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防災預警系統重建 需納入氣候變遷因子 |
|
2009/08/29 20:59 |
-國土規劃與防災專題之5(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9日電)莫拉克風災發生後,軟硬體重建工作正在進行,防災預警系統重建也迫在眉睫。未來必須因應氣候變遷,擴大劃設土石流預警範圍、新增崩塌預警模式,才能分秒必爭預警防災。
救災講求快速,但若能事先防災,意義更大。歐、美、日等先進國家早已就氣候變遷帶來的天災擬定大型預算、執行作業時間長達動輒百年的計畫。低地國荷蘭要抵擋海水上升可能淹沒大片國土的危難。台灣更要對走山災情多下工夫。
台灣目前災害預警尚未積極納入極端氣候因子,甚至也還沒有針對殺傷力大過土石流的崩塌,建立預警模式。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副教授蔡博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官員都表示,目前河川預警由經濟部水利署負責(水淹地形為平地)、土石流潛勢溪流預警由水保局負責(災區多在山區)、農委會林務局則預警堰塞湖是否有立即危險。每項預警系統由不同部會負責。
土石流是這次88莫拉克颱風水災最驚人的災害來源,災區2天內下了以往整整1年的雨量,預警系統恐難跟上最新災情預測,未來如何因應?
水保局土石流應變中心主任陳振宇說,未來土石流預警當然會把所有新的氣候變遷因子納入,重新運算;目前所用預警模式是日本所用公式之一的池谷浩公式,考量因子包含岩性、土壤、年降雨量、水文資料、土砂流出量等,以推估可能被掩沒範圍。
他說,未來勢必要擴大劃設危險範圍,「寧可高估災情可能發生,也不要少估一次」,釀成生命枉死;也要教育危險地區居民,一年即便遇到 4次颱風,每次離開村落 3天,一年也才12天,就能避免遭遇不測,絕對值得;就急迫性而言,也比遷村可行。
外界認為921地震發生後,政府已對山區危險部落進行調查,應已有危險村落名單。但陳振宇說,那次只針對921地震受災村落進行調查,並非全台山區村落,相關資料都已交給921重建委員會執行重建工作使用。
也就是說,政府未來需對全台山區重新評估,才能劃設出全台危險部落名單,災前疏散才有依據。
隨著防災檢討工作推展,山崩成了矚目焦點。
前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教授張康聰表示,通常先是山區土石水含量飽和,大量土石落下或滑動,或直接落入河川,或堆積在鄰近河邊地,再遇雨流入河川,就形成土石流。
換言之,不論是土表滑動或整片崩塌(國際將崩塌分為 7到10種類型),都可能對鄰近村落造成活埋慘劇,殺傷力瞬間發生。
陳振宇說,這次小林村 9至18鄰被掩埋的過程,應可分為兩階段,先是崩塌,接著又因堰塞湖潰決危害村落;這代表崩塌的傷害力之強、之快,大過土石流,也早於土石流。
近日發表接受國科會補助,進行崩塌模式研究的學者張康聰表示,台灣有世界數一數二的地殼抬升速率,很多地形都不穩定,加上降雨強度大及地震頻繁,國際研究團隊也建議台灣亟需建置崩塌預警模式。
張康聰提出的整合型模式,特別納入台灣特有的降雨強度與降雨延時(降雨時數)因子,正確率比使用西方傳統模式更高,也更能符合台灣地形與氣候需求。
但他長久旅居國外,使用的是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的氣候變遷資料,希望能與水利署或水保局的台灣地理資料進行整合運作,讓這套模式儘快進入台灣可實務運用階段。
對此,陳振宇和國科會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陳亮全都樂觀其成,因為模式的建置到實務運作需磨合驗證,必須加緊腳步。
雖然行政院長劉兆玄已宣布要重新研議撤離居民的標準,但跨部會檢討會議時程似乎還未決定,既有運作資料也還沒有進入跨部會標準更新階段,要建置台灣尚無的崩塌預警模式,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
陳振宇以從事土石流預警工作多年經驗呼籲,台灣應該要在總統府下設置救災總署,各種預警資訊才能整合於同一單位,提高效率、以最簡化資訊傳遞給總統,透過元首命令快速執行疏散防災、救災作業與指令。(中央社2009.08.29)
|
|
|
|
|
|
|
原住民立委 表示反對遷村 |
|
2009/08/14 14:45 |
莫拉克颱風造成土石流嚴重災情,成為這次傷亡慘重的主因,遷村的聲音再起,但是原住民立委對此多持反對意見。孔文吉就指出,遷村是最難執行、效率不彰的政策,過去未見成功的例子,他認為,原住民還是習慣山地部落的生活,最好是在原址附近找一個安全的地方進行安置。
【2009/08/14 聯合晚報】
|
|
|
|
|
|
|
學者:誰敢一開始 雨量就估兩千 |
|
2009/08/13 13:10 |
「誰敢一開始就把颱風的雨量估到兩千,拿科學理由說服我!」台灣大學副校長、大氣系講座教授陳泰然說,面對莫拉克颱風帶來破紀錄的雨量,由於沒有科學經驗為基礎,就算用電腦跑的數值模式,也不可能一開始就估算出兩千毫米的雨量。
氣象局在一開始就把雨量預測到八百、一千毫米,在陳泰然眼中,「已經算是很敢報了」,他認為台灣幅員小,受颱風豪雨成災的影響大,民眾對氣象預報的要求高,被罵報不準有其背景因素,「氣象局是要努力」;但國家投注在氣象相關研究的經費不足,也是不爭的事實。
陳泰然建議,包括氣象局、農委會水保局、經濟部水利署,以及國科會底下的颱風洪水研究中心應該共同投入經費,視各單位需求委託颱洪中心研發更好、更切合需求的預報技術,包括改進數值模式、衛星影像判讀等。目前颱風預報最大的瓶頸在於海上資料不足。
定量降雨預報是廿一世紀預報的最大考驗,目前全球的準度只約百分之廿五,而從百分之廿的準度提升到現在,就花了廿年。
陳泰然解釋,定量雨量預報牽涉的因素很複雜,包括大氣內部各種尺度的氣象、季節、地形、緯度等,「就算砸一億元也不可能在一年內突飛猛進」。
面對準度只有兩成五的預報,一般人聽起來或許會覺得喪氣,但陳泰然認為,百分之廿五的準度還是比零好,需要投入研發經費持續改善。
對於CNN稱莫拉克為「超級颱風」,有人認為預測得比氣象局還準,陳泰然不以為然。他表示,CNN說的應該是「範圍超大」的颱風,「超級」只是口語上的形容,莫拉克在颱風分類上只是中度颱風。伴隨的西南氣流範圍大是雨量驚人的主因,跟颱風是中度還是「超級」無關,因為颱風分級是依據近中心最大風速,而非雨量。
【2009/08/11 聯合報】
|
|
|
|
|
|
|
日專家:台灣暴雨大災害 近200年罕見 |
|
2009/08/13 13:08 |
前日本國土交通省河川局長竹村公太郎今天在台北表示,台灣這次水災,是近 200年來罕見的瞬間暴雨大災害,他認為台灣處理得當,若是發生在日本,傷亡人數恐遠過台灣。
曾在日本主管日本工程的竹村公太郎受經濟部水利署之邀來台訪問,近日參觀了石門水庫及中部河川整治,並遇上這次莫拉克颱風。他在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直呼,這麼驚人的瞬間暴雨,應該是近 200年以來罕見的大災害,在日本史上未見。
莫拉克颱風挾帶驚人雨勢,不到 3天就下了超過台灣全年平均雨量。
竹村公太郎表示,台灣遭受的瞬間暴雨襲擊,背後原因是全球氣候變異,若拿人來比喻,「現在的氣候已不是正常人,而是一個瘋子」。
這兩天台灣社會除了忙救災,也一路追究從地方到中央政府的責任,但竹村公太郎卻相當肯定台灣的防災表現。
他舉例,日本前兩週也有部分地區淹水,當時只下了400至500毫米,卻有20人喪生。他直言,如果這種瞬間暴雨發生在日本,傷亡人數恐會超過台灣。
竹村公太郎說,莫拉克颱風雨勢驚人,但更令人驚奇的是傷亡人數未大幅攀升,他認為這是台灣水利界人士拚命努力工作,及台灣媒體在第一線詳實報導最新災情的成果,讓民眾可由這些資訊去找出避災之道。
他表示,氣候變遷異常,大自然的力量遠超過人類,目前防洪治水工程不可能提供完全「保護」;當硬體工程無法保護民眾時,「軟體」因應是較好的對策,簡單講,就是要即早撤離危險區域民眾。
任何人都知道危險的地方不要去,也不要在危險的地方蓋房子,但竹村公太郎說,這在現實上卻是最難做到的事,政府恐怕要花更多錢提供保護,或許台灣政府可以考慮易淹水地區建築一樓不住人,一律住在二樓以上。
他說明,日本的經驗是中央政府把治水預算全撥給地方政府,另規定災害的任何傷亡或財產損失,由地方政府負責,因此地方政府會認真蒐集中央政府提供的雨量及水位情報,認真執行疏散民眾措施,或許可以提供台灣參考。
【2009/08/10 中央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