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How Shall We Live? -- 失落的藝術
2022/03/22 08:31:59瀏覽793|回應1|推薦6
How Shall We Live? -- 失落的藝術

去年(2021)底與環境有關的熱門話題不斷出現在媒體上,闢如:中國的煤炭荒,造成全國大停電,更嚴重影響入冬後的供暖;美國Biden總統幾經黨內外波折,才簽署的the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Jobs Act,這個法案是與環境復育、發展電動車、減緩氣候變遷、及交通基礎建設有密切關聯;而自十月底到十一月中,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26)在英國招開,這是國際盛會,想要設定減碳目標,使全球平均溫升高不超過1.5度C,到2030年能比2010年減少45%碳排放?這當然不容易,肯定成為工業大國的角力點。

誓言與現實的挑戰

中國是世界碳排放最多的國家,領導人卻沒出席會議,只派特使與美國特使達成協議,但具體承諾如何兌現,這很難在缺乏互信的情況下驗證;美國總統雖信誓旦旦,要減碳,要捐款協助窮困區域,可是國內在推動綠能開發與電力傳輸上仍有很多困難,通膨壓力與材料供應也越來越吃緊,再加上新變異病毒出現,影響經濟發展,而最近的東歐戰亂,更是衝擊人命與環境甚鉅,想在幾年內減碳恐難有什麼進展。

在政治協商熱烈爭論下,各國簽下誓言(如往年一樣)要減少使用石化燃料、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但還有空氣、水與土壤污染、廢棄物、與生態破壞問題,似乎被這場喧鬧所掩蓋,這些問題與氣候變遷實是難兄難弟,有如連體双生ㄧ般。

就以塑膠製品來看,它在人們日常生活裡,無所不在,既輕便好用,價格又便宜,而且使用特殊塑材的容器與建材,也能持久耐用,但是一旦成了廢品,就因為我們的輕忽,而造成收集與處理問題,這些廢塑膠品往往就淪落路邊,有很多隨風吹散,而進入水域海洋,真正回收的只不過三成。

幾年前,曾在尋回綠色地球網頁刊出一文(eternalgreen.org)介紹一批歐洲的年輕人,因看不下去太平洋裡漂流的大遍塑膠廢品,卻無人聞問,自己就開始一大膽的嘗試,用拖網船來清除海域裡的塑膠垃圾。起初沒有那一國肯支援他們,也沒什麼企業看好這異想天開的實驗,甚至有學者與媒體還說風涼話。實驗開始經歷了一些措折,但他們持續改進,積極爭取關心人士支持,到今年已經是第三階段的實驗,成果相當「豐碩」,搜集到大量的塑膠垃圾,都送去回收,製成可再用的產品,如眼鏡架、花盆、容器等,在我們的庭院裡,就有海域塑膠回收後製作的盆子。除了清理海域塑膠垃圾,他們已着手在較大的河川上,用特殊船舶來清除垃圾與塑膠廢品,防止廢棄物流入海洋。但僅僅是清理、回收就真能解決污染問題嗎?這需要每個人來檢視。

不潔淨的電動車

在這次氣候變遷會議內外,討論的議題以減碳為主,伴隨而來的話題就是淘汰燃油車,這也是世界上主要車廠卯足全勁發展電動車(EV)的原因。

雖然電動車遠比燃油車能源效率高,因為所用的機械原件少,所以能源傳輸耗損也少,但電動車是不是真的比燃油車少排放CO2?目前還沒有定論,因為及至2021年,在製造與駕駛電動車方面,正面對兩大挑戰:(1)電的來源,(2)電池的製造與原料(供應鏈管理問題)。

最好的狀況是如果電動車充電,所有的電來自「綠能」100% (風力、太陽能、水力⋯),沒用任何石化燃料,這樣電動車在駕駛時的碳排放量,一定比燃油汽車低。根據美國EPA統計,全美目前平均使用「綠能」最多只有15.6%,來自燃燒石化燃料的電力佔約70%,想要在15年內(在2035前)翻轉這個比例,不是不可能,但想普遍設置「綠能」電廠,這是不可能的任務。就算在某些州郡內,選定合適地區,能爭取到多數居民同意,設風力或太陽能發電廠,可還得設立有效輸電系統,這是另一大挑戰,可想而知,會引發多大民怨?也許有膽的政客真敢嘗試看看?

我們期許經過多數人的努力,綠能發電量與使用率能逐年上升,而電動車製造廠,也良心發現,願意調降他們的價格,這樣是不是就可以減少燃油車的使用,使因日常交通造成的碳排放可減少?

有了足夠的綠能與電動車,也不表示碳排放問題就解決了,鋰電池的製造與原料取得,都是既耗能又污染環境的程序,鋰電池組合所用的鈷(cobalt),是稀有金屬,只有少數偏遠地區,如非洲剛果,有少許蘊含量,但挖掘冶煉過程實在效率不佳,製造的CO2排放量相當可觀,還外加污染的水與土,這樣製造的電動車,怎麼會符合「綠」的期許?除了鈷以外,煉取鋰原料也一樣,製造水土空氣污染。除非未來十餘年間,電池製程改良,有新原料配方,否則電動車外表雖亮麗,卻帶著一身「隱形污穢」。

小溪生態的危機

這兩年在 Covid pandemic 期間,為了少去人多的地方,我們常到社區不遠處的溪邊步道行走健身,這裡有些野趣,高大樹木不少,以橡樹居多,隨著季節變化,樹葉也添裝各種顏色,還有好多飛禽、水鳥、鷺鷥、野鴨、鵪鶉出席溪畔活動,不同時候也有小鹿、地鼠、郊狼、猞猁、野兔、小蛇等穿梭草叢間,水裡還有水獺出沒。可惜的是,不遠處有一條不大不小的路繞過,有車往來,製造噪音,排放廢氣,真是打擾這生態區的寧靜,也對生物往來造成威脅;此外,還帶來一些廢棄物,污染水域環境。2020年底,一位Berkeley環科系學生曾來這溪邊,做塑膠廢棄物的調查,她找我做顧問,我們討論了社區水域清理的問題,也ㄧ起去作調查,發現不少塑膠品與它的殘骸,一直到2021年中,她發表了畢業輪文得到教授的肯定。(塑膠品在日曬雨淋風吹之下會分解,大塊變小塊,小塊變的更小,但不管怎麼小,都還是塑膠,在生物體,甚至人體內都已發現微塑粒或奈米塑粒的存在,這是可怕的警訊,人怎麼對待塑膠廢品,它就怎麼對待我們。)

不管減碳高峰會達成什麼協議,不管車商怎麼宣傳電動車,這條小溪提醒人們一件事:我們所處的環境狀況實在很糟,我們的碳腳印、水痕跡、塑膠廢料流浪史⋯真夠可怕的,連帶著傷害了人與曠野生物。我們不要只想著疫情後,假期間出去旅遊、換新手機(也是鋰電池)、吃香喝辣、享樂一番。

兩千年前希伯來的一位智者曾說:「人自以為聰明,反成為愚拙」,我們眼前的問題正是如此。要尋回綠色地球,就得承認自己的污穢與無知,能謙卑的過著減廢、減碳、簡樸的生活。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ternalGreen&aid=172145506

 回應文章

Sir Norton 黑幫哪裡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3/23 10:39
至好的文章,歸納總結使得全豹,環保一往無悔,千里始於足下。🌈👍👏👏
沙塵豹(EternalGreen) 於 2022-03-23 12:56 回覆:
呵呵呵,多謝閣下美言,已歸隱山邊年許,只因燥音攪擾,想不通...又多説兩句了,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