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大河橋斷有舟渡 路遙小車送幾程 興林國皇城以東數十里,有條河流,名叫流沙河,每到夏季一場大雨過後,往往河水暴漲,泛濫成災。洪澇過後河裡便生長出很多魚蝦,兩岸許多農夫失去了莊稼收成,便常到河裡撈魚抓蝦來維持生活。 靠近河岸的三里莊上有一戶農夫,他多年來在河上划著一條小船,以釣魚為主,人們稱他老漁公。一天打魚回家,剛吃過晚飯就覺著睡意朦朧,顧不得洗腳便倒頭睡在炕上。那晚上他做了一夢,夢中他划著一條小船,正在河上釣魚,忽然望見有一位身穿素衣的少女在十多名家兵的追趕下跑到河邊,少女慌慌張張地向他伸手求救。追兵快要把她抓住了,老漁公處於救人心切,急忙划船靠岸,讓小女上了船,他奮力划樂,把小女擺渡到了對岸。因河流湍急,追兵不敢渡河,保了女兒一條性命。當他划著船離開河岸回頭望時,朦朦朧朧看見少女已手執楊柳,腳踏蓮花,像位仙女似的楚楚動人。霎時間又升上天空,乘著一朵彩雲,向著東南方向飄然而去。老漁公忽然醒來,原來是南柯一夢,回想夢中人,卻出了一身冷汗。 老漁公醒後,他躺在炕上翻過來覆過去再也睡不著覺了,仔細回憶著夢裡的情景,覺得此夢還真有點兒稀奇古怪。反覆思想著:多年來我划船河上,從來未碰到有人讓我搭救過河,今夜夢中怎麼竟遇到一位少女向我求救。 他想著那位少女的模樣,弄不明白她上了岸為什麼會踏著彩雲沿著半空飄去?莫非我花了眼?越想他越感到心裡不安,像有什麼徵兆。於是老翁忙用手推醒枕邊的老夫人,將夢中之事原原本本講述一遍。老夫人睡意未了,聽到老伴講夢,而且講得挺認真,也覺得十分稀罕。她醒了醒神,細心地揣摩半天,像從中發現什麼,高興地坐起來,連聲對老伴說:「你做的夢的確不是一般,我看一定有位仙人遇到了災難,特來向你托夢。你要快到河上等候,說不定還真會有位仙人等坐你的船渡河呢。」 老漁翁經老伴這麼一圓乎,忽然清醒了許多,他坐在炕邊,吧噠了幾口旱煙,信口說道:「老伴你言之有理,我在河上打魚多年,不知害了多少生靈,也該借個機會積德消消災了!」 老漁公在老夫人的幫助下,備了三天食糧,頭戴一頂葵葉編制的帽子,又划小船在河上。 三皇姑妙善順著一條大道向前跑著,不覺到了流沙河邊。這裡原來有一座木橋連接兩岸,是當地百姓過河,相互往來的唯一通道。去年一場洪水把橋沖塌了,至今還未修復。 妙善站在已塌陷的橋頭,望著滾滾河水,無橋可過,心中一片茫然。 數十丈寬河面,又是剛剛下過一場暴雨,水流很急,深不可測。一個女子既不識水性,又無橋可渡,如何是好? 她正在左右為難,四處張望,看到河面上有一位老翁坐在小船上吸著煙,聚精會神地垂釣。忙打招呼:「老公公,是否在垂釣,定有不少收獲吧?」 老漁公抬起頭來,尋聲望去,只見岸邊有位窈窕淑女向他喊話,他漫不經心地答話了:「人老了,閒不住呵,只是消磨消磨時間。」 漁翁說著邊收漁竿,妙善在岸邊看得清楚,只見一條漁絲上掛著一個銀末,連個鈎都沒有彎,更無魚餌。 妙善看在眼裡,覺得漁翁倒有點奇怪。人想:自古以來釣魚者哪有不用魚鈎之理,至於當年姜太公在渭河用直針垂釣,其意非為錦鱗,只釣王侯。這位老翁為何也用直針垂釣呢? 她有些不解其意,因此忙問:「老公公,我看你釣針沒有彎釣,是否忘了,垂釣哪有不用魚鈎之理?」 老漁公細聽這位女子問話,定神細望,似乎有些面熟。他忽然想起那天晚上夢中之事。暗思:這位女子莫非就是我夢中那位要借船過河的仙人?他邊想邊把小船慢慢搖著。 待小船偏離河心,靠近岸時,老漁公道:「俺多年來在河上垂釣,不知害了多少生靈,自知有罪。今日垂釣,非為錦鱗,只等一位仙人到此借船過河,好讓俺做點好事,免去災性!閨女你是過河的嗎?」 妙善抿不住嘴噗咯笑了一聲,向著老漁翁道:「老公公,你這是大白天講夢話,哪有什麼仙人搭你的船呢?」 兩人正在對話,忽見後面有一隊追兵趕來。邊跑邊喊叫。 一位家兵遠遠就喊:「三公主在那,快快捉拿!」 另一位也叫:「不能讓她跑掉了,不然回宮後國王要治我們死罪!」 喊聲越來越近。 妙善聽到喊聲,猜想一定是父皇派家兵家將追她而來,她站在河邊,聽著喊聲,望著滾滾河水,只見前無渡橋,後無退路,一籌莫展,霎時極度緊張起來。 她在恐慌中雙腿跪向漁翁求情道:「老公公,女兒我是興林國妙莊王的三公主妙善,我立志出家修行,可是父皇硬逼我招駙馬成親。為了實現我的夙願,我逃出了皇宮,父皇派家兵來捉拿我了,求老公公能借船載俺過河,救小女兒一命,來日必有一報。」 老漁翁一聽,得知跪在眼前的女子竟是國王女兒,真是有眼不識泰山。他看追兵很快到了岸邊,便急划船過來,向妙善打招呼道:「公主快快上船來!」 妙善公主萬分感謝,她用力一個箭步跳上小船,老漁公竹竿一撐,將船很快划到了河中間,幾位家兵家將望著深不見底的滾滾流水,哪敢涉水一步,一個個眼巴巴看著妙善公主坐在船上離開岸邊,漸漸遠去。 妙善乘船登上對岸,一頭跪在老漁翁面前,一再感謝他的救命之恩。 漁翁看妙善還有些驚慌,一把手將她扶起,忙問小女子要到哪裡去? 三皇姑妙善回答:「小女我要到白雀庵皈依佛門,請老公公指路。」 老漁翁看對岸家兵還在喊叫,自知不便同她多談,將手一揮讓妙善快快上路。 她辭別老漁翁後,順著一條路又走了數里路程,忽然天空烏雲密布,雷聲陣陣,狂風大作,霎時大雨劈頭蓋臉地打在身上,妙善頓感寒氣襲身。 一位皇家弱女子第一次出門,不僅舉目無親,還時刻經受著家兵捉拿之險。老天又來做孽,將出家人雨淋路野。她在雨中理下秀髮,甩著頭上滴滴嗒嗒的水珠,她看著自己身上衣服如此單薄,在風雨裡直想打寒顫,想起出家人之難。 此時此刻,妙善站立在雨中,由於過度感到孤單,不免想起宮中父母的恩情慈愛,想起兩個姐姐過著榮華富貴的幸福生活。自言自語:「妙善呀,你是位皇家女,多少榮華不去享,為什麼偏偏要選擇出家去當苦行僧?這難道不是自找苦吃,自尋罪受?萬一死在荒野有誰知道呢?」 轉念間,她想起古人云:見人發財,家室增榮的時候,你既不要懼怕,又不要羨慕。因為他死的時候,什麼東西也不能帶去,他的幸福和擁有的一切,不會隨他而去。 她又想起在燃燈道人面前曾向佛祖宣誓立憑的情景。 想到這裡,她又感到自己的念頭是那麼的自私和可愛。 她又想,現在天下有多少百姓正在深受苦難,我既然已經逃出家門,決意皈依,哪裡還有畏懼困難之理?佛山無徑禪引路,大海無涯苦作舟。出家人只要心善、念純、腿勤、眼正,沒有涉不過的河水,爬不過的山嶺。我要借風修行,披雨練心。於是她堅定信念頂風冒雨繼續趕路。 傍晚,風停雨住,一片夕陽的餘輝掛在西天邊的一個山頭上,閃閃發光,眷戀著人間。鳥兒正在歸林,羊群正在回圈,妙善還獨自一人,走在曠野的路上。 路邊有一個小村莊,有幾戶人家升起了炊煙。 她已走了多少里路,白佛寺廟還有多少里程? 她艱難跋涉,走得已十分疲憊。 妙善想,已經這麼晚了,不如借一戶人家暫宿一晚,待明日趕路不遲。於是她走向一戶柴門小院。門半掩著,院內只有一座北屋,窗戶欞上掛著一串又乾又紅的辣椒,窗台上晾著許多農家草藥之類的東西。她站在門口化緣。一位老婦人從院內走出,看到是一位臉色憔悴,疲憊不堪,衣服被雨水淋透的閨女,慈悲滿懷,無比愛憐,她竟不問來歷便忙開門將妙善迎進內屋。 這一家只有老兩口子,一生無兒無女,多年來他們以耕種兩畝沙碱地為生。平時男的經常到田頭、山崗、河邊採些中草藥到集市上去賣,換回些油鹽錢,家境雖然貧寒,但卻是一門善良人家。老婦人將妙善迎進內屋後,搬來一條長凳讓她坐下。她發現姑娘不僅衣裳全濕透了,連腳上鞋襪都沒有了,而且已皮開肉裂,腫得十分厲害,叫人好不心疼。老婦人隨便問起來由,三皇姑妙善將出家一事細表,她邊聽邊落淚,趕忙點著一堆柴草,給妙善烤火取暖。 不一會兒,老頭挑著一擔柴禾回來了。老婦人知道老頭懂點中醫,有些民傳驗方,平時鄰居有什麼雜病都喜歡請他去看。她連忙讓老頭進屋為姑娘診脈,查看有否傷了風寒。老頭查看妙善臉色紅潤非常,頭熱得不得了,憑他的經驗,認定像是得了傷風感冒,忙將平時從野外山崗地裡和河邊採回的蒼耳子、小柴胡、板蘭根、附子等幾味藥配在一起,另外還加了幾片干姜片煎熬成湯藥給她服下。睡覺前還用開水泡艾葉讓老伴給她洗腳,像待自己親閨女一樣精心照顧。並安慰道:「姑娘,你傷了點風寒,不要急,吃幾劑草藥試試看,好好靜養幾日,調理調理就好啦!」 一家人這麼慈善,待妙善像自己的親閨女一樣,使妙善第一次看到天下還有這麼好的莊戶人家,第一次享受到人間真正的情愛和溫暖,讓她感激不盡。她望著兩位慈祥的老人不由淚花瑩瑩,浮想聯翩。想到宮廷裡的人情淡薄,權利之爭;想到姐妹之間比榮華爭富貴的虛榮心;想到父母和兒女之間雖然是骨肉情感,但也滿是恩恩怨怨的,充滿了家庭的自私之心。特別是父皇逼婚,幾乎將她逼到絕路上,讓她對宮廷的情感已十分淡涼了。她深深感到,人的尊貴只不過是披在身上的一件聖裝,許多人裡面裹著的並不比凡夫俗子強了多少,或是滿腦名利地位,或是披著羊皮的狼,表面上溫溫順順,其心也許比蛇蝎還毒,比尿糞還髒。她想到,救她過河的老漁翁和這戶農家飯碗裡的稀粥,及盤裡的野菜更感到鄉間人家的樸實勤勞。心想,天地人和是上帝的旨意,到了人間為什麼就有了好與壞、善與惡、貧與富、喜與憂、甜與苦之分呢?佛祖旨意要慈悲為懷,普度眾生,也許他早就看破了紅塵? 三皇姑妙善想到此,十分感激地說:「謝謝二老,你們是人間最善良的人,待我修得正果,保你全家今生來世永遠平安。」 二老聽了心裡熱乎乎的。 這一夜,老兩口為了讓妙善睡個好覺,讓出了堂屋,其實老婦人並沒入睡,坐在炕邊守了她一夜。 妙善因過度疲勞,加上雨水澆身,風寒感冒,一連幾天高燒不退。 二位老人步不出戶,在家精心照料。妙善連服了幾劑草藥,第四天才感覺到身子骨輕鬆了許多。她晨起後就想拜謝老人家,急著重新上路到白雀庵皈依。老人勸妙善再多住數日,妙善死活都不肯多留一天。老兩口子看她身體還極度虛弱,又強留不住,只好讓老頭推著一輛木製的獨輪小車將她送了一程又一程。妙善坐在小車上,有說不盡的感激。 有詩曰: 大河橫流覓無路,且聽背後有殺聲。 妙善苦度悲中喜,絕處逢生謝老翁。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