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3/15 22:56:08瀏覽1012|回應2|推薦4 | |
這是我的看法: 1. 絕對是值得發展的方向 「最後一哩路(Last Mile)」是大眾運輸系統能不能發展的重要關鍵。 YouBike是一個重要的實驗。它的意義不只是針對台灣,如果成功,對全球的都市都有意義。 2. 看樣子使用率蠻高的 這是我在2014年2月的觀察。大部份的車子,在早上很快就都不見了,不過到了晚上車子又回來了。 實際的使用,可以透過更精密的調查。 3. 周轉率 這個是成功的關鍵。企業以營利為目的。就算是政府經營,也應該以自償為目標。 這些腳踏車有一定的壽命。 個別的現金流必須是正值,才有可能持續下來。 每半小時10元,如果一天周轉10次,就有一百塊。 假設一部腳踏車一天可以賺100塊,一台腳踏車的成本10000塊,100天就能回本。 不過如果一部腳踏車一天只賺10塊,要1000天,也就是三年才能回本。 而三年後,車子可能就不行了。 4. 車輛的調配成本 因為借車和換車地點可以不同,極端的狀況,可能一些站點,車子幾乎只出不進。另外有一些站點,車子只進不出。車子每天都要搬來搬去。 這是另外的一項成本。 車輛調配的費用如果是可以和車子出租收入打平,就可以經營下去。如果因為設置只出不進的站點和只進不出的站點,而能讓整體的使用率變高,可能就值得設置。 這個成本包括運輸卡車的固定成本,也就是折舊和維修,司機的工資以及油錢。 如果每趟載的車子不多,經濟效益不高。 這和每天載的次數有關。如果次數多每趟的經濟效益就低,油錢也付得多,不過腳踏車的周轉率就增加。 如果次數低,腳踏車不夠,而民眾租不到車子的可能性就高。 另外車子太多的地方,不把車子搬到別的地方也不行。 這個問題像一般供給鏈的優化的問題。 5. 前半小時免費 目前是前半小時免費,有可能一整天,車子都在那些半小時的使用者之間周轉,被騎了一天的車子,可能一毛也賺不到。 合理的推測,這應該是大宗。 這個設計,主要是為了讓民眾養成習慣,不過不知道虧損是由誰負擔。 有點像是另一個嘩眾取寵的政策,讓納稅者替一部份人買單。 6. 成功的關鍵 (1)腳踏車專用道路 汽車的普及,主要是靠馬路、巷道和公路的普及。 腳踏車要普及,主要還是要靠腳踏車的專用道。 (2)設站的數量以及地點 站設的越多,可以租車的點就越多,每租一部腳踏車可以到達的點就越多。 如果我可以騎了到我家門口,何樂而不為? 不過如果借還車的地點,設到了一個冷門的地點,車子租不出去,車子的周轉率就低。或者是車子只進不出,或者只出不進,車子就要被載來載去,車輛的調配成本就會高。 7. 大眾系統的延伸 柯文哲的思考方式不錯。 可以從24:35開始看 問題是公車的路線已經好久了,有些路線有歷史因素,很難有人有大刀破斧的決心來重畫。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