去的上一個優勢,開發中國家一開始是利用土地,勞力,人口,已開發國家則提升到以資本、技術、人才、能源為優勢。
這對不擁有豐富天然資源,也沒有充足人口紅利的寶島而言,而過去熟於運用開發中國家土地與勞力的我們,在面對一個用相同模式崛起的巨人後,有什麼啟示?恐怕要朝向如何利用現有資通訊優勢 提升產品附加價值與生產力;另一方積極對外調整鎖定貿易戰略幅員(即整體性的針對不同國家的需要來進行拓銷)。
對內刺激投資(目前國內的情形是國民儲蓄額不斷創新高),重點在鼓勵創新的投資(社會觀感能容許創業失敗的過程也是寶貴的經驗),而非把規模或產能做大的資本密集投資(這類投資以過去兩兆雙星的經驗來看,結果似乎不能改變目前國內亟需轉型的產業結構)。另一方面由政府擴大基礎建設投資雖能救急,但過了這關,競爭力仍沒藉由塑造新優勢提升上來,而財政能容許多少次的基礎建設投資也是一個問號。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