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6/10 17:56:23瀏覽686|回應1|推薦1 | |
我覺得《歸來》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溫情電影,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溫柔敦厚的內涵。 西方文化就比較外向直接,他們的溫情電影雖也佳作層出,可多是表現在自然不可抗力的情況下,人們的相互扶持。比如《人鬼情未了》之類。 要是也遇到《歸來》這種情況,早就翻臉了。就算不用坦克軋、機槍掃,也得讓你賠錢賠到當褲子。 可炎黃子孫即使是由於人為的不可抗力,遭受到的創傷,一般也會選擇內求諸己,而不是外求諸人,講究自我化解。 比如說洋文掰得連洋人都佩服的美女教授趙蘿蕤,依然是承傳中華文化的典范。她在文革中的遭遇,比鞏俐演的角色還慘,丈夫也被打成右派可沒能活著歸來,自己連一個子女也沒有。如此的傷痛自我化解到神經都不正常了,可在中外來客面前,對文革還是只字不提。這確實令人驚嘆,中華民族正是靠著這種自我擔當的偉大精神,纔會走到今天。 衷心希望這部電影能帶動弘揚民族文化的潮流,盡早出現對於馬上要變成『霧國』的家園,中國人民怎樣自我化解的電影力作。 至於對這部電影本身,我還不能十分的佩服。原因是我覺得電影整個的故事結構太簡單了,主要停留在如何喚起鞏俐的記憶上,喚醒過程的情節也顯得比較單調重復,恐怕很難吸引住今天的觀眾。 至少可以把鞏俐流露出曾經遭受到方師傅強暴的情節提到前邊一點,讓觀眾早點明白鞏俐這麼難喚醒的全部原因,讓情節發展有個波瀾,增強懸念和吸引力。不要總是單方面的『進攻』,鞏俐只是『防守』,這樣容易顯得單調重復,故事可能會冷下來。 這樣在故事上的不能承受之輕,就會造成在表演上的不能承受之重。我邊看就逐漸感到鞏俐、陳道明的表演雖說老練,但還沒有達到在這麼長的時間裡牢牢吸引住觀眾的程度。 這確實是一部張藝謀的『歸來』之作,從上一部電影『妓女抗日』這樣落後於《羊脂球》幾百年的主題,回到了一條更為深沈含蓄的路上。 可惜張藝謀回到的這條路,距離他原來已經到達的位置,太遠了。在故事結構和情節設計上,比起《紅高粱》,還落後了幾十年。 恐怕只能和《牧馬人》相提並論,連《芙蓉鎮》都趕不上。 對於這樣越走越倒退的結果,也不能全怪哪一個導演。因為我已經看過很多導演這樣的無奈之舉了。這樣總還能讓觀眾了解一下這段歷史吧。對於這段歷史,有少數人有所了解,可距離真相還相差很遠,還有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的朋友,根本就不了解。我們可以想想,《芙蓉鎮》在幾十年前還拍的出來,如果是在目前的情況下,還有可能出現嗎? 但是對於演員的表演,外部的力量,就不會乾涉得這麼細了。有些童鞋覺得鞏俐演得不行。其實這個電影裡鞏俐的角色比陳道明的難演得多。 因為這次又是一個藝術片,又是同一個導演,又是一個和自身氣質反差很大的角色。如果鞏俐喜歡還在塑造這類『藝術形象』的道路上繼續有所成就的話,事前就應該預感到,如果不能達到比秋菊更高的水平,就不會讓觀眾滿意,或者說有更好的評價。 一般來講,也可以說鞏俐演得已經很好了,或者說相當不錯、已經很不容易了、已經達到導演的要求了,等等。總比在《邁阿密風雲》中演得好吧?為啥還要吹毛求疵?不就是想看中年大媽激情戲,沒有滿足你們嗎? 但是這部戲有一些特殊的情況,就是在情節比較單調重復的情況下,鞏俐的角色除了本來就很難演之外,還會變得更為吃重,因為觀眾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她的演技上。 我個人覺得,鞏俐這回對人物的塑造還沒有令人十分的信服,沒有超過秋菊的水平,而且略有下降。這也是一種重復,會放大她在表演上的缺陷。 當然就說演得象秋菊犯病,確實誇大其詞,但如果說演得象活著裡那類家庭婦女犯病,可能就有點象了。在電影裡她老是做飯、做飯、收拾屋子、收拾屋子,沒有一個中學老師的職業特點。在氣質上也比較接近家庭婦女,好象欠缺一點書卷氣。 有的童鞋會說,還啥書卷氣,我的中學老師比她還拉虎呢。再說劇情又沒有提到學校的事,為啥還要表現她的職業特點?在藝術表演裡,能夠反映出角色的生活背景,會大大增強角色的真實性。因為我們只能在這短短的一個多小時裡了解演員表現的人物,不可能有漫長的時間,逐漸形成對劇中人物的認識。不然為什麼導演總會要求演員寫角色小傳呢?反正也不會演出來呀。。 與此同理,我覺得鞏俐表演的失憶病人也還缺少信服力,雖說影片裡已經交待了,她別的方面都正常,只是愛忘事。可我還是覺得,患有這麼嚴重心理疾病的人,不可能不對生活的其它方面產生影響。就算真是沒有影響,在藝術表演中,也必須表現得更為鮮明與深刻。 和這樣的病人相比,陳道明的角色就正常多了,而且輕車熟路。表演起來就會更容易。有些童鞋覺得他演得好,可能是覺得他比較帥,比較低深內,象個大學叫獸。 可是陳道明在造型上也太象知識分子了,他的不足恰恰就出在這個地方。在文革中,知識分子在穿著打扮方面,偏偏就不能象個知識分子。大家看看老捨、焦菊隱、田漢等等喝過洋墨水的大知識分子,在文革中的形象就知道了。除了可能戴副眼鏡,其他和勞動人民分不出個來。如果陳道明敢在文革中留那樣的大背頭,早就被革命群眾剪成『陰陽頭』了。 雖說陳道明這回的表演,沿襲方鴻漸的老路,沒有突破,缺少一點特定時代的感覺,但從總體來說,還是比鞏俐的演技高。其實我對鞏俐的演技,一直有點二乎,不知道是否已經達到了與幾乎是世界頂級的名聲,完全相等的水平。可迫於她的性感,顧不上細想。 這次總算有時間,細看了一下她的演技。確定她還是有過於愛惜羽毛、演戲太挑的問題。當然做闊太太也是好事,可如果處於半隱退狀態,在藝術家這條路上,就很難走得太遠了。 她合作過的導演也太少了一些,戲路比較單一,雖說早就從中央戲劇學院畢業了,還總愛走中國傳統『學院派』那種塑造『藝術形象』的路子,表演觀念顯得有點陳舊。有些童鞋愛看中年大媽激情戲,也是很自然的事。可我老只是微笑不語。看看松坂慶子,也狠有名了,年紀也狠大了,照樣該拍激情戲就拍激情戲,該拍激情寫真就拍激情寫真,也沒有辱沒了名聲,顯得低人一等。這也是一種尊重觀眾的願望,具有職業道德的表現。 可是對於中國文化熏陶下的演員來說,這種做法就難以接受了,會本能地排除在她們的選擇之外。看到過一個《胡評演技排行榜 》的帖子,說柳岩有訓練有素的身體,我覺得也可以說是有職業道德的身體,賈樟柯導演的夫人就沒有,如果天生就沒有,還老是要演,多少就有點不太合適了。 我們至少可以希望鞏俐再開拓一下戲路,與其老演這種不上不下,多一個少一個都無所謂的『藝術形象』,還不如多演一些象周星馳電影裡清新自然的秋香,自己的青春不留白,觀眾看得也開心。 演戲太少,說著簡單,可是演員的致命傷。許多演員都是在數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演技纔會發生質的飛躍。梁朝偉、張曼玉都是如此。 目前鞏俐的演技還有不夠松弛自然的問題。我們可以細看影片開始時,陳道明逃回來敲門時,鞏俐的表情變化。可以說把內心的矛盾表現得非常清楚,同時也帶有過於緊張用力的感覺。這是『學院派』高手的一個通病,如果積累了豐富的表演實踐,可能就會變好。 想起剛看過的《電影43 》,在一場和X-Men吃飯的戲中,肥溫的表情變化,就要豐富自然得多。其實肥溫已經不肥了,是演泰坦尼克的時候,香港人老叫她肥溫。如果她那時就是現在的樣子,會改變我對泰坦尼克整部電影的觀感。可能她還是沒有下德尼羅演憤怒公牛時,那麼大的功夫。 哈哈,我又提到德尼羅了。同樣演病人,我們可以看看他演的《無語問蒼天》,對人物的表現比鞏俐不知要鮮明深刻多少倍,而且松馳自然的倍數就更高。 相比之下,鞏俐對病人的表演,就缺乏信服力,只是在似與不似之間而已。 反正一聊到表演,我總會繞到這句話上:『平生不識德尼羅,看遍電影也枉然』。 對於這部電影來說,也可以概括成一句話:『雖稱歸來,歸期尚遠』。我為什麼覺得這個片子連芙蓉鎮都不如呢? 因為芙蓉鎮反映的重點,是文革那場對中國影響深遠的政治運動。劉曉慶與姜文的情感婚姻,在這場政治洪流中,只佔據了一個微小的部分。 而在歸來中,文革已經逐漸淡化縮小成一個故事的背景。影片反映的重點,集中到一個家庭中的矛盾上,成為了夫妻之間相濡以沫的溫情故事。 而且對於這種時代悲劇的解決之道,完全依靠的是不怨恨、不追究、自己默默承受的中國文化精神。 雖然芙蓉鎮的思想主題,也是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可時過境遷,現在只要再反映那段歷史,觀眾已經無法再達成痛恨四人幫、擁護黨的英明領導的共識了。所以這樣的片子也就不會再出現了。 那麼文革應不應該反映?應不應該忘記? 溫總理都明白,文革還有可能重演。只過去了三十幾年,薄熙來搞的那一套,就已經具備了文革的雛形。要不是在陰溝裡翻了船,大家要受的罪,可就不是溫情化解所能夠承受得了的。 對於這種制度性的缺陷,必須徹底解決的問題,中共現在已經明知不可能再讓外界視而不見、衷心擁護了,但仍寄希望於公眾可以給予理解寬容、與之和諧相處。這從習主席登基後,首次出訪米國所發表的講話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來。 這種意圖,與歸來所表現出的思想取向,恰恰十分吻合。 這種意圖有著正反兩個方面的理由,習主席也曾在出國訪問時的講話中,做了明確地闡釋。習主席認為,批評中國的外國人,是吃飽了沒事乾,中國一不輸出革命,二不輸出難民,還有什麼可說的。換句話說,只要你不管我,我也不管你,只在我的一畝三分地裡禍禍,大家和諧共處;你要管我,我就要輸出革命和難民,大家誰也甭想安生。 這在電影《英雄》中也得到了藝術化的表述。片中的秦始皇,對大家沒有理解他的良苦用心,感到痛心疾首,他說我推行集權,是為了保持天下的和平,如果想反對集權,天下就會大亂,就會有更多的人受到傷害。電影的片尾,還特別注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就修建了長城,『保國護民』,意思是不搞對外侵略。唯一沒有注明的,是他的統治維持了多長時間。 如果說,一個藝術家通過自己的作品所反映的思想主題,和中央的方針政策配合得如此和諧融洽,也是一種正常現象。那大家可以想一想,在國際知名的中國導演中,還有沒有第二個,象張藝謀導演這樣。 所以電影所描繪的歸來,含義是很深的。表面上看,好象是一種對於人性的復歸。更深入地看,其實是對於加害者的一種皈依與和解。 這是中國文化一個很高的境界,也就是和諧的境界。 這也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我想看完這個片子,總是可以發覺張藝謀是一個反動的導演了。雖說已經是為時很晚了。 反動這個詞兒確實是老點兒了。因為隨著時代的進步,這樣的人越來越少了。可這樣的事恐怕永遠會存在,這樣的人也還是會在我們身旁出現。 什麼纔叫反動?簡單地說就是逆歷史潮流而動。是指他向公眾散布並希望公眾依從的思想觀念,是與普適價值和人類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完全相反的。 張藝謀的電影伴隨我們的成長,轉眼就快三十年了。從最初的一致贊譽,逐漸變得毀譽參半,直到近來的毀多譽少,聲望一直下滑,但仍是動見觀瞻。 看過他的最新作品《歸來》之後,我覺得已經可以確認,他的思想觀念完全屬於農民思想的類型。當然比毛主席的格局更小,更有幫閑的特色,但性質是一樣的。 隨著時間的發展,加上某些力量的不斷拉攏,他思想的荒謬性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從什麼『集權有理』、到『妓女抗日』、直到目前的『無故和解』,他的電影主題,幾乎都不在我們可以接受或者容忍的范圍之內。 和解當然沒錯,也是好事。可我想連傻子都會有本能的意識,和解是要有前提的,就是對方能夠承認和改正錯誤。 如果對方連承認錯誤都遮遮掩掩,想盡辦法希望大家早點忘記。而且也沒有改正錯誤的真心,只不過是態度變得客氣一點,方法換得更巧妙隱蔽一點,依然是凌駕人上、為所欲為,就無故提倡與他和解,究竟用意何在? 這次和解了,下次又來了,怎麼辦?再和解,直至千秋萬代。。 如果張導演不能改正這種錯誤,先取得和觀眾的和解,那他的這種思想觀念,就會一直指導他的創作。 所以張導演的電影,並不是哪一個演得好哪一個演得壞的問題,也不是哪一次成功了哪一次失敗了的問題,而是他的電影主題,始終都會存在這種愚弄觀眾、淆亂人心的毒素。 對於這樣連當『同路人』都不過癮,自以為隱藏得深就可以瞞天下耳目的御用文人,還是加以提防纔好。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