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18 14:37:43瀏覽4374|回應0|推薦0 | |
漫談太極拳發勁的物理原理(3/3):勁與物理 劉尚斌 編撰 我們前面提到,祖師爺鄭曼青大師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中的《勁與物理》一篇,對太極拳在技擊上的運用原理做了明確的闡示: 「太極拳氣與勁之運用,在乎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圓而神通,靡有窮際。大至星球,小至雨露,無不皆圓,其表面雖有張力,而內有聚力,散不失為圓。太極拳法圓象,與自然界之妙蘊相吻合。圓周各點,負荷之力,強弱相等,否則不成其為圓球。觸其一面,面面皆應,觸其一點,則萬點皆應,此即太極拳之所不容人摸著與觸到者,以其體圓,乃不知得力之所在也。球體之分子力,一經運轉,便互相牽引,即向心力與離心力也。」 意思是說,太極拳「氣」與「勁」的應用與自然界許多現象相吻合,像是一個圓體,綿綿不斷,周而復始。我們打拳的時候,要立身中正,氣沉丹田,把自己身體的「重心」想像成是一個立體圓球的中心點,由這個點延伸出去到圓周的距離都相同,而且還要「足手相應,左右對稱,虛實相輔」,如此才得以轉換靈活,點、線、面皆可應,靜則全靜,而動則全動。足手相隨,身體外圍這個圓球才能動得大,「發勁」也才能完整。又說: 「又如以繩一端繫石或鐵,手執一端,揮舞成圓圈,手執處為圓心,因繩牽引之力為向心力,鐵石向外之力為離心力,繩受此兩力,別見緊張之氣勢,其氣勢之強弱,視其運轉之快慢為推移。此即太極拳推手時,倘我受向心力較大,而還之以離心力亦大。然我受之向心力雖大,我能運而去之,以我得體圓之效用也。但還之以離心力,彼則不能運而去之,必彈出於尋丈之外。此外,圓中包含無數之三角形,隨處可以取積極之攻勢。如令其旋轉向前攻擊,則無一分一厘之面積,非積極攻擊之作用。譬如打乒乓球,如對方以旋轉之球勢進攻,應之者不知其法,則攻勢不可擋也,必致失敗,以其攻勢之距離最密且速,即包含無量數三角形之作用故也。太極拳效法於圓,非真實如球體也。其用守勢者,取法於圓。攻勢,則無處非三角形。於此可見太極拳,無施非攻,無處非守。所謂走即是發,發即是走,寓積極於消極之中。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此之謂乎!」 我們身體這個圓球,一但與其他個體一起轉動時,便會互相牽引而產生“向心力”與“離心力”。這就像我們甩一條一端綁著石頭(或重物)的繩子,將之繞圓圈揮舞,手抓住繩子這一點是圓周的中心,那顆石頭受到繩子的牽引,對內(朝圓心方向)會產生一個“向心力”,而對外(相反方向)則產生一個“離心力”,兩個力的大小,也就是繩子的“張力”是由我們甩繩的快慢所決定的。正如兩個人在「推手」的時候,因轉動而互相牽引,當我所受的向心力越大時,假使我運用肢體的旋轉(公轉)來牽引對方,使得他施的來力變成是我圓弧上切線方向的力,此時對方的力不但會從我身側落空,欲收之而不及,重心便會因為移動而失去平衡。一個繞著中心旋轉的物體,便會產生「力矩」,而其「角動量」隨其移動的速度和其與旋轉中心的距離有關,由「角動量守恆定律」得知,當這個物體被拉近旋轉中心時,旋轉的速度便會增快。所以說如果在這個時候,我適時順勢將對方的手臂往自己(即旋轉中心)拉,對方將受到“離心力”加速的作用而被甩出數丈之外,或者被我輕鬆的絆倒。這種以我方較小的力來應付對方施來較大力量的手段,就是以柔克剛的「走化」功夫。 「走化」的招式還能有多樣的變化,譬如,當對方施一個很大的力向我打來時,我只要搭住他的手臂從其側向施以一個小的“分力”,即可分化對方的力,使其從我身側落空,這就是所謂的「 綜上可知,太極拳的攻防策略是寓積極於消極之中,其用於守勢者,取法於圓,肢體就像一個有無數個軸的圓球一樣,而用於攻勢則無處非三角形,即由圓球中心點連到圓球上的任兩個點(通常即指攻擊時手、腳可及之處),隨時可以採取積極的攻勢,故無施非攻,無處非守,走即是發,發即是走。由此亦可見「走化」與「發勁」是一體的兩用,要配合起來用才會達到極致的效果。鄭曼青大師亦曾提示我們推手練習攻守的基本觀念:「陰陽妙用,須於拳架推手上求之‧‧‧‧採、牽、走、化,能知虛實之用者,乃守之為陰;撥、靠、發、放,可得心應手之用者,乃攻之為陽,須要分清。強者先採守勢,弱者取攻為勢;守者使左右落空,略帶牽採者得也;攻者撥、靠、發、放,必須如法,不可自落虛空為得也。太極拳須知一陰一陽之為道,守勢為第一‧‧‧‧」故能守方能言攻,習拳要求進步,必須先從「守」這方面著手。 「倘遇正面之外力攻陷,則使其力落空,在其急欲退卻之時,則以我腹部之吸力,一變而為攻發之力,而復其為圓形。太極拳之特長在此,所謂發勁是也。反是則為走化;走者急轉,化者緩轉也。將受攻之點,稍一走化,其外力自然混脫而化去矣。同時,無量數之三角輪轉,角角即為攻擊,所謂化即是打,走即是打也。打即發勁之發也。至於用勁發人,則在找準對方之重心,得機得勢而已。吾師澄甫,每每告余日:「發勁須找到一直線,方可發。發時如放箭似地。」是言已窮發勁之能事,惟此直線,其理易明,欲用之者,然非參透及經驗者,未易得心,學者須於此處著力,勉之。襲擊之要素有二,即空間與時間。如不能把握此二者,每每送肉上鉤,自取其敗,何也?曰: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此空間之限制,亦即時間之延長,太極乃圓形,獨占面積及空間甚大,即能令其來力之空間及時間之延長,其襲擊之效能因之而喪失。此即太極拳之主旨。不予抵抗,而予以退讓,不與之正衝,而予以偏避。使其速度與能力稍為摧挫,再以順勢擊之,不費吹毛之力,則其自取摧毀,不及一瞬也。此即所謂牽動 當對手來力時,我不給對方反作用力,肢體反而順其力鬆沉,以減緩甚至消除對方的力,使對方落空。當對方來力被我的分力化解之後,就會因為「慣性原理」而沿著合力的方向而失去平衡。在對方察覺落空急欲退卻之時,我則以我腹部之吸力(提),一變而成為攻發(放)之力,而復其為圓形(守勢),這即是所謂「發勁」,反之則為「走化」。祖師爺又進一步解釋說:急轉為「走」,緩轉為「化」,譬如,當對方施一個強大的力從正面往我右肩打來時,我腰身中軸不變急往右轉跨,則對方來力變為我圓弧切線方向的力,因而化解危機,此時再加上我自身旋轉的“切線力”,兩力相加會使對方沿切線方向慣出去,這就是「走即是打」,走打同步,借力打人,對方用的力越大,就會被打得越遠、越重。倘若對方來力不是很大,我也能緩轉腰跨,利用自身的圓弧切線力將人甩出去,這就是「化即是打」,化打同步。這個就好像我們若丟一顆小石子在一個高速旋轉的砂輪上,石子便會沿著砂輪旋轉的切線方向飛出去,這就是“切線力”的作用。太極拳在旋轉腰跨時,當然不可能像砂輪一樣運轉那麼快,那我們能用什麼方法來增加“切線力”呢?通常就是用所謂「抖勁」,其特點是速度快、時間短、內勁足,根據物理學的原理,也就是「衝量」很大,因此,旋轉的“切線力”也大。 太極拳的「勁」大致可分為兩類,一為「發勁」,二為「化勁」;後者又可細分為粘勁、走勁、化勁、提勁、放勁、借勁、接勁、截勁、捲勁、入勁、抖勁、鬆勁等諸多勁路。前面所謂「走即是打,化即是打」所說的「打」就是代表「發勁」的「發」。整體來說,「勁」是一種“巧力”,它有別於未經鍛練的“拙力”或“蠻力”,「發勁」就是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運用力量來達成攻擊的目的。簡單且準確的說,「發勁」就是伺機瞄準對方失去平衡時的重心,得機得勢適時如放箭似地用“巧力”發人而已。 接著又說明“襲擊”有兩個重要因素,即「空間」與「時間」。古云:「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意思是說,如果能設法限制來力的空間並延長其施力時間,則其襲擊的效能會因而喪失。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無施非攻,無處非守」、「陰陽妙用」等太極拳有關攻守的主要基本觀念。「能守方能言攻」,當遭遇正面的外力攻擊時,我不抵抗,不和它正面衝撞,反而退讓或是偏避,如此一來可使對方的速度與力道因為空間的改變或些微的時間差而削弱,這時再順勢反擊,便可不費吹灰之力,以「 (楊氏鄭子太極拳「有緣拳社」弟子劉尚斌, 按:撰文者現任職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台灣師範大學合聘教授
|
|
( 興趣嗜好|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