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災民不肯撤」,到底有什麼根據?
2009/08/15 11:18:19瀏覽6249|回應11|推薦70
引用文章晴時多雲偶陣雨,氣象局錯在哪裡?

CNN訪問馬總統「對於樣的颱風,台灣是否準備還能更周全?」馬英九的回答是「因為南台灣從來沒有遇過這麼嚴重的風災,所以民眾一時沒有做好充份的準備,如果做好了準備,民眾就會及早撤離,可是他們死守著家園。」(註)

完整的採訪內容是什麼,酷媽並不清楚,不過許多不滿馬英九的人立刻逮到機會,痛斥馬英九以一句「災民不肯撤離」推卸責任,這讓酷媽不免好奇馬總統甘冒大不韙的答案究竟有什麼根據?

回溯災情發生之前,農委會水保局土石流防災中心先是提前針對甲仙鄉小林村等5個村,在七日深夜十一點發佈了紅色警訊,並通過傳真與兩次電話通知縣府與鄉公所,告知高山區域已經「相當危險」,建議全部疏散。

但直到8月8日,人員卻依舊沒有疏散撤離,結果高雄縣甲仙鄉的小林村慘遭掩埋。縣長楊秋興被責難時,很無奈的說:「我們有7次都通知他們要撤,但是他們……,」楊秋興欲言又止,是暗示居民不願離開嗎?

總統府方面則對於馬英九的說法,表示是馬在幾次勘災行程中,從軍方和救難隊獲知的訊息,因為相關人員都有遇到部份居民不願撤離的情況。

其實不需要馬英九來明說,媒體報導過受困多日的屏東縣霧台鄉的吉露村,原本有20多位老人小孩必須先疏運下山,卻因多數人不想離開家園,最後只出來7位。六龜鄉中興村以往曾發生過土石流,莫拉克颱風來襲的七日一早,消防隊會同公所人員勸村民撤離,但十七名村民僅有一名少女同意離開。

另有數百名那瑪夏鄉民生一村、民生二村居民,堅持守在家園不願撤離,還必須由8名具說服力的村民回鄉「用哭的、用盡我們的能力勸他們下來」。三地門鄉大社村一對老夫妻也不肯離開,在平地等待的女兒哭到肝腸寸斷。

最讓人啼笑皆非的是,逃出來的小林村災民罵救災慢等不到家人,還說要對直升機丟石頭,當天下午飛行員墜機罹難,救災依舊進行,但找到山上待援的30人之後,他們還是不願意配合撤離,卻要求國軍空投物資,補充他們的日常用品。

從這些實例可以知道,生與死也有災民自己要負的責任,但一般人認為災民可悲可憫,不忍再去責備他們,於是矛頭自然轉向「無能」的政府,質疑勸導不成,為什麼不強制執行撤離?

弔詭的是,如果莫拉克沒有造成如此巨大災難,強制執行撤離不但大費周章,虛驚一場的結果一定會招來民怨,政府又要被怪罪成「勞師動眾的擾民」。反正結論還是要回到認定的原點─要這樣「無能」的政府幹什麼?!

就算浩劫餘生,大家以為災難過後,災民不會再回到危險的災區重建家園嗎?從馬英九到楊秋興都說為了居民安全,應該考慮遷村,酷媽說等著看吧,村民不會感激領情的,說不定還會「不惜一戰,誓死捍衛家園」。


註〉CNN與馬英九的訪問對話,酷媽採用中央社譯稿,因為台灣有些媒體報導不是蓄意扭曲,就是英文程度實在可疑。

*謝謝網友告知,這裡有→CNN專訪馬總統全文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oolMa&aid=3227166
 引用者清單(2)  
2009/08/17 00:11 【123酷媽這樣玩】 一頭「馬」車?別肖想了!
2009/08/16 11:22 【雪人娘---響應88水災賑災活動】 錫安山、六龜育幼院無恙 & 災後...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123酷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危險區莫再住人 重建計畫需新思維
2009/08/15 11:41
莫拉克颱風兩天下了一整年的雨量,災情慘重。專家警告,颱風季未過,危險區不能再讓民眾進住,地貌至少需5年休息,仍可居住村落生活設施也要重建,應以新思維規劃10年重建。

莫拉克風災讓南台灣山河變色,多處聯外道路中斷,救災工作仍在持續,偏遠鄉鎮仍有災民等待救援。

對於外界批評政府未及早接受國際協助,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教授洪鴻智說,「若現在才要接受外國派軍協助救援,救援黃金時間已過,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了。」

回顧這幾天救災情況,政府救災效率與做法備受質疑。洪鴻智說,台灣救災能力本來已經是亞洲地區相對較佳,但 921地震之後,政府就沒有累積相關經驗,徒有災害防救法,沒有建置 SOP標準作業,以致災害發生後「手忙腳亂」。

他說,現在最該做的,是趕快設法安置被土石流掩埋村落的居民。

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也表示,現在應先處理好堰塞湖,以免再度釀災,過去國軍曾經處理過堰塞湖問題,已有經驗,接著就要趕快安置災民。

南台灣地貌巨變,土質又鬆軟,動輒可能再發生危險。這兩位學者都強調,極危險地區,除了救災人力,千萬不要再讓居民回去。

徐世榮建議,應由官員與社工師或諮商師出面與災民溝通,讓災民了解危險性,莫再返回災區。

洪鴻智表示,這次受災戶很多是原住民、農漁畜牧業相對弱勢族群,內政部、原民會等社會救助系統應啟動機制救助、安定人心,並推行 921事件時執行的「以工代賑」,確保災民的生活能維持。

救人、安置災戶之後,地貌只能靠時間復原。洪鴻智指出,以這次災情估計,至少要5年以上時間,災區地質環境才能定型,「颱風季的這3個月內不要再讓災區住人」。

不讓災民回老家居住,就要安置、安人心、遷村。先進國家採行的保險制度,台灣也應該效法。

洪鴻智說,歐、美、日都有災害保險,這項機制非常重要,可以避免讓災戶頓失所有、無依無靠。

徐世榮表示,遷村是安置方式的一種,但過去花蓮銅門村遷村沒成功,不只是因為村民自行跑回舊村落居住,政府沒有落實原有承諾也有關係;因此遷村務必要把生活機能納入考量,不能只考慮安全觀點。

洪鴻智舉例,美國政府就編列大筆預算,徵收危險地區住戶土地,再強制搬離;若是高危險地區住戶,依法得要買保險,亦即所謂「洪災保險方案」;若住戶不買保險確保災難發生時有資助補償,就無法取得銀行貸款,等於是強制住戶買保險自保。

對照台灣現況,他認為,要遷村真的很困難,但至少可拿相關經費的1/10來補助住戶買保險,不失為確保一旦發生災情時,災戶可獲補償的機制。

此外,洪鴻智強調,地質至少需要 5年以上時間定型,以此推估,整體復育、重建必須規劃10年計畫;公共建設的推行也不能再用舊思維思考,因為地球暖化、氣候變遷已成定局,未來的天災不會是過去的模式與程度;專家們呼籲了10年的災害防救署更應趕快設立,不宜再拖。

他舉例說,美國成立災害防救署甚久,911事件以前原設在總統府下,調度效率佳,但換黨執政後,改設在國土安全部下,影響 911救災執行效率,卡崔娜風災救災不力更飽受轟擊。台灣當記取教訓,救災機構應該直屬總統府,分秒必爭的救災命令才能有效執行。

徐世榮建議政府推動綠色補貼,將已受損的災區改作植林或復育地,並發展可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農業,切莫再大舉開發、破壞大自然,否則遲早會再受惡水反擊。

【2009/08/15 中央社】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