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3/28 00:45:21瀏覽251|回應0|推薦3 | |
杜安‧卡柏森(Duane Cuthbertson)著寫的《教導,而非「叫倒」你的孩子!》(Raise Your Child–Not Your Voice!),書中解說得淋漓盡致,詼諧的內容會令你微笑,單是書名就已經提醒我們做父母的,每當道理講不通的時候,音量自然而然提高八度,以求加強孩子的注意力。 而另一位名作家,豪華德‧亨利克斯(Howard Hendricks)細述他和一個朋友在玩的時候,他朋友的母親在叫他,朋友聽若未聞,那位母親再叫,這回音量提高了一些,他依然當著耳邊風,亨利克斯問:「 難道你沒有聽到你母親在叫你?」,他的朋友回答道:「聽到了」,並仍舊文風不動,相應不理。這個時候他母親的音量已高到幾近頂點,而且十分激烈。這次亨利克斯的朋友急著說:「這回,我非去不可了!」亨利克斯就不以為然地問:「難道你母親第一次叫你的時候,你沒有聽到?」他的朋友回答得更妙,「聽到了,只是當她的音量高到這個程度的時候,我知道她是當真的有事要找我。」 你有沒有發現,為了讓您的子女注意您有所回應,你就提高嗓門大叫?管用嗎?不見得。當你喊叫成性,講道理和合作就此全部崩盤,這時不僅是你的子女失控,連你自己也跟著失控,一旦你是個失控的父母,休想你的子女會循規蹈矩。你對你的子女吼叫,早晚你的孩子會回過頭來對你吼叫,到了那一天你就「兵敗如山倒」了。 這樣,真的公平嗎?孩子照著我們父母教導的模式,一成不改的去做,該受到懲罰嗎?問題的癥結不在孩子的行為,而是在我們這些為人父母的行為;孩子是從我們這些父母身上學的,而我們的教導卻又完全出自己身的創傷與悲痛。 一旦你發現你要對孩子叫罵的時候,先冷靜地退下來,試試以下幾點建議: 一、 切記:是父母在教導子女,而非父母的童年經驗在教導他們。在教導方面,總得有主導,不是你自己,便是你的小時候的經驗;要出自於為人父母的您,這才是上上策。因為這本就是神的旨意。 二、 請注意:權柄是出於責任,它會反映出您的修為。權柄不是在於你的嗓門有多大,也不是靠聲音來建立,所以當你發現你差不多要“失控”之際,你必須學會先控制你自己,這樣才能夠使你的孩子在你的掌握之下受到誘導 。 三、 在要求你子女的守紀律之前,先要律己。一位父親帶著他三歲大的孩子去逛街購物,站在一邊的店員聽到這位父親說:「小強,別急啊!先大吸一口氣……別讓這些事來激動你。」最後那位店員忍不住,走上前去說:「恭喜你,你的小強真是中規中矩的乖小孩。」這位爸爸回答說:「小強不是他的名字,是我的名字!」 四、 以輕柔語調說話。言中有物,言要由衷,當你的孩子步步相逼於你時,要先警告他,小孩子十分機靈,學得更快,當他們發現口頭的警告,是屹立不搖地在他們和紀律之間的時候,你會赫然發現他們的耳朵和聽覺都大大進步了。 五、 力求貫徹始終。當我們這些做父母帶著疲憊的身軀、工作的壓力、和全身酸痛的老骨頭回到家中時,想維持這個原則也的確不容易,這個時候,孩子就成了我們的受害人,輕而易舉地淪為我們禁錮自己情緒和感覺的箭靶子。 對自己的孩子大叫大罵,絕對不是甚麼解決之道,當你臨失控之際,先大吸一口氣,並禱告說:「神啊!請幫助我……我快擋不住了,要失控了。」接著要發生的事,會令你大吃一驚。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