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18 03:55:41瀏覽1284|回應0|推薦5 | |
好書共享 ~ ~ 讀「十年一覺電影夢」 石麗東 今年初,和昔年一位同窗以越洋電話敘舊,她說最近讀了一本好看的書,不僅因為談的是李安的電影,而且作者的研究功夫做得透徹,增加了書的深廣度,勾勒出當前的電影文化的精微奧妙,頗值一讀。拿到書後,沈甸甸的一大本,捧讀之下趣味盎然,話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於是把它推薦給美南作協的讀書會。 2012年九月廿日,遠在北美洲休士頓美南華文寫作協會的讀書月會上,研讀了這本台北時報出版社印行的李安傳記─張靚蓓所著的「十年一覺電影夢」,該書是張靚蓓十餘年前在中國時報提早退休後、投下的數年寶貴光陰、並以退休金充作旅行採訪的費用,再透過她的專業素養,把李安導演的一連串電影摺疊在一冊書裡,當讀者展卷閱讀之時,不僅看李安的創作結晶,同時也從李安的文化身份和境遇之中,讓讀者回顧自己所走過的時代和路途,掩卷之餘,這是比較意外的收獲和感受。 由於作者張靚蓓在記述李安所導演的片子內容之前,同時介紹李導演的出生、成長、求學和每一部電影的拍攝歷程和客觀環境與背景,眾所周知電影藝術包括了文學、歷史、音樂、美術、戲劇、舞蹈… ,可謂包羅萬象,洋洋大觀,全書共491頁,雖然篇幅長書本厚,那天出席讀書會的成員都覺得它是一本有意思的書。在書寫的方法上,它是以第一人稱落筆,初版于2002年,我們讀到的是2009年的二版三刷。 整理讀書會上幾個討論的重點; 談論一位電影導演的作品,必然要進一步探索此人的文化根源,李安是台灣出生的第二代外省人,父母親皆從事教育工作,替李安中原文化的傳承打下深厚的基礎,他父親曾任南台灣的名校台南一中的校長,李安說:「父親對我這個長子期望很高,讓我一直背負望子成龍的壓力」,兩次大專聯考落榜,李安當然對父親懷有愧疚,後來他拍的「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被影評人稱為「父親三部曲」,並非偶然。 李安除承襲中原文化,藝專電影科畢業赴美留學,這也是遵循父命、希望李安將來回國教書的指示,讀書會的成員之一李靜香(萊斯大學退休語言學教授)指出,李安在美國大學接受拍製電影的正統訓練,日後能融會西方電影的運作和機制,而使得成品能夠打進國際市場,這和他在紐約大學讀電影製作有著密切的關係。 前面提到李安中原文化的傳承,在他遷徙和生長過程中遲早發生了文化衝突的波瀾;他第一波的文化衝突發生在父親調職,全家從花蓮遷居台南之後,李安說他所就讀的花蓮小學,行的是美式開放教育,在校說國語,不施體罰,重啟發性的教育。但是搬到台南以後,就說台語,日本填鴨式的教育,注重升學,並且打罵體罰。 第二波文化衝突 待李安抵達美國之後,他經歷了第二波文化衝突和震盪,李安在伊利諾大學圖書館大量閱讀以前在台灣被禁的左派書籍,如老舍及共產黨的文藝及宣傳書籍,及斯諾Edgar R. Snow的西行漫記Red Star over China等,那時他纔發覺:「搞了半天,原來我們是壞人。」 若從傳記反映當代歷史和世事的角度看,李安一路在美國經歷求學、結婚,打拚事業的重要人生歷程,對於我們這一代移民國外的炎黃子孫而言,都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自己的影子,似乎也能尋獲一些問題的答案。 讀書會上討論熱烈的話題當推李安的電影;他拍了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以後,受邀到英國拍珍奧斯汀的著名小說「理性與感性」,大家都知道英國是莎士比亞的原鄉,是最擅戲劇的老字號,李安剛接到劇本時,一看是珍奧斯汀的原著;「心想這些人的腦袋是不是短了路?怎麼會找上我?」在有關的章節裡,我們讀到謙虛務實的李安在拍完這部影片後,有感而發:「對我個人而言,學得一個寶貴的經驗,而且導演的權威必須去掙」。 「艾瑪經驗」 原來女主角之一艾瑪湯普森Emma Thompson ,是英國本土的國際大明星,又是已經寫了四年的該影片編劇,所以對李安造成很大的壓力,根據李導演在書中的描述:她既世故,又完美,包括她的不完美(叛逆、不拘、調皮、率真、罵人)都是完美得無懈可擊,人品、學識、見解,好到無話可說,李安說:「我碰到其他人演員就是演員,從無一人給我這麼大的壓力,好累啊!當時真恨得我牙癢癢的。」 李安說待電影殺青之後再見面,拍片期間的潛在張力已消失,而親切的知己感油然發自內心。從這件「艾瑪經驗」看來,聰明的李安並沒有和艾瑪演出針鋒相對的場面,最後變成了好朋友,這就是李安異於常人之處,也是他成功的關鍵之一。 書裡所透露的這場導演和女主角兼編劇之間的戲外戲,其高潮迭起和動人之處比起珍奧斯汀的小說也毫不遜色。有人問起執導西片和國片有何不同時,李安說:「一個是總統,要出去取悅別人,一個是皇帝,大家聽令於我,許多人乍聽之下,覺得好笑,但也不無道理。」巧譬善喻的他,也連帶點出藝術和政治的關連,說出東西方民主和威權的分野。 泠洌的「冰風暴」 在李安所拍的西片之中,「理性與感性」替他在國際之間打開了電影事業的局面,奠定導演的地位,根據「十年一覺電影夢」一書,李安認為1997年他所拍攝的「冰風暴」,無論影片主題、攝影、美術設計、音樂都具有藝術上的創作性,李安說,他是以局外人的身份看美國社會的轉折年代(1970年代),彷彿走進一個地雷區,抓著「家庭」的主題,從反面角切入,談家庭解構及改變。根據李安分析:1973年的美國開始性革命、種族抗爭、反越戰、石油危機、大學裡迷毛語錄…即使在美國所拍的電影中也很少看到有什麼嚴肅的影片探討過這個年代,李安說他喜歡「冰風暴」的原因也在于此。但這部片子和兩年後所開拍討論南北戰爭的「與魔鬼共騎」,都遇到票房和發行不理想的事實。可是李安表示,當人們介紹他導演「理性與感性」及「臥虎藏龍」時,大家會說好,但是一提到「冰風暴」,多半眼睛為之一亮。 「冰風暴」讓李安第一次領略票房不熱絡的滋味,引出李導演一番頗富哲學意味的感慨,他說:我覺得如果世間有所謂的「最終價值」,那麼經過時空的篩選,就會有一些價值沈澱出來,這件事你沒辦法避免,你不服氣也沒有用,事實就是如此,從一部電影誕生的那一刻起,它就開始經歷不斷的檢驗過程,如今經由網路的訊息交換就更加便捷,鍛鍊的火也燒得更旺,至於有多少真金,就看滅火之後的灰燼中留下的是什麼了。試將李安的這段話借用于人生奮鬥的格言,也十分恰當。根據這本書的記述,接下去以美國南北戰爭為題的「與魔鬼共騎」在發行的時候,「有些地區居然出現影片商不收貨但付錢的情況」讓李安的心裡十分不好過。 「臥虎藏龍」的熱潮 該書以下的章節(兩百頁以上),幾乎全用來說談「臥虎藏龍」,對於廿世紀下半部在台灣生長的華人而言,大家普遍的態度都是西片比國片好看,此一趨勢在新舊世紀之交,逐漸有了轉機,坊間已出現不少好看的國語片,如果要舉出一個明確的座標,則非「臥虎藏龍」莫屬,它推翻西片通常比國片好看的說法。這本書使用極大的篇幅談論中國武俠片的沿革和派別,以及和大陸香港等地合作拍片的經驗,但最為搶眼的部份是「臥虎藏龍」的流行,對中西文化交流所產生的影響。 李安認為「臥虎藏龍」打破了中西文化的藩籬,証明西方主流觀眾已經開始接受不同的電影語和文化,同時顯示大眾文化的主導權並非美國專利,各國都有機會參與製造。李安說:人有共通處,也有相異點,你可以表達自己的真正想法,有時有機會成為主流,這對美國以外的大眾文化是一種很好的鼓勵,對美國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育。 言及「臥虎藏龍」的影響力,李安說有些美國學校更以該片的英文劇本做教材,這些都是當初沒有想到的事。關於做教材的例子,李靜香博士在萊斯大學教書時,就設計一套混合網路及電影(「臥虎藏龍」)的教學法,並且在同業組織的年會上做了一篇報告,筆者就其首尾做成一長篇報導,刊載于2002 年 5月 12日的世界周刊,很可能居住紐約地區的李安或是自己直接閱讀或由親朋轉告。總之,休士頓的李靜香教授做了一件令李安導演也感到意外的事! 「斷背山」獲獎 2004年,李安拍攝了「斷背山」,而且在次年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獲得最佳導演獎,喜讀英文小說的王絹絹曾看過原著,也觀賞過這部電影,覺得十分感人,她在讀書會上指出,這部片子對「同性戀」有很深入的表現和探討,而先前的「喜宴」,不過是用「同性戀」來製造喜劇趣味而已。 讀完這本書,你會發覺李安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宅男,就像1991年春天在休士頓舉行的「推手」記者會上我所得的印象一樣,謙和有禮的程度已經到了讓你懷疑此人是否具有複雜多變的創作力?像李安這樣生長在傳統士大夫的家庭,父親從事教育工作,自小到大,除了喜歡以電影為職業(違背父意之外),並無其他叛逆的行為,由此觀之,他本身就是一個充滿衝突性和戲劇性的人物。 讀書會的結論是:李安能拍出這麼許多好看的電影,真是一位聰明絕頂的人物,也多虧有一位賢內助,所謂成功男人的背後一定有一位能幹的女性,美南作協的副會長王雲英說,天底下所有做丈夫的都要向李安看齊,他做宅男的時候能燒飯帶孩子,出門闖天下之後又賺了大錢!未料說著說著,話鋒突然轉向,又有人認為這本書把李安寫得太完美了,大家期待看到另一本用不同角度來書寫李安的傳記!或許他三不五時表現了導演的霸氣,或許和女艷星鬧個什麼緋聞,也犯上導演難免的毛病。
|
|
( 在地生活|北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