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華民國是杯,台灣是水?
2023/04/28 22:19:12瀏覽198|回應0|推薦0

侯友宜的「杯水論」來自聯合報副董事長黃年,很早就聽過。

這不是理論,而是一種對「中華民國」和「台灣」的關係,的一種解釋。

「杯子破了水就灑掉了」,這和【沒有國哪有家】一樣的道理。

--

「中華民國」是目前在這塊土地上,這個土地上的人們,接受的、承認的、代表他們的國家。

這個土地上,以前很多梅花鹿,也有台灣黑熊,被這個土地養育的動物,不是像人類都會有一個想像的共同體,但是人類會有這種想像。

其中有一批人,最多時有兩三百萬人,不是在這個土地出生,他們跟隨著他們的領導,逃難來到這裡,他們本來是流亡的過客,本來想像會三年後、五年後、十年後會回去,後來想像「有一天」會回去,這些人中,當年1歲的,後來當了總統,現在72歲。如果不算這些人的後代,現在就是僅存在72歲以上,但是一輩子都是在台灣長大的年長者。他們的孩子,有一些被教育,繼續「想像」,「有一天」會回去。但是絕大多數,特別是在其他國家中,更可以看到很多人這批人的後代的鄉愁是台灣,台灣本來就是家。

其實沒有台灣,中華民國早就滅亡了。

土地載著人,人的想像和認知載著「國家」

參考:中國是一場永遠回不去的夢:台灣外省人「歸鄉」的矛盾與哀愁

--

中國傳統,儒家經典四書中的《大學》,談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是由小而大,從個人做起。而且認同和想像,不是停在「國」,而是放眼「天下」

中國的「天下觀」,反映在現實,就是「一盤散沙」。

一直到與西方接觸之後,才漸漸轉化成民族主義。

當時的大清朝的中國人,有多少人有「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這種想像?

就連「中國是中國的一部分」恐怕都還在形成當中。

當年康有為《公車上書》就是用質疑割台的馬關條約,來塑造出中國的國族認同。

當年(1911)梁啟超,來到台灣見林獻堂,貢獻的策略就是讓台灣人像蘇格蘭爭取自治,而非獨立。原因是「祖國自身難保」,所以後來台灣人的方向,不是台灣獨立(於日本之外),而是台灣民眾黨支持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1921-1934)。

中國在對台灣的想像中,產生民族主義。

台灣在與日本殖民的對抗中,被祖國遺棄的想像中,建立了台灣意識。當時的台灣意識,對祖國是有想像的,這是梁啟超的描述:

夫以台灣之內附,僅二百餘年耳。腹地之民,渡海以殖者,數且甚稀。其受此國民性之感化,至微薄也,而割隸日版,亦垂廿年。日人汲汲思所以同化之者,無所不用其極,而至今其男女曾無一肯與日人雜婚者。避地內渡歲不絕,其豪俊日夜禱祀故國之一振而思有所歸也。台灣且然,況乃中原。是故我之具此渾融統一之國民性,即我國家億萬年不亡之券。吾儕所為怙恃之而能自壯者也。

不過梁啟超是從祖國看台灣,不是從台灣看祖國,他的觀察不曉得正不正確。

---

台灣人對中華民國的想像,可以看看1949年1月楊逵執筆的《和平宣言》

不過這種「想像」換來了12年的牢獄之災。

--

真正凝聚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其實是來自中國的文攻武嚇、外交打壓。台灣人的凝聚,就在一次一次的屈辱中,建立起來。

「杯破水覆」不能忘記「主權在民」的道理。

當年美國的甘迺迪總統說;「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還有下句。

And so, my fellow Americans: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My fellow citizens of the world: ask not what America will do for you, but what together we can do for the freedom of man.

「不要問美國能為你做什麼,要看我們共同能夠為人類的自由做什麼」

原文: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John F. Kennedys Inaugural Address, January 20, 1961

台灣人願意捍衛自己的國家,捍衛自由民主法治的開放社會嗎?

台灣人如果不捍衛中華民國,中華民國不可能存在

台灣是杯,中華民國是水,比較正確。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ylanW&aid=179066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