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狂奔天涯
2009/01/24 10:25:15瀏覽866|回應0|推薦13

Not without my daughter

星期五的晚上,我僅有的台數沒有什麼電影好看(更無奈的是,能被我說好看的,都是已經看過的才知道他好看),遙控器習慣性的從頭轉到尾、又從尾轉到頭,來到了一台不知片名(瑞典文Inte utan min dotter看了也沒什麼意思,點進去看是一部1991年的老片,就更意興闌珊)的電影,女主角很面熟(面熟到反正一看就知道,名字是沒有在記住:Sally Field,演阿甘他媽媽那位,才是數十年如一日看起來就像台灣的歸亞蕾,很早就老起來放),劇情,還真是靠緣份,能讓我駐足一會兒看到結束又去查資料、找wiki和google到在youtube上為了聽懂沒辦法重播倒帶的英文,和前面沒有看到的半段,真是不容易。

男主角真不知道該說紅還是不紅,只不過15年之後 2006年的達文西密碼裡頭,他可是個有台詞、名字能見報(海報)的角色。當然,15年後真的是老起來放了。 Alfred Molina演一個在美國20年的伊朗人。

後來發現這是部真人真事改編,作者就是片中女主角,台灣的某高中竟然還有這本小說的中譯本呢!原文小說叫做Not without my daughter,電影名字也一樣。小秘書問我台灣有上映嘛?1991年我還在念國中,92年買巴塞隆納奧運音樂帶拿到教室和同學分享,同學都還要幫我唬爛導師說是「歌劇」(比較有水準不是流行音樂比較不會荒廢學業?別鬧了,兩種我都有買,唬爛導師的當下那卷是流行樂,哈)91年我還在看迪士尼卡通啦!會不會欣賞這部Pulitzer-nominated的作品,和能不能考全校第一名一點關係都沒有(即便當時我們竟然傻傻好奇的看了第六感追緝令後還有租片同學帶去教室推薦給老師,這真是除了會念書,啥都不知道,當然是被沒收,我們都說八成老師帶回家跟老婆一起看了吧!逾期未還的罰款,當然就是誰犯傻自己看著辦囉)。

作者Betty Mahmoody的美籍伊朗裔的老公藉著提議回鄉探親兩週當渡假,最終演變成了定居。在完全迥異的文化背景下,風俗習慣、性別階級、人身自由、飲食穿著甚至政治經濟教育等,這樣一種人身幾近軟禁的突然改變,作者護女心切一心要尋求美國政治庇護的過程,是這故事的主線。當然,片中不免有許多美國與伊朗兩方的對立與矛盾,造就詮釋上的主觀/偏見,一度我聽到了they'll be given plastic keys to paradise, made in Taiwan......還想說自己是不是聽錯了?!台灣都出現了!?但是什麼是 plastic keys to paradise?為什麼和台灣有關係?是我找到youtube後聽到再確認的口白......原來伊朗從台灣進口五十萬支天堂之鑰,許多12歲或未滿的小孩在八零年代兩伊戰爭時被抓去前線地雷區以血肉之軀換來軍隊安全前進通道,而台灣來的天堂之鑰,就是用來騙小孩這通往極樂世界與美樂地的誘餌。八零年代我們在幹什麼?我知道蘇聯瓦解、柏林圍牆倒塌、天安門事件以及漢城奧運,這些我都在電視上看到過,兩伊戰爭的有名程度卻始終只在我腦海裡佔有「四個字」或伊朗和伊拉克的戰爭,後來知道一些大概美國涉入等等......沒想到台灣也在其中扮有一點角色?

不過我倒是對美國人污衊伊朗或伊朗仇視美國這關係沒有太大興趣,我們很清楚台灣吃了多少美國奶水,很多「國際觀」其實幾乎等同於「美國觀點」,到了歐洲發現大概除了英國(有時這真的很好玩,我們講「英美」、「歐洲」,但其實美國和英國地理位置很遠,英國和歐洲位置很近,但是,有時候「距離」不是有形的,歐洲大陸常嬉笑英國是「那個島」也不是沒有原因了。),其他國家倒是很有自己想法,不見得是反對美國立場,但儼然已經不是一言堂。吸引我的是片中兩個迥異文化與價值觀背景不同的衝突,即便再如何美國化(或國外化),有些移民的本質,就算去國再久,還是根深蒂固;有些東西,更可能離去國越久反而更加強化。片頭在美國出生自然因屬地主義而擁有美國籍女兒問他爸爸會不會恨美國,因為老打伊朗?(四歲小孩問這會不會太超過了?)他爸安慰她女兒說,我在美國廿幾年了,你是美國人,我也是美國人,當然不會。回到伊朗後,卻很多抱怨與責難一面倒。兩個禮拜的假期突然變成婦女是家長丈夫的財產,一切被支配的漫長無止盡的軟禁......一切的不習慣,其實都是因為立場。有時候,別人並沒有錯,他們只是依照自己每天運行的方法生活著,自然自在、沒有負擔,但在全然不同背景的人的眼裡,細節小事都會相當不習慣(哈~頭半個月被我騷擾過的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物質條件可以用錢解決,但錢解決不了的問題,永遠都是最大條又不舒服的膿瘡。

有興趣可以去租片看看,我不知道台灣有沒有,youtube倒是可以分次看完,只是沒有任何字幕就是了。最終,作者和她女兒順利抵達了美國大使館(不是伊朗的,好像是土耳其的我忘記了),這故事告訴我們,不是所有伊朗人都像美國人說的那樣混蛋,至少也是伊朗人協助她們這趟「狂奔天涯」,但也告訴我們,世界到處都有「黑市」,難怪有這麼一句經典:「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哈哈

現在修的一門課裡頭有18個國籍,那天坐附近的就有一個伊朗女生,算高大,沒有蒙,但是語調很細很溫柔,白俄羅斯的妹妹真的很辣;我明天要跟一個韓國人出門,算是對新人照顧一下。

( 心情隨筆單身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elphine&aid=259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