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樹木會釋出甲烷 - 多種樹可解決問題?
2008/02/02 05:31:10瀏覽1631|回應0|推薦21

(飛往海極)

先祝大家新年平安蒙恩福。

有朋友問到森林與吸收CO2及釋出甲烷的問題。我趕緊用功,試著找資料回答如下,不對之處敬請指正。(請參看《要不要買CO2點數?》)

植樹造林應該看地理環境。不管是為了美化,或是為了抗暖化,原則上種本地原產植物是最好的,比方說:在較為乾旱的地區,就不要種需水量高的外來植物,包括草坪,這樣可節約能資源,也避免破壞本地生態。

為了抗暖化,美國已有公司,收錢專門在北美洲荒野大批種樹,他們也有森林管理人員負責監測,但是種什麼樹、有沒考慮全面影響?若又需施肥澆灌,則對環境會有不小的負面影響,這也是為何有些人提出疑問。種少量的樹,與造一大遍森林有很不一樣的影響。

人們開始有系統的研究氣象、植物分部等,大約是六、七十年前。各大洲森林分布情形,及一百年或甚至幾萬年前CO2與甲烷在大氣中含量多少,並沒可靠紀錄,彼此間的關係如何仍有待研究。地球上海洋循環、氣流、森林、原野、農田、冰原、雲層、海水、溫室效應氣體、地球轉動、與陽光照射反射間的關係,是處在複雜又精細的動態平衡下,如何找出彼此連帶關係,仍是科研的挑戰。

60年前到60萬年前的氣溫與CO2及甲烷的關係,只能從南極洲或格凌蘭鑽挖出來的冰柱裡的空氣泡來取樣分析,或是從岩石、化石、老樹、從海洋河川大湖底層的積泥取樣分析。根據分析與推論的結果,近一千年來(甚至數千年來),大氣中溫室效應氣體總量(含CO2與甲烷)大體穩定,也與平均溫呈對應關係(推算出來的平均溫也穩定),因受前述諸多因素影響,穩定中有上下起伏。

但最近一百五、六十年內,工業革命後,氣溫與溫室效應氣體都快速上升,超乎過去一千年的平均值(甚至是數千上萬年的平均)。因此很多人認為這極可能是人類活動造成的,這就是所謂的「人為暖化說」的起始。

地上原本有大遍森林,但數千年來的砍伐開發,已改變原貌,這肯定對氣溫有影響。過去數十萬年,也有冰河期與暖化期更替,甚至十五到十八世紀時就有一段很冷的時期。但冷暖變化、森林分布、與溫室效應氣體彼此間的關係,並無可靠紀錄,只能從古文獻中去尋索,或依據樣品分析結果,倒推回幾萬年前的狀況。有些科研人員認為近一百多年來的暖化現象,就是自然循環的再現,冷暖更遞,有大週期(一萬或十萬年),也有小週期(數千或數百年),這就是「自然循環暖化說」。

樹木會釋出甲烷,是最近的發現, 2006年初才被公諸於世。大氣中的甲烷以前認為主要來自腐朽的有機物,比如:甲烷會從沼澤溼地污泥裡釋放出來。森林當然有濕地與沼澤,也有腐朽的死樹與死動物,所以會有甲烷釋出,但不易分辨那裡是主要源頭。

海洋與河川也是甲烷的來源之一(有沉積的淤泥)。現代社會(這60年來吧?)的農牧業是主要「人為」甲烷的來源。垃圾掩埋廠、廢水處理廠等也都產製甲烷(微生物分解作用)。

樹木及其他植物釋出甲烷,也吸收CO2,到底對大氣的影響如何?仍待進一步探究。至少在近數千年內,地球氣溫是在動態中有穩定性,適合人畜植物生活,才發展出文明。可是造物者所給我們的這樣精細的穩定性,現在卻面臨危機了。這就像陶匠塑了個精美又超薄的瓶子,可是顧客不小心碰撞出裂紋,瓶子雖沒破成碎片,但只要再不注意,就可能無法「歲歲」平安了。

其實問題該有三方面:(1)多種樹是不是最佳解決暖化問題的法子?(2)多種樹可能會對幾千年來脆弱的氣候平衡造成什麼影響?(3)要恢復並維持氣候的穩定性,可有別的辦法?那些專門種樹抗暖化的公司,對樹木釋出甲烷的發現,是極關切的。

還有一個問題不能忽視:暖化對森林的負面影響有多大?縮小中的森林,肯定吸收較少的CO2,也使得生物存活空間減少。

建議:可以看”An Inconvenient Truth”那本書,裡面有非純科學性的解說與圖表,資料來源可靠。有關植物會釋出甲烷的發現,可看Scientific America, February 2007,Pages 53-57 的報導。最初的論文發表于Nature期刊,January 2006。

(以上所提資料,多數都可在網路上查到。)

註:本文選錄于《都是CO2惹的禍?》一文,刊于二○○八年六月教會公報。

圖與文/ 沙塵豹于來禽小宅/ 02-01-2008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ternalGreen&aid=1589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