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女性與華文創作的新版圖 作者:石麗東
2010/11/06 02:33:40瀏覽349|回應0|推薦9

女性與華文創作的新版圖

石麗東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November 03, 2010

1989年在舊金山成立的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是由一群移居海外,並曾活躍台灣文壇的女作家所創立,她們包括:琦君、陳若曦、於梨華、程明琤、喻麗清、簡宛、陳少聰、卓以玉、吳玲瑤、劉安諾、葉文可、胡為美、楊秋生、伊犁、荊棘……等二十一人,這些創始會員的筆耕成績,至今仍為國內及華文世界的讀者有目共睹。

在台灣舉行第11屆年會緣由

海外華文女作協早期會員的背景皆溯源台灣,但自成立以來只在1995年回台北舉辦過第4屆年會,十五年來,台灣的政治結構和生活環境發生不小的變化,如政黨輪替、環保觀念的推動、公共秩序與道德的培養……,凡此變化在全球華人地區和世界都居於先「行」者的地位。雖然民眾抗爭方式和立法院打架場面令人觸目心驚,但台灣逐漸具備民主政治之實,已為舉世所公認。

如今網路上流傳著陸客對台灣民情淳厚與公共秩序井然的記述,也都和台灣歷年政經建設,以及日後推動的社會運動有著互為因果的關係。猶記六年代在台灣求學的時候,社會剛剛邁進工業化的階段,當時許多社會評論家,例如何凡先生的「玻璃墊上」專欄,時而憂慮自農業社會轉型工業社會,將給人際關係帶來疏離與冷漠。時至今日,台灣人民的友善及人情味之濃厚,成為外來訪客讚揚的焦點,的確是我們走過那段歲月的人,所始料未及。

出於對成長之地的繫念和感懷滄海桑田的變化,兩年前參加海外華文女作家第10屆年會之時,我便提議下屆在台灣舉行年會,好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華文女作家進一步體驗寶島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此外,有識於中華文化在台灣並無斷代與斷層的現象,因此具備豐厚的條件做一個文化及文學領域的主人。以上看法獲得出席會員的贊同,於是接下籌備辦第11屆年會的重任。

海外華文文學的重要性

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自上世紀末葉逐漸增加了來自大陸移民的新血,凡源出兩岸的女性皆蘊藉華夏文化根柢,她們遷徙海外之後,因為地域環境、文化價值以及社會身分的改變而產生漂泊無根之感,再加上女性獨特的靈敏觸覺,作家的思維在日常生活當中受到不同文化的衝擊,因此寫下離鄉背井的滄桑歲月,細描散落全球各個角落的人性幽微。

廿一世紀以降,在全球化和中國大陸經濟力起飛的兩種浪潮的交互作用之下,過去一向被西方人視為艱深難學的漢文,突然身價驟漲,自邊緣地帶走向主流,全球各地紛紛興起了「中文熱」。今年九月底《世界日報》發自洛杉磯的一篇報導說,南加金融及商界的高收入家庭吹起聘用中文管家風,目的是給子女營造學習雙語的環境,前此《紐約時報》也刊載一篇美國東海岸大都會家庭僱用中國女管家的特寫。

研習華文的人數增多,必然給全球的華文文化版圖帶來一股新氣象,然而,面對這片新沃土也令人憂喜參半,憂的是這種追求經濟價值的功利主義,對於提升文學的品質與內涵,究竟能發揮多少影響力?

談到華文文學作品,回頭看海外華文女作協成員之中有多位作家如琦君、聶華苓、於梨華、陳若曦、李黎、張翎、施叔青、趙淑俠、趙淑敏……等,他們的作品先後被譯成英、德、法、日等國的文字,在其他語系及國家被閱讀,實質上成為一種輸出的文化資源;在所居住國家的多元文化的建構之中,呈現華人的文化地位。對於此一不斷成長的文學現象,我們引以為榮。海外華文女作家的離散經驗,成為聚合華人的凝聚劑,它的意義不容等閒視之。

華文女作協第11屆年會的主題是「女性書寫的新視野」,正如創會會長陳若曦在本屆年會的專輯《全球華文女作家散文選》〈序文〉中所言:「當初定名海外華文女作家,是指中國大陸及港台之外」,但隨著全球化的熱浪沖擊,「協會的作者群呈現海內外交織共融,與此同時,文筆多采多姿,內容豐富多元,願海外華文文學再上高峰」!

(本文作者為海外華人女作家協會第11屆副會長)

(轉載自世界日報副刊) 

 

 

( 在地生活北美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neseWriterHouston&aid=4571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