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7/06/20 06:05:09瀏覽282|回應0|推薦0 | |
創業年代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經濟復蘇的春風吹遍了華夏大地,而父親,一個有志向,有思想的人,放棄了賴以生存的漁業,他經過婚後二十年的積蓄,省吃儉用攢下錢,大膽做了一個決定:建屋開店。他與母親剛結婚時,沒有房子,當時租借別人大厝一間小房住了些年,而後,父親買下立於梅花橫街的二層木屋。開店需要門面,因此他決定將木屋拆除,而後建成三層水泥磚房。當時農村道路交通都很閉塞,沒有木材石塊怎麼辦?他歷盡千辛萬苦,一個人跑到寧德,找到建築材料市場,聯系工人,好說歹說又用最少的錢委托他們將龐大、沉重的木、石材運回千裡迢迢的漁村,之後日夜奔忙,蓋起樓房。想起當年事,他總是搖頭嘆息:苦了!當時在鄉村能建起三層房子的人寥寥無幾,而父親是其中的一個。 房子建起來了。記得喬遷那天,家裡外巷道歡天喜地,擠滿了道賀與看熱鬧的人,我們的屋子驕傲地矗立在橫街中心,而四周仍是低矮的木房。房子構造以飯店格局設計的,一進門左邊擺放案板菜樣,右邊為廚房,中間過道設計了一個拱形門,漂亮的白色瓷磚上鑲嵌著幾只鳳凰飛翔與古香古色民俗圖案,過了拱形門裡邊擺二張桌子,左轉彎上二樓,偌大的空間可以擺四、五張大圓桌;第三層是我們全家的臥室,隔成兩間。建房期間,我們暫時租住在離家不遠的地方,而搬回後,五口人怎麼睡呢,能干的父親在其中狹小的一間,設計了兩架竹床十字相橫的辦法,節省利用空間,他與哥哥干活完就在這間休息;大的一間留給母親、我及幼小的弟弟。我和弟弟經常鑽到隔壁房間,爬上高處的竹床,中間正對一扇窗戶,推開窗,看樓頂的瓦泛著青苔,綠油油的,小鳥忽的一下從窗前飛過……我們有時在床鋪上玩像棋,有時望著窗外的天空發呆,而樓下父親正熱火朝天、忙忙碌碌,在煎煮熬切中,操勞著…… 那時家中的生意非常好,每天都擠滿了討海回來的漁民,三個一群,五個一桌,滿滿當當,從來沒有閑著的桌子。當時父親和一個叫“金妹沙”的伙哥(方言伙伴的意思)一起合伙開這個店,父親負責站砧板,金妹伯伯負責炒鍋,兩個人的合作長達七年的時光,金妹伯伯性溫和,人耐勞,與我們似一家人,他每天起早貪黑,都泡在店裡。干活累了,只在午後灶台的過道邊,擺一張躺椅,眯縫些許時間,再吸食他喜歡的煙鬥草煙……直到夜晚,等所有客人都走了,他才踩著夜燈與青石板的影子回家。那時父親才五十歲出頭,還是顯得年富力強,剛剛創業,生意紅火,也使他渾身充滿了勁。開餐飲其實是非常辛苦的,通常父親凌晨四點多就要起床,乘車到離家十幾裡外的金峰鎮去買海鮮、蔬菜、水果、干貨等各類食材,然後再挑著滿滿的兩籮筐,急匆匆的趕回,早飯都來不及扒拉兩口,他又馬不停蹄地洗、切、熬、煮,進行分類、拼盤。那時漁業是家鄉最好的經濟收入方式,漁民們挺富有,特別是大船拖網,他們隔三差五都會預定酒席,慶祝豐收,宴席前要做祭祀儀式,需要香供的雞鴨魚肉也都是提前一天到父親店中,要求他准備好,因此需要幾碗菜,供擺什麼,這也是父親每天去金峰進貨必須考慮的內容。繁瑣細小的事一件件,一樁樁,父親總是安排得井井有條。當踩著點把籌備的工作忙乎完,就迎來中午的客人,一般都到下午一二點,才得以吃午餐與休息片刻。 但晚上生意是重頭戲,需要制作大量的魚丸、魚麵,父親又攤開大掌,立在砧板前像個英雄,那時都是純手工制作魚丸魚麵,需要將購得的“馬鮫”等魚,削去骨頭、刺,留下好的魚肉,剩余的骨頭等切成另作魚湯,家鄉人特別愛吃。他嫻熟的刀工“哐哐哐” “切切切”不時在店中傳來富有節奏的響聲。我們年齡小,之後幫忙絞魚粉,就是將那些削下的魚塊一個個放入手工攪拌機,由一人搖動手柄,另一人放魚肉,攪拌機內發出“卡擦卡擦”的聲響,螺旋的動力向圓孔外流出一條條細細滑滑的魚粉,用手掂捏,顯得細膩均勻。這個工作量挺大的,每當完成好幾盤的勞動成果後,我們往往手酸腰酸,還要小心不能被鋒利刀刃弄傷手指。最後開始制作魚丸、魚麵。父親之前已經在一個大缸裡用他強有力的手臂將魚肉與配置的麵粉沿弧形甩了無數遍,也制作切剁好肉餡,他帶領著我們學包魚丸,看他流利的兩邊手快速的一捏、一舀、一包,順勢再將包好的魚丸放入滾燙的鍋中,我們都很羨慕。後來,我也學會了包魚丸,甚至去皮、骨刺這些適合大人在砧板前干的活,我也挺拿手。哥哥在一塊很大的門板上制作魚麵,揉、捏、鋪、碾,最後再將圓型的魚麵對折成四角,而後放入蒸籠中煮熟,一樣工序都不能忽視,不久後,香醇鮮美的魚麵出鍋了,等稍微冷卻後切好一絲絲,一條條,而後保存。每天當看著客人津津有味吃著這些食材時,我深深明白其實背後付出多少辛苦的勞動。 客人們來了一撥又一撥,家裡忙得團團轉,母親負責收拾桌椅、洗碗,我們有時也去端菜,端著盤子與湯碗搖搖晃晃到二樓,從熱鬧的人群中嫩生生地喚一句:菜來了……而後大人接上桌,還看了一眼羞澀的我……直到街燈籠罩了整條橫街,犬吠在深夜驚醒,一家人的勞累才慢慢停歇下來,我們都到三樓入睡了,而父親整理完所有的衛生,為第二天該做的事情做好盤算統籌,他才上樓躺下,不一會,整條小巷都可以聽到他雷鳴般的鼾聲。第二日天未亮,他繼續挑起扁擔往金峰出發了…… 由於父親為人熱忱、講求誠信,一天天,一年年,橫街“曰寶”店名聲在望,成為當時梅花古城的一張名片。提起父親大名,無人不識,他的勤勞、能干獲得了家鄉人民的尊重以及許多人羨慕的目光。父親擁有很多的忘年交,他喜歡幫助別人,年輕人都與他玩得要好,許多都結下一輩子的情誼。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也就在那幾年裡,父親盤下了連著店面的後面一個房子,在連接處開了一扇門,稍加裝修又添上一層,家裡緊巴的住宿條件得以改善,祖母每隔二月就過來住一段時間,父親打算將這房子給將來成年的弟弟,前面的店面屬於哥哥……他的肩上背負著養兒育女的責任,每一步前行的腳印,走得鏗鏘有力。後來,家鄉又陸續開出兩三家餐飲店,餐館的繁榮也見證了那個年代漁業經濟的發展,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如父親一樣的農村創業者,他們敢於人先、兢兢業業、吃苦耐勞的精神永遠值得後輩人敬重,如今,家鄉高樓林立,車喧路闊,早已不是過去模樣,父親回憶起往事,常喃喃地說:當年跟他同樣白手起家的很多同伴都已遠去,他指著照片中那些與他一同在海上飄搖,或後期創業的身影,他的眼中總是飄過一絲悲愴的神情……(未完待續)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