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家方向
2012/05/02 11:44:40瀏覽159|回應0|推薦2

近來看到由於物價不斷上漲和經濟情勢的不穩,導致許多人無所適從,而各大媒體和名嘴更是爭相以小市民的立場來要求政府作一些措施。但是就在這些以正義公平為口號,以激情為訴求的氣氛下,我們是不是該好好想想真正的長遠道路。

台灣在上世紀八零年代麼的改革中,將政府的管控降低釋放出大量的社會能量,而有了九零年代的繁榮昌盛,也挺過了九七金融風暴,但是接下來就是所謂的停滯的十年,政治上也經歷了政黨輪替,經濟上政府也想盡辦法幫助企業,但是效果卻非常的遭,事實並沒有所謂的真正的效果,還有人發明了無感之說。很大一部份的人歸咎於政治人物的問題和政治制度,甚至是中國大陸。連傳播媒體都是原因之一。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想想,這些說法都是有問題的。

舉個例子來說,我想一般人都會同意,現在政治絕對比以前開放,這也是一般學者認為可以將社會力量釋出的最佳方法,所以按理而言,社會應該更好啊!除非民主是有誤的,所以開放顯然不是造成問題的主要原因,而政治人物的反復無常和貪腐,我想這是自有歷史來都有的事,李登輝主政時,黑金和派系遠遠比現在嚴重,但是我們還是對明天抱持著希望,社會在明顯向前走。至於傳播媒體的亂象,只不過茶壺理的風暴,套句黎致英常說的,媒體沒有那麼有影響力啦!更何況媒體的自由開放,不正是我們的共同目標嗎?民主和媒體開放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除非我們認為那是錯的,否則我們就該接受他所帶來的副作用,事實上其他國家也一樣,這不是我們獨有的問題。而怪罪於中國大陸,更是紮稻草人來當靶子,中國的崛起和台灣的停滯不前沒有關係,韓國還搭上這般列車而一舉超越台灣,這是利用情勢的能力,就跟當初日本利用韓戰台灣利用越戰是同一個道理。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國家方向和人民的傳統文化不符合。

早期台灣有很多留學生到國外留學,學成後大部分都成為美國人。但是在上世紀八零年代以後,因為台灣的民主化和經濟的發展,留學後返國工作的人增加了,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因為台灣作為一個小國,和世界接軌是唯一的出路,我們不可能在小島上玩自己的鳥,因為我們沒有天然資源,沒有足夠的土地,人口密度又高,所以我們必須和外界保持持續不斷的交流才能生存。只是台灣人常常會有洋和尚會念經,一事通樣樣通的心態,而這些喝過洋墨水的人,就按照在國外或是書本上的所學到的東西加在台灣了!

不信,我來好好說說:

教育

以前台灣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偏向菁英是教育,但是現在卻是世界上大學最氾濫的國家之一,許多不適合唸書的小孩卻被迫花了人生的精華時段在學校浪費了(以前因為比例低,還迫使一些家長放棄,目前這種升學比例,不上大學那父母臉丟哪裡啊),然後又為了讓人人上的起,政府和民間人士以公平和正義之名,壓低學費來阻礙私校發展,以甄試來放棄專業。而這一切真的提升台灣了嗎?事實上只是大學高中化,讓更多廣大學子浪費更多時間待在學校而無法順利就業。大家看看,香港有六百萬人,但是香港的大學生卻不到台灣十分之一(而且還有中國最菁英的學生就讀),新加坡有四百萬人,大學生比例也是遠低於我們,大家有聽說新加坡或是香港有人才不足的問題嗎?所以廣設大學根本不是解決人才慌的方法,而只是浪費資源的一種形式。如果我們像以前一般重視基礎教育,我想會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的人才。而不是老是妄想能培養諾貝爾講的得主。老實說,就算得了又怎麼樣,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那不過是述而不作又會規避責任的自肥小人罷了!

再者我們學美國的教育制度,卻忘了美式制度的精華,那就是學校也像企業一樣是要競爭的,私立學校的文憑是由學校自己發出,所以私校就會為了校譽而努力辦學,就像企業經營一樣。iPhone可以賣的比其他手機貴,就是應為品牌嘛!所以學生在進學校時就應該去想付學費值不值得,美國私校學費很多和國民所得是差不多的,如果照理推算,台灣私校學費也應該在一萬五千美元左右,但是因為所謂公平和正義,台灣私校的收入根本無法讓他成為一個好大學,要知道,設備和好教授是要花大錢的。當然,一定有人說,政府要補助阿!,但是不要忘了,歐洲就是這樣(英國除外),但是德國和法國這兩個老牌大國的大學程度卻是江河日下,全世界前500名的大學,德國和法國幾希!

所以制度要和國情相符,台灣人適合怎樣的制度,是為政者應該優先考量的話題,我們不能企圖又要有好大學又要有便宜的大學,更要有每個人都念的到的大學。這就是好處想占盡卻不願付出代價。想一想我們的國家可以花數十億到百億美金去進行核融合的研究後產生一個諾貝爾獎得主?還是選擇好好辦一個大學讓更多人分享呢?我們是一個小國,我們不可能樣樣和人比,我們要有自己的特色。當然,理想性是一定要有,但是一定要兼顧現實。

社會安全網

以前台灣的政府基本上只管抽稅和作一些基本建設,基本上沒有所謂的社會安全網,但是在這麼多年的學者和大眾媒體的鼓吹下,台灣慢慢的朝向建構一個無所不包的社會安全網。但是這張網真的有用嗎?這張網真的適合台灣嗎?我們有沒有先想想這套系統是否符合國情呢?我們是不是準備好付出應有的成本了嗎?我想顯然並沒有。

以前黨外時代有一個口號:中華民國萬萬稅,真的嗎?在我常出國後,每次收到帳單時,我才注意到我又被騙了,外國稅種之多,稅額之高,遠遠不是台灣人能夠想像。如果我們拿ODEC的成員國來看,他們的稅佔GNP的比例基本上都超過台灣兩倍(唯一比較低的是日本,連韓國都遠高於我們),但是我們的國民卻一味想擁有西歐式的社會安全網,這是不可能達到的。如果我們要達到那種水準,我想我們的營業稅,收入稅,公司所得稅都需要大幅提高。我們可以接受高達40~50%的收入稅嗎?當我們只不過是想對證券交易所得扣稅時,都有這麼大的困難。當大家都希望扣資本利得時,實際上當被扣人是你時,每一個人都退卻了。這是我們的天性,當政者應該理解到我們台灣人雖然成天嘴上喊著社會正義和公平,但是當成本落到自己身上時,又不一樣了。所以如果我們台灣人沒有放棄這種『白吃的午餐』想法時,我們就在推行社會安全網,結果只會造成下列現象:

l   社會安全網無法長期維繫,而這種無法持久的安全網會造更大的社會問題,希臘就是一個明證。

l   政府大量赤字,大量赤字導致政府無法投資基本建設,國家喪失競爭力。

所以社會安全網本身並沒有對錯的問題,但是要有共識,如果沒有共識,那只是淪為口號和政客的宣傳工具。而台灣就是常常以口號來治國,卻不考慮國情的不同。我們真的有因為社會安全網而使人民更安全嗎?還是有辦法的人享受了資源,而沒有辦法的人卻是求助無門。請看看那些台裔美人回台就醫享用資源卻對台灣不屑一顧,而許多人去無法享用,全民健保還每年虧錢,最優秀的學生已經不再想讀醫學院。就可以理解到沒有和國情相配合的制度是多可怕。加上我們的政治人物一向只說好聽的話,或是那些名嘴成天正義公平掛在嘴上,用用腦子,告訴人民真相吧,多少付出換多少收穫。

我們承諾了太多卻沒有說明成本,這是我們社會安全網最大的漏洞,也給了人民幻想不勞而獲。我曾經參加過慈濟的社會關懷團體,但是依我的經驗,約有50~60%的家庭純粹是好逸惡勞,加拿大人常常笑華人一到加拿大,什麼都不急,先急著申請社會福利。希臘殷鑑不遠,政客有錯,但是人民又何嘗沒有貪念呢?

工業和財稅政策

在名嘴和政客的教育下,現在台灣人把政府視為無所不能的政府,因此每一個團體想盡辦法從國家撈到好處,還美其名是保證就業或是工業升級。

但事實是:這些都沒有長期效果,而受傷的反而是廣大的消費者。我們今天喊物價貴時,為什麼不能從國外進口便宜的東西呢?包括稻米,紡織品,很多人會說,那樣台灣就會有更多的失業,國家安全更沒有保障,但是這根本是倒果為因,如果我們許多東西都要自己生產,那一定會成本增加,所以物價就一定會漲,反倒是有了競爭,價格在長期觀點下一定會下降。裕隆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而壞例子就是毛巾,因為毛巾工會說服國會導致無法進口便宜的國外產品,所以我們要多花錢,這種圖利少數企業的方式是正當的嗎?我們如果一方面希望政府保護某些產業,一方又希望物價能夠平穩甚或下降,這根本是相互抵觸的邏輯,但是在現金的狀況下,名嘴和政客卻矢言這是可以同時得到的,但是唯一的獲利者是這些政客和名嘴。

同樣的,我們一面企圖創造特殊的財稅政策來鼓勵某種特殊行業,一方面有想靠財稅政策來達到收入公平的目標,這更是荒謬到極點,一方面給予一些號稱高科技產業大量補貼,導致其擁有超額利潤,一方面又想透過特殊的所得稅來平衡財富差距,這不是自打嘴巴嗎?一個行業如果賺錢,不用鼓勵也會去作,如果不賺錢,在怎麼鼓勵也是無濟於事(如DRAM),更何況政府根本就無法得知哪一個科技會在未來發光發熱,但是卻投入大量資本,最後由一些人擁有,這才是真正不公平。如果這些人在投資時是冒了很大的風險(因為政府沒有投資),那得到豐厚回報是理所當然。

這又回到我的老論點,台灣人是有冒險性格和不怕失敗的勇氣。我們的政府應該根據我們的國情來制訂國家方向,而不是一味抄襲。事實上,需多西方的老牌社會福利國家的社會並沒有比較好,事實上的結果是:

社會貧富不均沒有比台灣好

醫療系統老化效率差

失業率遠高過台灣

住房擁有率低於台灣

物價高過台灣,甚至連PPP(消費者平價購買力)也小餘台灣

我們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沒有告訴國民,真正的成本在哪裡?而只是告訴人們好處在哪裡!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MC3242&aid=641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