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習練楊氏鄭子太極拳心得:氣功的神經學原理之我見
2011/10/18 15:06:31瀏覽1638|回應0|推薦1

氣功已傳承數千年,自春秋戰國開始即有文字記載導引之術,歷代均有衆多習練者幷時有臻于大成者,以此斷定氣功應是一門可重複驗證的科學、而非隱學玄學,可以用邏輯推理、用現代科學理論進行合理的分析解釋。氣功修煉者的氣感、發氣、真氣運行等各種身體體驗,應該能够從生理學、神經學、物理學等角度科學解釋,可惜至今未同時具備專業科研能力與精研氣功幷深有體驗的人士,對氣功進行系統嚴謹研究。本人作爲一名楊氏鄭子太極拳的初練者,謹在此初步探討以期抛磚引玉。

氣感,我認爲是本質上應該主要觸覺與溫覺的混合感受,是遍布人體的神經末梢感受器的刺激感受反應,因爲人對觸覺、痛覺、溫覺、味覺、嗅覺、視覺、聽覺等所有的感覺,都屬神經感受反應。氣功之氣,所謂氣的鼓蕩,以練習楊氏鄭子太極拳蚌吸法爲例,雖然根據意念以及人體氣感,兩手臂的開合感覺像是隨著吐納,真氣收發于丹田幷進而充盈于腹臂之間,虛空中貌似存在著真實的變化的氣場,兩臂在貌似毫不費勁的狀况下被體外的氣場不斷鼓蕩起落。但我認爲這只是腹與臂的神經末梢感受器的一種特殊的同步感受或接近同步感受,導致貌似鼓蕩的錯覺或誤解。

首先從生理學角度分析,激蕩之氣若爲氣體,必定不可能瞬間大劑量的從體內脫體而出,因爲人體的毛孔太小,而且腹部丹田處幷無真實的可存儲氣體的大尺寸氣腔,假定真氣是大量存儲于腹腔中,但是根據人體解剖學可知,腹腔到腹部表皮之間也沒有足够多的氣體通道,以供蚌吸法時腹部向兩臂間發出如此大量强勁的鼓蕩之氣所需。其次若從物理力學角度分析,功力再深厚之人在吐納之時,腹部緩慢起伏所産生的對外衝擊力是非常微弱的,其激蕩起的前方空氣或者真氣,既然微弱到都飄不起腹前的衣服,就更不可能强大到能激蕩起兩臂重量。

至于電磁場與電磁感應之說,則可能性更小,因爲吐納之時丹田或其他部位若能産生電磁場,即使再微弱也可用電子儀器一測便知。其次,産生電磁場即發射無綫電波,而根據人體生理構造可知,丹田所處的腹部構造無法實現此功能。再次,假定電磁感應成立,則須要丹田部位先將體內生物化學能轉換爲生物電能、電能再轉化爲電磁波幷發射、然後身體其他對應部位的神經末梢感受器接收到此電波幷反饋給大腦、大腦再發出指令給對應部位啓動呼應動作,以上每一道轉化與傳遞環節必然都存在能量與信息損耗,此過程費時費力幷過于複雜,違背自然之道。若是丹田處産生電磁場幷直接以電磁排斥力推動兩臂蕩起,則更不可能,因爲人體幷不能有意識的感應到相當强度的周邊電磁場,否則現代世界空間裏充滿的大量各種頻率無綫電波早就把練功者干擾得無法片刻安寧,特別是大功率電器旁或高壓變電站裏的高强度電磁場,將更是讓練功者有强烈感覺幷坐立不安;至于人體對靜電的有意識感應,則是由于靜電吸附力導致汗毛快速立起,從而觸發皮下毛囊周邊的神經末梢觸覺反應,與電磁斥力感應毫無相通關聯之處。

由此推測,動作輔助式練氣法,實際上應該是大腦接收到丹田部位的神經感受器直接從體內神經傳送來的生物電信號後,再發出神經信號指令給相應部位,使得兩處在極短時間內産生呼應動作,這才是最簡單最快捷最節能的方式,正所謂大道至簡。至于兩臂開合起落的真氣鼓蕩感,好像毫不費力,實際上應該是由于練功者長期練習使得精神與肌肉十分放鬆,所以特別省力而非零用力,此外還有長期練習形成的連續性下意識習慣動作,感覺也就更爲自然而然且十分省力,就像跳水或體操運動員的空中翻滾,在長期練習後就能不用思考判斷、一氣呵成、像似毫不費勁。

至于練功者發功部位的麻脹與發熱感,同樣可以從生理學角度解釋,應該是由于該部位的血液循環更快更順暢、肌肉能更快更多更有效的轉換體內化學能幷最終轉變爲熱能、最關鍵還是由于長期放鬆練習與意念練習,導致相應部位的神經末梢感受更爲敏感,從而能越來越明顯的感覺到有關部位的麻脹與發熱,是神經末梢觸覺與溫覺的混合感應。至于旁人所感受到的發功者發出的氣場,實質上應該是練功者發功部位所散發出的、比普通人體更强大的熱紅外輻射,引起旁人的溫覺反應,可能還有熱輻射引起的空氣輕微擾動而觸發的些微體表觸覺發應,就像人手靠近火爐時所感受到的熱輻射,只是氣功的熱能更小、給旁人的感覺更柔和更舒緩,而且心理暗示、身體放鬆、精神集中等綜合因素可能也會放大感受效果,若旁人也是個練功者,則由于長期練習導致他的神經末梢感應器更敏銳幷對發功熱輻射十分熟悉,因此會比普通旁人有更爲强烈與清晰的感應。

真氣在資深練功者體內順著任督二脉或其他經脉有序運行的現象,其原理實質上可能是:順著經脉路徑與意念引導方向,對應軀體各部位的神經末梢感受器的有序連貫循環”感受反應。而之所以能形成此類有規律神經活動,同樣是由于長期放鬆練習導致各對應部位的神經末梢感受器更爲敏感,以及日積月累的意念冥想引導練習,整個經脉路綫上的神經感受器練成了“習慣性”有序連貫循環”的刺激感受,從而感覺像是真氣在周轉運行。而這類刺激感受應該也是觸覺與溫覺兼而有之,其中的觸覺,應該是吐納時在若有若無的意念指揮下、各部位肌肉依次放鬆、或局部血液循環加快時的微弱運動所觸發的;而溫覺感受,應該是此處肌肉內的化學能轉化消耗時局部體溫的輕微升高所引發的。

至于衆多練習者體驗到真氣運行的任督二經脉通道,由于位于人體軀幹前後的中軸位置,估計此部位神經末梢感受器最密集,而且路徑最直接距離最短,故此相對容易練成,幷在長期練習下逐步形成神經感受的閉合通道。練習過程中幾個穴位的沖關,可能是由于穴位處的神經末梢感受器相對較少、或是身體構造原因(如會陰處的生理構造斷開),導致神經感受傳遞在途經沖關穴位處難以連貫,因而須更久更放鬆練習。至于其他的奇經八脉,多是路徑不直接、不易閉合、神經末梢不够密集、路綫距離長,故更難練成,但只要長期堅持練習,總有人或多或少練成;此外,經練習真氣在經脉中的運行方向可正可反;這些也可側證真氣運行的感覺,可能只是由于長期的肌體放鬆與大腦意識練習,形成的神經末梢有序連貫感應。

上、中、下丹田,可能是由于所處部位的體腔內均有重要內臟神經,這三處部位的神經末梢感受器十分密集,因此在長期練習中感覺反應比身體其他部位相對更爲强烈,也就形成了像是真氣富集彙聚于斯的感覺。其中下丹田所處的腹部,由于肌肉面積大而完整、神經末梢相對更豐富、經長期練習可增進腸鳴腸蠕動等特殊感受,因此氣感更易練成且更爲明顯,加上下丹田又位于肚臍附近,對人體生理知識認知有限的古人,很自然會與先天階段胎兒靠臍帶維持生命的奇妙現象聯繫起來,于是臍帶、胎息、先天真氣、後天修煉、丹田氣海等在前人的探索與實踐中逐漸被聯繫起來,于是下丹田也逐步被最廣泛的練氣者驗證與認可。

至于練氣皆用腹式呼吸法,應該也是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摸索出來的。除了上述原因,還有很重要一點是若采用本能的胸腔呼吸法,由于胸部緊挨著肩部、頸部、背部,胸腔呼吸就會或多或少牽動這些部位肌肉,從而影響到上半身大部分部位的深度放鬆,各處神經末梢感受器也就難以感受幷傳遞身體的輕微感應信號。而練功者在練氣有成氣感較强後,由于身體更放鬆、神經末梢感受更爲靈敏,在練功狀態下用胸腔呼吸時照樣能感應到一定的氣感。

意念,既是人的感知,本質上應該是大腦意識與反應,屬于神經活動範疇。練氣者講究體松心靜、穩定情緒、摒除雜念、以意導氣,意念要若有若無若存若亡,其中核心要點就是練習大腦中樞神經的放鬆與專注,以及對軀體有關部位的敏銳感應與下意識快速反應,經長期練習後若能由靜入定虛極靜篤,實則應該是指能够主動調節大腦進入一種半睡眠或自我催眠狀態,大腦與全身既能極度放鬆,又能清醒感知,于是對體內各處的微弱生理活動與外界的輕微擾動均能敏銳感受到,甚至還能對大腦潜意識活動有所感應,從而有種種玄幻朦朧的意識體驗。   

人體的內臟由植物神經自主控制,大腦無法有意識的指揮,因此練功者的氣感一般是體表部位,如丹田、掌心、兩臂、腰胯等處的皮膚逐步有麻脹感,而丹田內氣鳴應是屬腸蠕動腸鳴,幷觸發腹部肌肉或腸內的神經感受器。長期堅持練功者,隨著入定能力與程度的提高,若大腦中樞神經能足够放鬆、則也就更加敏銳,也許有可能與植物神經建立微弱的有意識聯繫,從而對內臟的運轉有所感應、進而甚至能對內臟逐步有意識的調節乃至控制,這可能就是傳說中內視的境界。

總而言之,人的一切感受感覺與反應,都受控于神經系統、都是神經活動的産物。身體外部或內部所受到的各種物理或化學刺激,被遍布全身表裏的各類神經末梢感受器接收後,將不同刺激轉化爲特定的神經衝動信號,由傳入神經元(感覺神經元)傳導給大腦中樞進行分析後,人才産生了意識;然後大腦中樞再發出反饋指令給傳出神經元(運動神經元),傳遞到肌肉或腺體等處的效應器,人才産生了反應動作。

氣感、發氣、真氣運行等現象,既是人體的種種感受與肌體反應,歸根結底也應該是科學合理的一系列神經活動,氣功本質上應該是一種“神經活動鍛煉術”,包含軀體神經末梢感受與反應鍛煉與大腦中樞神經意識控制鍛煉。由于長期堅持系統性的特殊練習,練功者身體各部位的肌肉更爲放鬆,體內外相關部位的神經末梢感受器更爲敏感且反應更快,所以能越來越敏銳、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大範圍的感覺到肢體、肌肉、筋骨、乃至內臟等部位或局部的細微活動與變化,特別是意念(或者說意識)所關注的關聯部位的神經末梢,更是能越來越敏銳、清晰、快速的同步或接近同步的協同感受幷呼應動作,導致氣感越來越强、鼓蕩之感越來越强,從而給人錯覺貌似存在一種真實的流動氣息,或游走于體內、或由內而外充盈于身體周邊,比如前文所分析的蚌吸法時腹部與兩臂之間、以及兩掌之間。

總之,練習氣功能讓人肌體放鬆、循環通暢、代謝平穩、情緒安寧、神經敏銳、反應迅速,修煉者自然就能够百病難侵、强身健體、氣定神足、心平氣和、益壽延年。但若有人期望能返老還童長生不老,甚至煉神還虛、出神入化、破碎虛空乃至白日飛升,恐怕過于玄乎而渺茫,刻意强求恐將精神分裂走火入魔,古往今來多少聰明絕頂毅力超凡甚至權傾天下之能人志士,窮盡一生智慧與心血甚至傾全國之財力物力人力,到頭來或成爲傳說或誤入歧途或貽笑千古,可見有一人能得道成仙能現身說法者?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爲歡幾何?”逆天而行奪天地之造化非我輩俗子凡夫所能,時光倒轉則連愛因斯坦與霍金都想不出辦法更無法做到。人生苦短風雲難測,健身却病、調整心態、把握每一天,則此生無憾。

(本文由鄭子太極拳福州有緣拳社第四期入室弟子陳强提供)

 

( 興趣嗜好運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gtaichi&aid=575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