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20 17:38:32瀏覽1772|回應0|推薦1 | |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學生時代作文常用的字眼,又浮現在腦海中。轉眼間拜師入門已過了三年半。太極拳難嗎?說難很難,說簡單也很簡單,就看你怎麼練。簡單的來說打打拳架,擺擺架式,如同太極操一樣,不用花多少時間就學會了,當然簡單。但是如果拳架要練到鬆、沉、柔、靈,再加上聽勁、懂勁、會走化、會發勁的境界,那就不是三年、五年可以練到的。當然,如果你是武林奇葩那就另當別論了。 學生時代練跆拳道,三年半可以升到二段,打起拳來虎虎生風,踢起腳來滿天飛舞。尤其那個年代正是李小龍傳奇的時代,功夫片正流行。會一些拳腳功夫,就覺得很神氣。但因為時常參加比賽,每次比完全身是傷,等年紀大了,腰也不靈光了,膝蓋也不行了。 以前看電影「推手」,片中老者,只是輕輕一推,就把年輕力壯的老外打出去老遠的。總覺得是電影效果,只有在武俠小說中才可能出現的畫面。雖然很響往,但想想在現實生活中不太可能練到吧。直到拜入本門,看到恩師鄭子太極拳謝昭隆師父的發勁示範後,才發現原來真實生活中也存在著。 恩師謝昭隆師父在教學上非常有系統,什麼階段教什麼動作是有一定程序的。從基本功、拳架到推手,每一階段都要練的很紮實。師父常提醒我們,拳為體,推手為用;有體才有用。在推手時也不時的講一些口訣,化空補空,見空補空,見空不打空,不得機不得勢之處必從腰腿求之。師父常說拳架與推手是一體兩面,拳架打的好,推手也會進步。推手練鬆練柔了,拳架也會更鬆沉,二者相輔相成。 近來在師父不時的提示與諄諄教誨下,盤架子時上身已經比以前鬆,而下盤也比以前穏了。推手則從平圓推手、立圓推手練到四正推手。尤其四正推手,更要求鬆、沉、柔還要靈,在師父耐心又有技巧的循循善誘教導下,總算稍有進展。 師父平常會將化與發組成一套單練動作,讓我們練習走化與發勁。如「化空補空」,當對手往我身上按時,我先將重心移到後腳,再轉腰沉肩化掉來勢,讓對方按手落空。同時重心緩緩前移,雙手如水般綿密沾黏在對手身上,這是補空。接著身形一沉(重心移到後腳),以接地之力(湧泉穴接地)破掉對方勢子,讓其重心不穩。瞬間以接地之力發勁,將對方發至尋丈外。說來話長,但這些動作其實是在一瞬間就要完成。 說起來簡單,但這一個動作其實隱含許多小細節,需要一步一步去摸索。拳論中也有提到所謂的「整勁」,即「發勁時,起之於腳,行之於腿,蹬之於膝,主宰於腰,形於手指,靈通於背,發於脊背,神貫於頂,流通於氣,運用於掌指,達之於神。」恩師謝昭隆師父在示範化空補空時,被發的人會感覺到一股有如海嘯般排山倒海、綿延不斷的力量襲擊而來,整個人會有被打飛起來的感覺。 初習化空補空時需要師父不斷的餵勁與修正。拳論言,發勁時起之於腳。但練習時卻需從手開始往下練。為何,首先手若未鬆盡,則會用拙力,也就是只有用手的力量去推,最多讓對手倒退個一、二步而已。若手已鬆了但還未練出掤勁,則發出去的勁會減弱,仍無法將對手發出。接下來手鬆了也有掤勁了,但腰還没有鬆沉,用的只是身體的重量去推人,對手也是退個一、二步而已。慢慢的腰鬆了,氣也往丹田走了,腳開始會有點接地之力,這時可以將對手發出個三、四步遠。當然在化空補空後,發勁前,尚有一個很重要的動作,那就是破勢(就是楊家所謂的「提」勁)。化空補空後,因為對手的重心尚穩,若瞬間發勁,就算發比較強的勁,對手可能也只後退個三、四步。但化空補空後,若先破勢,在對手重心不穩下,只要輕輕的發個勁,對手也會退到尋丈外。如宗 先前信政師兄在發勁的心得上也寫了很多,但因為與師兄的程度差太多,一直無法領會到。近期在師父不厭其煩的餵勁與修正下,總算循序漸進的步上軌道,雖然還不登大雅之堂,但總算也登門入室了。拉拉雜雜的寫了一堆,主要在與同門後進的師弟、妹們分享。以我天生愚鈍都可以登門入室,以你們的聰穎天資,再加上師父這樣的明師指導之下,只要一步一步遵循師父的教誨,持之以恆的去練習,成功的一天很快就會到來,大家共勉之。 (本文由楊氏鄭子太極拳台灣有緣拳社六期入室弟子蕭國慶師兄提供) |
|
( 興趣嗜好|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