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為異見異學、別解別行等動亂破壞
2010/04/30 07:34:25瀏覽1362|回應2|推薦160

    雪廬老人的叮嚀 :

淨土宗難信的原因

淨土宗是難信之法,為什麼是難信呢?難信的原因是什麼呢?誰能夠說出來,不學佛的人聽到淨土法門是糊里糊塗,半信半疑;學佛的人對淨土法門也多是一知半解,學佛的人總認為開悟才能了生死,沒開悟能了生死,誰信?然而,淨土宗的妙處就在不開悟也能了生死──先找個保險的地方,不再落入六道輪迴,再求斷惑開悟。其實,淨土宗也要開悟,要開悟就得斷惑,但是淨土宗不在此地斷惑開悟,要在這裡開悟,我們辦不到。所以往生西方是帶業往生,帶著迷惑往生的,現在有人提倡消業往生,這就是異見,擾亂修行人,破壞念佛人的信心。

只要往生極樂何愁不開悟

帶業往生是帶著惑的,有分別心就叫惑,若不迷惑了還分別什麼,宋朝的永明禪師有一首四料簡可作證明:頭一首是「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禪淨雙修的人,好比帶角的虎,老虎雖然厲害,若頭上再長出像牛羊的角,那老虎更厲害了。第二首是「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淨土法門什麼人修,什麼人就能當生往生。有人說:「現在有很多人念佛啊!」事實上,現在並不見得有很多人真正修淨土的,光嘴修而已,原來淨土法門是不回向法門,不作他用,而專接引往生,但是,今人念佛卻不如法修行。有人會懷疑:「單純修淨土,什麼也沒有,就行嗎?」宋朝永明禪師這首偈子不就肯定專修淨土,就能萬修萬人去嗎?」只要往生極樂,見得阿彌陀佛,還犯愁不能開悟嗎?而在淨土的蓮花分九品,蓮花開後就悟無生,蓮胞開花有一年就開的,有幾年後才開的,乃至多劫都不一定。要是在此界就開悟的,生到西方淨土就是上三品;在此半開悟,生到那裡,就是中品;沒開悟而往生的就是下品。有人又會懷疑:在此地開悟不好嗎?在此地能開悟,當然好,往生就是上品,但是,開悟不容易,在此道場聽經三十多年了,請問;有人開悟了嗎?沒有。在娑婆世界因為有惑業苦三種障礙,所以悟不開,只得帶這三障往生西方,生到淨土見了佛斷這三障就容易了。

貪瞋癡是三障礙

其實聽經學佛也要會悟,例如二個五是十,三加七也是十,二加八還是十,如果只知二個五是十,三加七,二加八,變個說法就不知是十了,這就是糊塗,古人說:一悟百悟。一條悟了,其餘就通通悟開了,若一竅不通,就永遠糊塗。有人認為佛經裡沒有「帶業往生」這四個字,就自作主張說消業往生,否定不斷惑業也能往生的事實。試想想:現在一般人的毛病就是有貪瞋癡,這三種毛病叫惑,有惑就會造業,造業就要受果報,如果開悟,就無惑了,無惑就不會造業,不造業還受什麼報,便脫離生死的輪迴。所以貪瞋癡是障礙,不能往生是這三條的緣故,修通途法門不能成佛也是這三條,所以佛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若無貪瞋癡便往生,成佛了,還有什麼好談的呢?今天大家若能立即把貪瞋癡去了,不但往生而已,還可成佛。

分別煩惱迷惑就是生死種子

唯識家認為未成佛的眾生都有心識,識就是分別,分別就是有煩惱,只要一起分別就叫「惑」這句話若聽不明白就得去體驗。對一件事情還看不明白就是迷惑,看不明白才要分別,看明白還起什麼分別,例如在此擺兩根蠟燭,一看就知是蠟燭,這叫現量,若說成是兩桶水就不是現量。凡夫不分別怎能知道是蠟燭還是水桶,這都是障礙。諸位之心即第八識,靜止才是本性,煩惱一動,本性便成心識,只有說「動心」,沒有說「動性」的,這道理要到一定程度才能說,程度不到說了,他就起煩惱。例如他本來對念佛能帶業往生沒有分別心,你卻跟他說消了業才能往生,他便心生煩惱,他的煩惱,是你給他加上去的,所以古人說:「修道時話不傳六耳」向一個人說法時,要摒退左右的人才說法,免得旁人生出煩惱。我在這兒講經,我只按照祖師的註解講,當個錄音帶照著說出來,你說我有功夫,我可不敢承當,我的功夫我自己知道,譬如飲水,冷暖自知。這一碗水,我在喝,你問我是熱是冷,我沒法答覆你,我說熱你拿去喝還嫌冷呢,我說冷你喝了可能還嫌熱呢,冷熱是你自己分別,分別就是迷惑,就是生死種子。尤其是淨土法門更不能分別,別的經有佛說、有菩薩說、還有羅漢說,佛說阿彌陀經裡頭的話全是佛說的,句句都是聖言量,下等根器如鄉下老太婆還容易成功,像我這種人就麻煩了,我總得分別分別,而分別就起煩惱。

起分別起煩惱受果報

分別有自性分別,隨念分別,計度分別等三種,什麼叫自性分別?佛什麼都知,佛還會動心嗎?佛不動心,無能分別的心,也無所分別的對象,眾生一動心卻有能分別的心和所分別的對象。所謂自性分別,自性是天然的,在本性中什麼都有,我們叫「分別」,佛叫「照」,只有說:佛光普照,沒說:佛光普動的,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凡五蘊皆空。」這個「照「就是自性分別,自性如何分別,這不能講。整個佛性之自性分別是天然的,與鏡子相似,自然光明,李太白有一首詩說:「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鏡子一點縫也沒有,裡面卻有光明照得見如霜的白髮,霜是從那裡進去的呢?找不到卻清清楚楚,那就是自性分別,自性分別不著相。其次是計度分別,計度是見一物就給它一種名稱,例如:現在看到東西,為什麼叫它蠟燭,為什麼叫它紙,你按現量起分別,這都是生滅種子,起惑的原因。過去的事物應該過去就算了,但是仍起分別,這叫「隨念分別」。過去多少年的事,早已沒影子了,有時還會想起那一年幹了什麼事,俗話說:「眼前窮不念當年富」從前已過去了,再想也沒用處,若還想,這叫「隨念分別」。過去,現在,未來無時不起分別,無時不起煩惱,無時不造,無時不受果報,人生就是苦到這種樣子。

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動亂破壞

惑有見惑與思惑,有俱生的惑和分別的惑,俱生的惑是自己多生多劫帶著來的習氣,分別惑是因為遇見壞環境、邪師、邪教等這夥人,邪說橫行,亂講一口,你就信了他的話,思想就不純正,所以佛法講「正知正見」。思惑不是一時斷得了的,見惑則隨著增加,例如學佛聽經是很好的一件事,但是一個人一個心,一個人一個見解,某人講的話,見解跟佛的知見不同,而誤以為是對的就糟糕了。這裏所謂異見就是與佛不同的見解。異學則是學佛偏不學佛,卻學些別的東西。別解是他有另一種解法,如以禪宗的方便法作淨土的方便法,拿來摻在一起,亂七八糟,非禪非淨,雜菜湯一般。別行是學佛不為成佛,卻求長壽,為了多活幾年,為了得好兒孫,為了升官、發財,這些都是別行。而這些都是見惑,增加分別,增加煩惱。所以說異見、異學、別解、別行會造成動亂破壞,難以一心不亂。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KW1111&aid=3979838

 回應文章

岱靈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感謝鄉下老翁分享
2010/05/05 09:05

我仔細讀完

確認雪廬老人講經說法的法義不一不異

阿彌陀佛隨喜迴向觸緣文友和格主和眾生平安開啟智慧


岱靈^_^
鄉下老翁(CKW1111) 於 2010-05-09 00:08 回覆:
感恩雪廬老人

總在遇緣不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阿彌陀佛
2010/05/01 10:59
鄉下老翁(CKW1111) 於 2010-05-04 06:59 回覆:

師兄    佛安        念念不忘