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0/19 05:38:45瀏覽142|回應0|推薦0 | |
在美國,緬甸人蠻多的。大部分是難民。大多來自泰國或馬來西亞。 他們的穿著打扮,好似一點都沒改變過。常常看見老年人穿紗籠。而年輕的,也會穿自己種族的傳統衣服,有時有的男性還在肩上挎著一個布袋,慢吞吞的走過斑馬線。倒有穿褲的,西裝褲配襯衫。不對搭。你也許不知道,這在他們家裡,或許是認為最好的那套了。我們家鄉以前大部分的男性,包括父親,都喜歡這樣的穿著。買不起整套,去買一條現成的便宜西裝褲,上衣隨便搭配,用來應付一些場合。在這裡看見這樣的穿著,雖然迥異,可我明白他們大部分是難民,生活得依靠政府接濟才能過去。要購買多余的衣物,自不容易。 這裡的難民,在醫療和生活方面可以安心。孩子能去免費的幼兒園,上學也能申請餐飲費。若家裡有殘疾或老人、兒童,得到的資助範圍將更廣泛。所以我也發現,大部分的緬甸民族在這裡,要嘛家裡有殘疾人士,或有老人,要嘛就是許多孩子。這也就是為什麼這裡這麼多難民的原因了!因為單依賴這些補助金,全家人都可以吃好喝好。比起還在緬甸邊界地區的人們,生活自天壤之別。遺憾的是,這樣的社會福利雖然提供了方便,可也成為造就難民中的難民的根本原因。 難搞的人民!健康的,不工作了,靠家裡殘章親人的接濟過,靠家裡老弱人士的接濟過。然後告訴家鄉的難民,這裡的生活多麼自在,導致許多人又開始了綿長的美國夢。他們在泰國等,在馬來西亞等。少則一二年,多則十多二十年,等著踏上美國領土,成為這裡的難民或難搞的人民。 不工作,不納稅,政府又有多少錢來救濟大量的難民呢?有幾回,一位緬甸人托人將剛出版的緬文報紙送來給我。驚異的讀到生活福利是應得的,不該無故放棄,而非鼓勵去工作。 緬甸移民史陸續的開始了許多年,還會持續多久,卻不知道了。但現在的新移民,有自己專去的教堂,有自己的社交群。很多政府部門和商務方面,都能找到緬文翻譯員。我確實沒想過會看見那麼多的緬甸人。一直認為有太陽照到的地方就有華人,其實緬甸人也到處都是。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