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哥本哈根憶少年情(一)/ 筱筠
2016/10/11 20:28:53瀏覽197|回應0|推薦2

        四年前的初夏到哥本哈根看望女兒,旅程裡早有了一個特別的安排,將與分別近40載的小同學斯莉見面。   在一個陽光和熙,溫暖安靜的午後,哥本哈根步行街一家裝潢淡雅,北歐簡略格調濃郁的餐廳內,當年那兩個扎著辮子的小姑娘,終於穿越歲月的長河,在美麗的童話王國歡樂相聚,盡訴別來之情。

       重逢的那一刻, 我倆的目光裡皆閃著一道穿越久遠時光隧道卻依然純淨無瑕的光亮,身邊的現實世界仿佛於頃刻間消失,腦海中倏然浮出一個畫面: 一條山花爛漫,空氣中彌漫著芬芳花香的小徑,將我們引回曾經的青蔥歲月與美好的花季年華……

       這是一個遲來的相約,時間的跨度悠長,我們都走過了各自人生的大半輩子, 但令人深感欣慰的是彼此內心裡那份純淨的少年情懷並不因為歲月風雨的侵蝕而露出斑駁的殘顏, 卻由於經過衝刷與淘洗後的積澱,使少小友情能在人生的金秋季節裡繼續放歌。

        斯麗是我的小學同班同學,記得她在三年級時才從同年段別的班級轉過來。她長得嬌小玲瓏,臉部最明顯的亮點是一雙烏黑,靈動能說話的大眼睛,文靜又美麗的她還有一幅天生的好嗓音,每當我憶起她的歌聲,那清亮悅耳的童音總是余音繞梁,久久縈繞在我的腦際。。。她是學校宣傳隊裡唯一的女聲獨唱小演員,每次她上台演唱時台下總是鴉雀無聲,而如雷的掌聲卻隨著歌聲的遠去而久久無法平息。。。當年我是小舞蹈員,少小年華的我們經常在一起排練節目, 活躍在學校的舞台上,在周末或節假日還常常到駐扎在郊區的解放軍營區慰問演出。除了每天上學,我們之間接觸和相處的機會比其他同學要多, 或許彼此性格較為相似,話也談得來,而成了很投緣的小伙伴。

        記得那是一個冬天的下午,放學後,她邀我上她家玩去,我欣然應允。  她家在離學校不遠靠海邊一條巷道裡一座三層洋樓,時隔數十年至今記憶猶新. 走近臨街一個小小的鐵門,她拿出鑰匙打開門有些昏暗的樓梯呈現在眼前,我小心翼翼地隨她身後上樓後,忽覺眼前一亮,那是一間 異於一般人家的廳堂,華麗的水晶吊燈,古董精致的楠木桌椅,成排的深色櫥櫃,精致的花瓶,黑白地磚搭配成圖案的地板,當年叫做花磚,有牆上的油畫。。。。這些擺設,尤其是地上的花磚在當年來說是奢侈和大戶人家的像征,在我當年狹小的視野裡,只有住在華僑新村和鼓浪嶼洋樓裡的親戚家的擺設能與之媲美。她媽媽在家, 並不因我是個小孩而忽略我,記得她還請我吃了當時難得一見的奶油糖果。

        其實斯麗的媽媽我再熟識不過了, 她是教我們美術課的王老師,在我小小的心靈裡,她給我的感覺是一位脾氣很好,溫文爾雅,很喜愛孩子,對學生一視同仁的老師,她與一位世俗勢利眼的老師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那位老師時常橫眉豎眼對著家境貧寒,交不起學費的弱小孩子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呵斥不斷,還罰站了一整節課,全然把孩子脆弱的自尊心踩在腳下蹂碾。而對於家境好的同學則笑臉相迎,還時常找機會在班上表揚,並委以各種“官位”,即便那些同學並不怎麼樣。這位勢力眼老師的表現在我當年小小的腦袋裡塞滿了各種解不開的疑問也激發了我對貧困同學的同情心,同時讓我過早地見到了人生殘酷的一面,而那些無情的畫面再無法從我的記憶裡抹去。

        王老師是一位不同於那個年代裡多數人的優雅女子.  她燙著粗卷短發,在頭頂上三七分開,較多一邊的頭發上總別著一只小小的粉紫色蝴蝶發夾,這種發型把她好看的橢圓臉襯托得更加完美,至今她的容顏還清晰地印在我的腦海中。王老師曾在那個瘋狂的年代裡招過罪,無端被扣上資產階級大小姐的帽子,懵懵懂懂的我常常在鋪天蓋地的大字報欄上見到她被打上大紅叉的名字,而王老師卻依然沉靜,從容,優雅著。。。後來才知道,王老師遭受無端攻擊的緣由,源於她的出身,還有就是自她身上自然散發出來的高貴優雅氣質,讓那些特定年代裡的人看不順眼而起。一位學美術的,並且家世不錯的女子身上總有那麼些與眾不同的氣質,只是在那個年代不被容許。

 

       斯麗也來過我家兩回,於舉手投足,言談話語間給我媽媽和外婆留下了有家教,大家閨秀的好印像。記得外婆還特地讓家中保姆給我們煮了麥片粥,這種如今最經濟的早餐食品在當年也算是珍貴的舶來品,那是我印尼的舅舅想方設法幾經輾轉經香港寄來孝敬外婆的物品之一。記得我們還都對花花草草情有獨衷,當她一眼望見我家陽台上綠意蔥茸,繁花似錦時,竟情不自禁環繞其間,低頭俯視,久久不舍離去,末了,我摘下了一朵潔白的大茶花送給了她。之後不久因為轉學我和小同學失去了聯系,不成想這一朵山茶花竟成了我們少小友情的別離之物,更沒想到這一別竟讓彼此錯過了人生的大半截子。

          旅菲定居前偶然從別的同學處獲知斯莉在80 年代初, 還很年輕時已遠嫁丹麥,生活美滿,一直在心裡為她高興。隨著近年來網絡資訊的發達,每當上網瀏覽世界美景,見到丹麥這個美麗童話國度時,腦海中總會浮現出她的音容笑貌,時而也泛起絲絲思念與牽掛。。。卻沒想過有重逢的一天。然而世間有些事情有時來得超乎想像. 2008年時, 我忽然有機會隨旅游團出游北歐3國,而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是我們這個來自世界各國團友彙聚的第一站, 當時我首先想到的便是若能籍此良機與多年不見的小同學在異域重逢那該多好啊。

        很遺憾, 由於時間緊迫 行程前沒做足功課,且年代久遠終沒能聯絡上斯莉。 哥本哈根雖不大,但總不能漫無目標地大海撈針去, 而且跟團的行程馬不停蹄,日夜兼程, 真的留不出一丁點尋幽探巷的空閑了. 那一回終是抱憾而歸。  時隔4, 重返哥本哈根是專程看望女兒兼旅游來著, 時間綽綽有余。並且在臨出發前不久, 通過多個信息渠道終於與斯麗取得了聯系。 想起啟程不久前第一次聽到電話那頭的聲音時, 我恍若隔世, 記憶裡那把空靈清亮的童音已然不再, 換來的是略帶沙啞和低沉的聲音, 時光的無情, 令人感慨, 它帶走了我們多少美好和珍貴的東西。。。但是, 令我欣喜的是那份天然的少年情懷還在,純真無暇的情懷並未隨遠去的光陰而消失, 它依然深深地留存於我們內心的一隅。

         當地時間早上9點飛機抵達哥本哈根,跟隨來接機的女兒回到住處,稍事休息後我便迫不及待地撥打了斯麗家餐館電話,在等待回應的數秒中,斯麗稚嫩的小臉上那雙烏黑發亮,靈氣逼人的大眼睛不停地在我眼前閃現,我盡力在腦海中搜尋,想像著當年那個身材嬌小,說話時輕聲細語,唱歌時悠揚悅耳的小女孩…。Hello,如潮的思緒嘎然而止,電話那頭傳來了一把男聲,知道我要找斯麗後,他說斯麗不在,問我何人?感覺那語調裡有著同族同源的基因,我猜想他是位華人。於是試探著以國語回應他,“我是遠方來客想拜訪兒時的小同學,敢問您是斯麗的先生?”對方一聽連說“是啊是啊,叫我林先生好了,呵呵,我猜到你是誰了”,啊?我語氣如此心裡卻並不驚訝,因為斯麗應該早將我們兒時的故事告訴先生了(未完待續)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OWNLP&aid=7746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