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3/31 09:26:58瀏覽3708|回應24|推薦56 | |
從《徵信新聞(報)》開始,到《中國時報》,幾十年了,以後不再買它.因為,不知道這是哪一個「中國」的時報. 2013年3月30日中國時報推出了一篇社論,「無識人之能,侈談兼治黨與國」! 這篇社論,沒有片語隻字談到如何「治黨與國」,只是以林益世為引子,然後如獲至寶的從賴素如涉案事件入手,連篇累牘假民意以揣測、構陷,文字草率,立論粗糙,目的只在於分化國民黨,以圖阻止馬英九連任黨主席. 回顧二十五年前,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去逝,同樣這份中國時報曾有社論:「以黨政領導的一元化促成全國的團結」;一月二十七日國民黨中常會更在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擔任主席下,全體一致通過李登輝代理黨主席. 當年中國時報在余紀忠領軍之下,書生報國,文人辦報,屢次「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發揮無懼無私的報人本色,為時代做見證,為歷史留紀錄」. 作為一份大眾傳播媒體,今天的中國時報如此旗幟鮮明的介入、甚至干預執政黨主席人選,不惜扭曲事實,進行人身攻擊,不僅非比尋常,顯然必有所圖. 社論開頭刻意鋪陳民意,企圖造成為民喉舌的假象,「民眾除了對一再爆發的貪瀆行為越感憤怒之外,對馬英九的震驚、痛心更是已經感到不耐」.「全國民眾更懷疑:黨內外壓力交迫下的馬英九能不能兼顧國家與國民黨的治理之責」? 「民眾、全國民眾」云云,中國時報數據何在?至於所謂「一再爆發的貪瀆行為」,這篇社論也只舉了兩個例子,林益世是陪襯,賴素如才是著力點. 從林益世到賴素如,中國時報的觀察、及理解是:「貪瀆惡火從地方燒往中央,燒進了黨主席辦公室」,然後跳接到「隨著馬家軍接連身陷弊案醜聞,等於斲喪馬英九領導的最後一絲正當性」. 結論更是明目張膽:「馬英九的政治前景在三年後將劃下句點,然而黨與其他同志仍必須繼續向前,而這條路徑,現在該不該再由馬英九繼續領軍前行?質疑的聲浪已愈來愈強烈了」. 總統是老百姓一票一票選出來的,無可撼動.國民黨本來就黨中有派,中國時報見縫插針,不知道是代言,還是自我政治表態. 社論是一份報紙的靈魂,但是必須根據事實以做論述.報社可以有政治立場,但是不能假借、或者捏造民意. 賴素如具備三個身分,按照時間序,是律師、台北市議員、國民黨主席辦公室主任. 賴素如是以台北市議員的身分涉案,案發之後已經辭去所有黨職. 主席辦公室主任充其量處理的只是事務性工作,賴素如以其法律長才,接辦部分訴訟事務,其高度絕不到決策層級. 中國時報刻意提高賴素如職務上的重要性,又復混淆涉案身分,刻意羅織,攀附到黨主席. 余紀忠在1968曾以《鍥而不捨 益新益進》一文勗勉同仁,「我願在未來久長的年月中,我們報紙的同仁,下筆落墨,都能循著一條路線:愛國家、愛真理,辨別人間是非善惡,為支持正義而發揚報人的人格與報紙的尊嚴」. 中國時報,很不幸已經失掉了這份報格. 中國時報的墮落,更表現在這段話:「馬英九正在經歷的事,與他的前任陳水扁頗有些類似之處」.社論進一步申論,「陳水扁和他家人、親信的墮落,使他的第二任期拖累了民進黨」. 包括陳水扁本人和他家人、親信是集體性、結構性的墮落,民進黨迄今無法切割.林益世、賴素如是個案,不但立刻辭職下台,而且正在接受法律檢驗,風馬牛不相及,根本無法類比. 一代報人余紀忠(1910年4月16日—2002年4月9日)是在1950四十歲上那一年創辦《徵信新聞》,是一張四開的油印報.其後從《徵信新聞》到《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時報週刊》、《美洲中國時報》、《中時電子報》、《中天電視》,五十多年的歲月裡,《中國時報》秉持「自由民主愛國家,開明理性求進步」的精神公正立論,伴隨著臺灣這塊土地與人民,走過風雨,迎向清明。 2000年,中國時報五十周年,余紀忠曾經以「精勤惕勵,無私無懼」-五十年的信念與秉持題辭勗勉同仁,如今已成絕響,不復可見.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