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書寫華人移民故事的心路旅程 作者:石麗東
2018/03/02 04:06:17瀏覽1191|回應0|推薦21

 

 

 

各位女士先生大家好 !

 

首先要感謝大家犧牲宝貴的週末時間來參加這個會,同時還要感謝僑聯美南辦事處李迎霞主任主辦頒獎儀式,尤其十月的節慶活動多,給她火上加油,添了許多忙,十二萬分地感謝 !

 

迎霞會長同時交給我一個題目,叫我談談剛出版的新書或自己的寫作經驗,前些時我繳了一份書稿,預計明年才出版,所以我計劃今天向大家報告我的寫作經驗,野人献曝,希望大家多指教 !

 

我們讀古人的章回小說,正文開始之前,常有一個楔子,今天我也東施效顰,先說一個楔子,使用今年夏天我到紐約開會照的幾張照片做個開場白,這個做法是以前一位休士頓的知名人士譚家瑜給我的啟發,她以前除了在市府工作,也替本地的華語廣播和電視Radio &TV做節目,有一次她說想做一個作家剪影之類的節目,叫我進行採訪的時候通知她來一旁錄影,稍加整理就會變成一個節目,可惜那段時間沒有作什麼重要的採訪,這個建議也就不了了之。

 

今天我想先用幾張照片來做個開頭,說明一下我寫作的相關工作: 

今年夏天,我到紐約聖若望大學St. John’s university 參加兩個學術討論會,七月中旬召開的是:「留學與中國近代教育」,七月底的會是「華人華族對世界藝術的貢獻」,我就趁兩個會的中間空檔時間,做點採訪的工作,我已經三年沒去東部,為了充實下一本的書稿,這次在東部地區一共訪問了好幾位作家和學者。

 

(看圖片)第一位造訪的是王鼎鈞先生:沒出發前我給他寫了e梅兒,表達要訪問的意願,一則因為他已年過九十,恐怕造成騷擾,而且他是大師級的作家,不一定接受每一個採訪者的要求。我想在座很多人看過王鼎鈞先生的書他是當代的散文大家,不僅文字精鍊,而且他寫散文的時候,常借用一些小說和戲劇的技巧,讓讀者看得津津有味。他早年在台灣寫的「人生三書」和近年出版的四冊人生回憶錄,都轟動一時。我們美南作協的姚嘉為前會長寫過一篇精采的王鼎釣先生訪問記。

 

七月中旬,學術研討會的第一天,在開幕式上王鼎鈞應邀簡短致詞,休息時段他對我說,「開完會的第二天,有一位從天津南開大學來的教授想找我聊天,你也一塊來。」同時出席該會議的有女作協前會長趙淑俠、趙淑敏、聖若望大學東亞系教授石文珊、北美作協紐約分會會長周勻之和前副會長鄭啟恭等。 

 

1960年代王鼎鈞先生曾在政大新聞系開過「廣播新聞的寫作」課,但第二年因為事忙,所以我無緣做鼎公的學生,高我一班的新聞系學姐陳雪君,剛好同一天,去看王師母。當日的巧遇很意外,聊得非常開心,而且發現師母的廚藝不同一般,食材健康,烹調可口,王師母把鼎公生活所需照顧得很好,可專心寫作。

 

美東之旅第二位拜訪的是耶魯大學的孫康宜教授,十餘年前採訪過她,如今計劃再把她寫進我的北美傑出華人系列,因為十多年過去了,需要補充一些新的材料,又因為早年我和孫教授是高雄女中同學,後來我家老二唸耶魯,所以來美後和她見了好幾面,那天約好在學校附近的法國餐館午飯,再到她辦公室參觀、做訪問。到了她書齎,特別請她在書桌上放著英國劍橋大學出的「中國文學史」的英文原版,左右兩邊各是兩岸翻譯的簡体字和正体字版,訪問中她告訴我第一次劍橋大學邀她主編這本書,並未立刻答應,主要工作太忙,所以有些遲疑,到了第二次再邀請時,她決定找哈佛大學的宇文所安教授 Stephen Owen 共同主編,邀集十六位漢學家一同書寫,歷時五年完成。

 

根據媒體上的訊息,因為她主持這本書的編務和撰寫,風評佳,出版之後,她在2015年入選美國人文科學院的院士,2016年得到南港中研院的院士,是一種殊榮,我們高雄女中的校友都引以為榮。孫院士不僅擅「編」,而且寫得一手漂亮的散文,通常學者的文章是給學界或學生看的,但是孫康宜的散文,引人入勝,自成一家,曾出版好幾本散文集子,台灣師範大學有篇碩士論文專題討論孫康宜的散文形式。

 

今年七月在東部造訪的第三位華裔傑出學者和作家是李瑞芳教授,上世紀九0年代我在休士頓採訪全美美華協會的年會,她是我聽講後所專訪的一位華僑史專家。

 

李瑞芳出生于1924年美國馬利蘭州,雙親來自廣東台山縣,在華府經營洗衣店,九歲的時候,美國經濟蕭條,舉家遷回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全家又回到美國,躲避戰禍,一生經歷曲折,尤其是她研究亞裔問題的執著精神,百屈不撓,有時發現問題之後,呼眾走上街頭,抗議示威,有時前往國會作証,不得不令人肅然起敬!

 

她大學主修社會學,因為華僑史方面所作的研究和調查成果,被聘任為紐約市立大學的亞洲研究系主任,在此之前所出版的「金山」Mountain of Gold 打入紐約時報的暢銷榜,她在九0年代獲得紐約州立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我這次決定去訪問她,因為今年五月在媒体上看到一篇專訪,知道她獲得美國亞裔研究協會Assn. for Asia American Studies 所頒贈的終身成就獎。

 

第一次訪問她的時候,是廿年前(照片),另一張照片是今年七月我去她曼罕頓公寓所拍的,一位年過九十歲的老人家獨居廿一層的高樓上。廿多年前我去紐約給她做專訪時,她熱情邀我留宿家中,事後那篇寫好的訪問,拿去參加徵文比賽,得到世華和中央日報共同主辦的「華文創作獎」第二名,留下美好的記憶。現在見她一人孤獨過日子,不禁讓人感嘆歲月滄桑。

 

她客廳桌案上的那本書:「The Women Who made New York 」是一位紐約作家Julie Scelfo,紀述對紐約市作出貢獻的百餘位女性,李瑞芳身居其一,是一項得來不易的榮譽,我向李教授請教她九十自傳的內容,她謙稱年紀大了,腦子不及從前,所以沒達到以前八本書的水準。問起她近年來所関心的華裔社區事務,「就是老年人被子女棄養或侵權的問題,不容忽視」,她很想就這個問題發表公開演講,引起大家的討論,尋求改善的辦法,她說華人比較好面子,社團負責人不願意借場地談這種問題。她認為台灣過去比較注重傳統文化的教育,子女比較孝順,她說當然也有同樣的問題,但是比起其他華人社群要好一些。李瑞芳教授的這一生,活得十分精采,每次和她談話都受益匪淺,有所啟發。

 

從以上的三個例子我想歸納一下,這些年來我為什麼走上寫作的道路,雖然寫作是很辛苦的事,為什繼續做下去,理由在那裡。

 

首先是個人歷史的因素:我從小喜歡國文,後來大專聯考以第一志願進入政大新聞系,到美國以後,在英文報紙的資料部做了十幾年,一邊替中央日報做特約撰述,後來有了兩個小孩,就開始待在家裡做自由撰稿。

 

八0年代中葉,回國拜見師長,因為正中書局計劃出一套新聞學叢書,徐佳士老師推薦我做其中的一本,回美國後我跑到大學新聞系圖書館,閱讀了百餘本的相關書籍,兩年後完成了「當代新聞報導」,根據徐老師的推薦序,這本書談新聞寫作的實例,都是本土的,而以前同類書籍中的實例大多數是洋人社會的例子。這冊書一共出了五刷,是我出版之中,銷得最多的一本,有幾所大學使用它做補助教材,如果大家去Google它的書名,還可以看到它以二手書在網上銷售。

 

其次是地理的因素,因為我先生在休士頓明湖城工作,我們有句俗話說嫁雞隨雞,我的寫作內容也因美南的寫作現場而定型。我沒有涉足虛構性的寫作,因為缺乏想像力,文采也不夠豐美。

 

在美國,休士頓市位於太陽帶,美國人所謂的 Sun belt ,

它在開發建設上比東西兩岸較遲,正好自四0年代、五0年代出生,後來從台灣負笈來美的留學生,在七0、八0年代學業完成以後跑到休士頓謀職、打天下。

 

過去我訪問的朱經武、伍焜玉、洪明奇教授,還有明湖地區從事太空行業的科技人員大多是在七0、八0年代開始在美南工作、起步,像超導、德州醫學中心、和先前就有的石油業,太空梭的三位職業華裔太空人,也都是從那年代風起雲湧。來休士頓就業的華人一多,中國城開始擴展,一家家的華資銀行沿著百利大道開張,附近的街道出現華文街名,主流社會開始注意到華人經濟力和政治力量的成長和崛起。

 

恰恰我在七0年代來到休士頓地區,我那時在英文報紙的資料部工作十餘年,曾多次參與採訪工作,對美國整個大環境,以及美國媒體的運作有進一步的觀察和瞭解,這對我以後寫作方面如何找資料,如何舖陳背景很有幫助。再加上我在中央日報做事的學長,邀我做海外特約撰述,我開始寫中文稿以後,又把生锈的中文熟悉起來。

 

廿年前我在投稿的過程當中,和主編「華美科技族」的李又寧教授相識,她是台大歷史系畢業,獲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博士,專攻中國近代史,起初從事胡適的研究,後來做留美史和華僑史,她看了我寫美南華裔科學家的稿子,就告訴我:「美國廿世紀國力鼎盛,是因科技發達之故,而美國的科學人材,有許多來自華人,美國人對這方面不會著墨記錄,我們華人一定要寫」。

 

和她相識以後,一年總有一兩次邀我跟著她參加一些近代史的會議,闢如1998年到北大,2011年到南港中央研究院開的辛亥百年的一個會,對我開闊寫作的視野很有幫助,還有一次去內蒙古開會,那次會議的主題是農耕文化和草原文化,這趟塞外行,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地人口中的成吉思汗不僅是一位英明領袖,而且充滿愛心,書店裡成吉思汗的傳記提到他如何愛護動物,如何善待戰敗俘虜的子女,這和我以前所知道殺人如麻的成吉思汗,完全是另外一個人。這次旅行也修正了我認知中傳統以長城為界、劃分夷狄的觀念。

 

歸納我寫作的路途之中要感謝的有幾件事: 美南地區供我寫作的土壤和題材;徐佳士老師推薦我寫一本新聞報導的書, 讓我溫故知新、整理過去在校所學。李又寧教授督促我寫文章,去研討會上發表,繼續努力前行。

 

此外我還要感謝,中華民國和宝島台灣,讓我有一個接受完整教育的安定環境和機會,就連我現在訪問的北美傑出華人,前面提到朱經武、伍焜玉等百分之九十都是來自台灣的留學生,那段台灣經濟起飛、加強教育和文化建設,鼓吹復興中華文化的年代的領袖,現在受不到尊重,誠然當時的政府也犯了一些錯誤,像先前提到的王鼎公,他的第四本回憶錄談到白色恐怖的侵擾,可是有一次他被一位大陸學者訪問時,問他有沒有後悔跑到台灣?鼎鈞先生說,我慶幸能在1949年到了台灣,這是在我身上所發生最大的奇蹟,幸虧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台灣。

 

前面提到的孫康宜教授,她父親因為受到匪諜案的牽連,坐了十年的政治監牢,那期間我們是中學同班,並不影響她當選模範生或當選班長,又保送升大學,她寫了一本「走出白色恐怖」的回憶錄,大陸的記者問她在台灣所受的待遇,她說那時候台灣有一個平等受教育的機會,今年在紐約開會碰到一位大陸學者,聊天時提起他讀過那本回憶錄,很驚奇當時沒有連株的情況,而書裡所看到的是她奮發向上和親友幫助她和家人的正面書寫,我想他所謂的「連株」是相對中國歷代的政治運動之中家屬受害的情況。而孫康宜教授是耶魯大學創校數百年來的第一位女性華人學術領導,是上世紀六0年代來自台灣的留學生。

 

去年,台北故宮的宝物在休士頓展出,故宮一位古物專家受邀前來演講,說到這些古物提高台灣在國際精品藝術界的地位,並且成為台灣觀光業的資源,那次演講主題是古物在抗日期間遷徙到後方的艱苦的情況,而現在台灣的古物也是老總統從大陸遷到台灣的,一起搬運來的還有黃金、和人力資源,都是建設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的本錢。

 

現在我想稍稍做一個結論: 在座都是留學潮和移民潮的產物,人生閱歷都不淺,銀髮族格外有表述慾望和時間寫作。如果您下筆寫文章,除了一股腦的興趣,絕不能閉門造車,必須多多閱讀,吸收新知,發掘新題材,介紹新的事務,因為文章不單是寫給自己看,還要和我們生活的世界相連,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在採訪和下筆之前,自己要做好功課,文章纔有看頭,這些都是我多年來給自己訂下的標準和原則,我自己常有疏漏,不一定做得到,今天列出來,就和在場的朋友共勉。我的報告完畢,謝謝大家!

 

 

 

( 在地生活北美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neseWriterHouston&aid=11067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